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1 古代的厕所长什么样子?

有人统计过,一个成年人每天上厕所六次至八次,算下来一年约有两千五百次。按照平均每次两分钟计算,人的一生中,大约有整整三年的时间是在厕所中度过的。与我们一路相伴的厕所,在古代又是什么样子呢?

在上古时代,厕所很简陋,就是露天挖一个大坑,人在坑边如厕。后来,人们在粪坑上面搭建了小屋,估计是怕露天风大把人吹进粪坑。那时候上厕所的确是一件危险的事,如果不小心掉进坑里,不摔死也会被淹死。你别笑,历史上还真有这样的事:春秋时期的晋景公,就是如厕时掉进粪坑淹死的。《左传·成公十年》就记载过晋景公“如厕,陷而卒”,但也有人分析,认为他是上厕所时突发疾病才掉进粪坑死的。晋景公因此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死在厕所里的君主。

△ 西汉红陶厕所猪圈

秦汉时期,老百姓家的厕所一般设在宅院的后方,搭建在高处,下面连通猪圈,人排泄出来的粪便可以直接掉进猪圈给猪吃,这种厕所叫作“圂”(hùn)或“圂厕”。圂厕的好处有三个。首先,把厕所和猪圈两个污秽处结合在一起,减少了污染源,并将人畜粪便合一,方便清理和利用。怎么利用?用来做肥料。在没有化肥的古代,人畜粪便是最好的农业肥料。其次,将人粪作为猪的辅助食料,有利于资源再利用。最后,将厕所设在猪圈上方,结构立体,占地面积小,从而达到了节约空间的目的。这种圂厕在南北方的农村都曾流行过,直到“厕所革命”后才逐渐消失。

△ 徐州龟山汉墓的厕所

贵族的厕所就要上档次了,反正是不能放在猪圈上面。江苏徐州龟山汉墓是西汉第六代楚王刘注的陵墓,墓室里卧室、客厅、厨房等设施一应俱全。其中就有一间厕所,可以还原两千多年前贵族上厕所的“风采”。这个厕所是一个小房间,厕具是一个“蹲坑”,蹲坑上有两条光滑的石条,可以两脚分开蹲在上面。蹲坑后面有块高石板,蹲着的时候可以靠着。蹲坑侧面也有块高石板,石板上还有一个把手,这是如厕后站起来时的拉手,毕竟长时间蹲坑容易腿麻。在蹲坑的旁边,还有两个陶制的盆。有人推测这两个盆是冲厕所用的,当然也可以用来洗屁股。在河南永城芒砀山汉墓里,还发现了更高级的厕所,厕具是一个石制的坐便器。坐便器后还带有冲水管道,可以自动冲水,这就很像今天的冲水马桶了。

古代还流行一种便携式的如厕器具,因其形状似老虎,所以叫作“虎子”,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夜壶。至于为何以虎为器形,说法比较多。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是表示古人对老虎的厌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和汉朝名将李广有关——据《西京杂记》记载,李广打猎时射死一只老虎,便“铸铜象其形为溲器,示厌辱之也”。但现存最早的虎子是战国时期墓葬出土的,这说明虎子的出现远在李广之前。

△ 东汉越窑褐釉虎子

虎子极大地方便了古人如厕,这说明古人也追求便捷,晚上也不愿意到屋外面上厕所。不光男人可以用虎子,古代也有女用虎子,这种虎子口部偏大,口部上方还有一个盘子形状的外延,防止尿到外面。

到了唐朝,由于开国皇帝李渊的爷爷叫李虎,古人讲究避尊者讳,怎么能把开国皇帝爷爷的名字用在如厕的器具上呢?于是,“虎子”就改名为“马子”。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人对马子的要求也随之变高,不光要能装尿,还要能装粪便,所以马子的形制也加大了,变成了桶形,“马桶”因此诞生。

马桶一经发明,便广受城市居民喜爱,以其占地小、味道轻、方便清理等优点成为城市居民居家必备之物。古人也讲究环保,马桶装满了,是不可以随处倾倒的,必须由专门的人来收。这种城市里专门收集、运输粪便的职业,在宋代文献《梦粱录》中叫作“倾脚工”。他们挨家挨户收集粪便,并将其运送到城市周边的农村贩卖,获利颇丰。唐朝有个叫罗会的人以收粪为业,竟然成为富豪。《朝野佥载》记载:“(罗)会世副其业,家财巨万。”由此看来,拾粪工在唐朝还是个高薪职业。

到了南宋,粪便收集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还有人为了争夺收粪市场而进行诉讼。

明清时期,北京城内从事粪便清运职业的人被称为“粪夫”。他们将收集到的粪便运到郊外的“粪厂”,粪厂会将粪便晾晒成肥料卖给农民来获利。生活在不同区域的居民,产生的粪便是不一样的,其价值也不同。比如富人区的人吃得好,粪便质量高,肥力足,能卖上好价钱。因此,粪夫们经常为了争夺“高端市场”而发生争斗。到了清朝初年,粪夫们商议划定了专属工作区域,并签字画押,不得越界收粪。这种固定的收粪区域和收粪路线,被称为“粪道”,这是一种特殊的“特许经营权”,还可以转让买卖。其他城市的情况也是如此,例如上海的粪夫绰号是“倒老爷”。

直到近代普及抽水马桶后,粪夫的职业才慢慢消失。厕所的进步,是衡量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尺度。一部厕所的发展史,也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史。 7kyXlLsUy9gS2NpGcfsBu9egusPkhYpBJ13ankyVyQBZJoy5H18MPPh+36OSqVI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