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现实还是虚构作品中,从来就没有一帆风顺的英雄。《水浒传》用人物的命运波折演绎时代的大主题,困境则是众多好汉必须要过的坎儿,压力之下,人物做出的艰难抉择最能暴露本性。
《水浒传》中,绝大多数人都是保守主义的代言人,逢着三分灾祸,只出三分半力气便想将灾祸消弭于无形,说穿了不过是恋栈之情。如豹子头林冲,他在娘子被调戏时忍让,再被调戏时妄想与高太尉说和,在野猪林又险些丧命,却仍对正常生活心存幻想。如杨志,丢了花石纲后逃走,待天下大赦后散尽家财打通门路,无奈没能过得了高俅这一关。后来到大名府被梁中书赏识,为得上官抬举,又尽心竭力押送生辰纲去。如宋江、武松、朱仝,初次犯案后都心甘情愿服法,这时的他们还想做一个良民,并没有采取过激行为,更谈不上造反。
对做过官的人来说,背离主流社会与死了一次也差不多。因此作者狠了狠心,在这些好汉背后又猛地推了一把,彻底断了他们的念想,全都推上了梁山。即便如此,这些做过官吏的好汉也是后来倡导梁山招安的主力军,只少数几人除外。
《水浒传》里常出现“安身立命”一词:鲁智深大闹五台山后,智真长老要他离开,鲁智深道:“师父教弟子那里去安身立命?”林冲风雪山神庙之后二次来到柴进庄院,柴进为他推荐去处,林冲道:“若得大官人如此周济,教小人安身立命,只不知投何处去?”杨志得知二龙山后,对曹正道:“既有这个去处,何不去夺来安身立命!”类似的话,菜园子张青对武松说过,宋江对武松说过,杨雄对石秀也说过,可见“安身立命”是好汉们关心的大事。
在没有身份证、没有监控的年代,安身不是什么难事,难的是立命,是有所作为。所以说,安身立命不只要保障基础生活,还要满足精神世界的要求。
大多数人都向往着稳定、长久的安身立命之所,并义无反顾地奔赴,然而越是努力追逐,离目标就越远,只有少数人勘破世情,看透当下,从这张黑暗之网中解脱出来。
梁山一百零八名好汉,真正获得解脱的只有鲁智深、武松、燕青、李俊等少数人,他们的解脱,是经历了尸山血海与世态炎凉后的解脱,是被现实迎头痛击后的解脱,即便如此也殊为不易。
早在全书开头,已经有一个智者找到了“安身立命”的标准答案,这个人就是王进。有人会问,难道标准答案就是离开争斗旋涡,去边军中为国效力吗?是,也不是,王进的确去了边军,但边军并不是王进的最终归宿。原文中鲁达和史进的两段对话足以证实。
二人在潘家酒楼偶遇时,鲁达道:“你要寻王教头,莫不是在东京恶了高太尉的王进?”史进道:“正是那人。”鲁达道:“俺也闻他名字。那个阿哥不在这里。洒家听得说,他在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处勾当。俺这渭州,却是小种经略相公镇守。”
后来二人在瓦罐寺相遇,史进道:“……小弟也便离了渭州,寻师父王进。直到延州,又寻不着。”
前文中,王进打算投奔老种经略相公,这话是当着母亲说的,自然不会有假,而且据鲁达所言,王进的确就在那里。为什么史进没找到王进呢?史进从华阴县走了半个月来到渭州,又不远千里从渭州(今甘肃平凉)到延州(今陕西延安),肯定会尽心竭力寻找,没找到,只能说明王进离开了。王进没有必要躲着史进,他离开的原因也不必深究,但大致猜得到,王进在边军过得并不自在。
“安身立命”的首选之地并不成功,以王进之机警果断,自然不会久留,至于他是小隐于野还是大隐于市,都不重要了,以王进的本领,“安身”不难,“立命”却不能。这就是王进给出的标准答案,这乱糟糟的世道只可安身,无法立命。
王进的选择是明智的,但凡换一种做法,王进都会成为林冲或者杨志,仇难报,志难酬。他没有对官场心心念念,选择直线远遁而不是曲线迂回,这已是最善的结局了。
读完王进再读林冲、杨志等人,不禁总让人回望、比较,甚至忍不住出言提醒:“你们错了!错了!又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