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密诏诞生记

两宫 9 月 14 日的言语冲突仅停留在政策层面,不至因此影响母子感情。光绪帝虽然当面辩解、顶撞,但回到寓所就有所反省。他虽然对皇太后的误解感到委屈,但依然认为皇太后是清朝的靠山,是王朝政治的最后把握者,期待有重臣能从中斡旋,期待皇太后在明了真相后予以谅解。他曾设想请满洲贵族中最有权势的重臣出面协调,向皇太后解释他之所以如此不顾后果推动新政的苦衷。可惜的是,满洲贵族最具权势的恭亲王奕䜣已去世,而庆亲王奕劻已与皇太后疏远,端王载漪等王公大臣对新政多有不同看法,指望他们进行解释只能越描越黑。

至上的皇帝成了孤家寡人。无奈中只好求助颇通世故人情的杨锐,希望杨锐能为他出个主意。

光绪帝之所以看重杨锐,主要是因为杨锐在新任军机章京中最为持重与稳健,而且具有张之洞的背景,是张之洞的重要亲信之一。而张之洞是皇太后最信赖和倚重的汉臣。所以,当光绪帝考虑寻找满洲贵族重臣出面协调与皇太后的关系无法实现时,他想找杨锐谈谈,其中未尝不具有请张之洞出面的意思。

杨锐与皇帝见面的细节已不可能复原了,时间应在两宫言语冲突的第二天。皇帝将自己的意思、心情描述出来,请杨锐出主意、想办法,不料却遭到杨锐的断然拒绝。杨锐告诉皇帝:“此陛下家事,当与大臣谋之。臣人微言轻,徒取罪戾,无益也。”

持重的杨锐知道清王朝历来的规矩,他不愿因此而介入清室内部纠纷。他觉得皇帝凭借自己努力,按清朝成例,由满洲贵族内部协调,应该不难化解两宫心结。

杨锐的拒绝主要基于对旧体制的恐惧,清廷旧例严格禁止官员议论、介入皇族内部纠纷,特别是汉臣更无权干预皇族事务。这是体制使然。或许为了克服杨锐的这一恐惧心理,光绪帝特别向杨锐下了一道密诏,以便杨锐将来不幸因此获罪时能得到解脱。这应该是光绪帝 9 月 15 日密诏的背景与原因,否则他们既然当面谈过,何须密诏?

这份密诏在当时并不为人所知。可以肯定地说,林旭、康有为、梁启超等都没有看到过这份密诏原件。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等转述这份密诏的文字之所以不同,并不是康有为等有意篡改,而是他们确实没有看到过这份密诏原件,只是听杨锐转述而已。这份密诏只是光绪帝留给杨锐的一个凭据,只是为了以防万一。密诏原文如次:

近来仰窥皇太后圣意,不愿将法尽变,并不欲将此辈老谬昏庸之大臣罢黜,而登用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以为恐失人心。虽经朕累次降旨整饬,而并且有随时几谏之事,但圣意坚定,终恐无济于事。即如十九日朱谕,皇太后已以为过重,故不得不徐图之,此近来之实在为难情形也。朕亦岂不知中国积弱不振至于阽危,皆由此辈所误。但必欲朕一旦痛切降旨,将旧法尽变而尽黜此辈昏庸之人,则朕之权力,实有未足。果使如此,则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他?今朕问汝,可有何良策,俾旧法可以全变,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而登进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而又不致有拂圣意?尔其与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及诸同志等妥速筹商,密缮封奏,由军机大臣代递,候朕熟思审处,再行办理。朕实不胜十分焦急翘盼之至。特谕。 DUEBDF/7woxq6PNSfesRsVnQmg7ePK9WAkL/uV7sYjGBHHwX6ewqqnc0c9YpqC6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