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6 古人如何生火?

古代没有打火机和火柴,可小说里浪迹江湖的大侠们却能随时随地点火来个烧烤,他们是如何生火的呢?接下来就介绍几种古代的生火方式。

原始人类在两百多万年前就会使用火了,但那时候的火都是取自自然界,是为“天然火”。天然火可能来自草木自燃,可能来自闪电击中树木,甚至可能来自陨石撞击。使用天然火需要保留火种,一旦熄灭,再想找到就困难了,毕竟天然火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稀罕东西。

大约在几万年前,中国境内的原始人类学会了人工取火。最早的人工取火,多是利用物理学中的摩擦生热原理。具体做法是用一根木棍在木板上旋转摩擦,即我们常说的“钻木取火”。钻木取火听起来简单,但也需要成套的钻木工具,古人称之为“木燧”。这种钻木套装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钻木杆,一般木质较硬;二是取火板,一般木质较软。取火板上会有很多个凹槽,人工取火时,用钻木杆在凹槽里快速旋转,凹槽里就会产生微小的火星。凹槽一侧有纵向的切口,产生火星后,用艾绒等引燃材料接近切口,可将引燃材料点燃,这样就取到火了。一个熟练掌握钻木取火方法的人,五六分钟就可以钻出火来。唐朝诗人杜甫的《清明二首》里就有对当时人钻木取火的记载:“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一直到今天,我国海南省中南部的黎族同胞还有在沿用钻木取火的。

钻木取火非常拼手速,技术不行的话,摩擦半天也取不到火,手还容易摩擦成“烤猪蹄”。为了快速取火,人们又在钻木取火工具中加入了“加速器”——火弓。这种工具像一把小射弓,将弓弦套在钻木杆上,来回抽拉弓背,带动钻木杆高速旋转。配合火弓后,钻木取火在一分钟内便可完成。

△ 古代钻木取火器具

古代还有一种利用聚焦太阳光生火的工具——阳燧。阳燧也称“金燧”,一般由金属制成。从出土的阳燧实物看,它就是一个金属凹面镜。利用光的反射原理,阳燧可将太阳光聚集为一个芝麻粒大小的聚光点,此时温度极高,能轻松引燃艾绒一类的易燃物,快速实现人工取火。阳燧体积小,取火速度快,是先秦到秦汉时期的必备取火工具。类似阳燧的取火工具,在世界其他古文明中也较为常见。古人认为这种方式取得的火来自太阳,是与天地相通的,无比自然神圣。今天奥运会的圣火采集用的就是这种神圣的方式。但阳燧取火受天气限制较大,赶上阴雨连绵,你一周都别想生火。

△ 唐朝阳燧

古代有没有不受天气影响且便携快速的取火工具呢?有的,那就是火石。火石取火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实际使用肯定比这还要早。火石取火比较快,但对石头的要求比较高,多用硅质岩石,比如燧石(也称火石)。取火的时候,将两块火石打击或摩擦,能产生火星,引燃易燃的火绒。火绒的材质有很多种,有的用艾绒,有的用被硝水泡过的纸,或者涂有硫黄的木片,还有的用易燃的炭布。

火石也有升级版,叫作火镰。火镰本身是一个手掌大小的小皮包,侧方镶有一片镰刀形的钢条,称为火钢。火镰里面装有火石和艾绒,点火的时候就用火石打击火钢,引燃艾绒取火,非常方便。火镰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而诞生,因为火镰中的钢条必须使用坚硬的高碳钢。清朝时,火镰依旧是常用的取火工具。在光绪皇帝大婚时,火镰还是重要的陪嫁物品。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陕北的一些农村地区还有用火镰生火的。

△ 火镰

古代也有类似现代火柴的取火工具,这就是宋朝广泛使用的“发烛”。发烛的主体是用松木做成的小木条,一端染上硫黄。使用时,借助火石摩擦即可,时人称之为“引光奴”或“火寸”。发烛的使用在宋朝比较普遍,南宋时,街道上就有卖发烛的小商贩。但由于发烛成本较高,使用的多是富贵之家。司马光著书立说时,每天五更天就要起来写作,那时候天还不亮,他又不想吵醒下人,于是就自己用发烛点油灯照明。

古代还有一种神奇的生火工具——火折子。我们在电视剧里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大侠们在黑暗处需要点火照明时,就会掏出一个小竹筒,往里一吹气,竹筒里就会生出小火苗,看起来无比神奇。这种生火工具就是“火折子”,其利用的是物理学上的复燃原理——已经燃烧的东西因为缺氧而处在一种半燃半灭的状态,当重新获得充足的氧气后又可以重新燃烧。火折子的制作方法是:将易燃的草纸卷或加工过的藤蔓点燃后塞进小竹筒,再盖上盖子,营造竹筒内部的缺氧环境,但竹筒里面的火星实际还在缓慢燃烧。用的时候打开盖子,向里面吹气供氧,火星就会复燃。

20世纪初,现代火柴从西方传入我国,被称为“洋火”。上述生火工具便慢慢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VIuTU8uL0unqnxTub0rY5/u3CXTCf5Gf08lXy12qhqu1SChSLJi3RFyvRtOpLmT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