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1 古代也有“996”工作制吗?

所谓“996”,是当下的一种工作制,即早上九点上班,晚上九点下班,一周工作六天。这种工作模式多流行于互联网企业,它对应的是一种加班现象。那么,古人工作会加班吗?古代也有“996”工作制吗?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古代什么人在上班。“上班”一词源于古人上朝。“班”最初的意思是排列,后来成为衡量队列数目的量词。官员们上朝分成“文班”和“武班”,排成不同队列,“上班”一词就是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明清时期,上班多指到官府工作,如清代小说《济公全传》里就有“昨天我在衙门上班”的说法。

中国古代是传统的农耕社会,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非常普遍。大部分人是个体务农,没有上班的机会。古代有资格上班的人,多是官员和衙门里的胥吏衙役,另外还有奴婢和工匠。

△ 唐朝官员上朝微缩场景

知道了哪些人在上班,接下来咱们首先以古代官员为例,来考察一下古人的上班时间。《诗经·鸡鸣》里曾用“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来描写周朝官员上班的状态。意思是说,公鸡打鸣时,官员就已经在朝堂上站好了;东方阳光普照时,朝堂上已经开始忙碌起来了。这么来看,周朝官员的上班时间完全取决于公鸡几点打鸣,要看公鸡的心情。

今天的打工人为了能多睡会儿懒觉,上班往往会踩点到达,但一定不能迟到,因为需要打卡签到。古代官员上班也要“打卡”,明朝《官箴集要·卯酉》记载官吏衙役等要“每日侵(清)晨于上画卯,至暮画酉”。每天卯时,人们就要在签到簿上“画卯”签到,这一环节又称“点卯”。我小时候常听爷爷上班前说“到单位点卯去”,当时还纳闷“点卯”是什么意思,后来才知道这是上班签到的意思,这个说法其实来源于古代的上朝制度。卯时是早上五点到七点,咱们取个中间值,按照六点算。从“至暮画酉”可知,古人是在酉时下班。酉时是晚上五点到七点,咱们还取中间值,按照晚上六点算。这样算下来,明朝官员大概早上六点上班,晚上六点下班,一天的工作时间是十二小时。

那么,古代官员一周工作几天呢?汉朝官员每五天一休息;唐朝官员每十天一休息;宋朝乱七八糟的假期加起来一年有一百多天,官员平均上两天班就休息一天;元明清三朝的假期就少得可怜了,毕竟是皇权专制的巅峰时代,官员们要“不待扬鞭自奋蹄”。平均算下来,古代官员差不多一周要上六天班,再加上每天从早上六点工作到晚上六点,可称之为“666”工作制,同今天的“996”工作制简直如出一辙。

古人上班迟到或旷工也会被扣工资吗?当然,而且更严格。《唐会要》记载,在唐肃宗时期,“朝参官无故不到,夺一月俸”。元初著名画家赵孟頫任职兵部郎中时,因为上班迟到,差点被长官打了板子。明朝皇帝也喜欢打板子,这种处罚被称为“廷杖”,官员上朝迟到或无故缺席就会被施以廷杖之刑。魏忠贤专政的时候,有个官员上朝时怕迟到,害怕被打板子,就在紫禁城内一路狂奔,心想:只要我跑得够快,迟到就追不上我。不料,这位官员慌乱中失足掉进了御河,淹死了。这真是怕迟到怕到“殉职”。

今人不满“996”,古人对“666”也是满腹牢骚。宋朝的欧阳修在《集禧谢雨》一诗中就吐槽:“十里长街五鼓催,泥深雨急马行迟。卧听竹屋萧萧响,却忆滁州睡足时。”自己现在踩着泥泞、冒雨上班的日子,还不如以前在滁州可以睡到自然醒的日子。

除了官吏衙役外,古代的奴婢和工匠也要上班。他们的工作时长可能比一般官员还长。清朝的方苞在文章《婢音哀辞》中回忆一名叫“音”的婢女时,说她“夜四鼓卧,鸡鸣而起,率以为常”,即半夜一点到三点睡觉,早上六点又要起床干活儿,且常年如此。一天里除了睡觉时间,她基本都在干活儿,还没有节假日,可谓“247”工作制——二十四小时工作,一周上班七天,像工蜂一样每天不停工作,直到生命的尽头。今天的打工人感叹上班太累,自嘲“上班‘996’,生病‘ICU’”。这名叫“音”的婢女由于常年劳累,积劳成疾,年仅十七岁就去世了,可谓“上班‘247’,生病就归西”。

到了近代,西方工厂制度引入,现代意义上的“上班”出现了。民国时期,上海工人的日平均工作时间为八小时至十一小时。每月具体工作天数跟行业有关,纺织业最少,平均每月工作二十天;造船业最多,平均每月工作二十八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人可以每周休息一天。直到1995年,我国才实行了双休日工作制。 4IWzQNIbvhtCfTNrNDcG3m86Hked1XVUg9UdmY7WQuv7TO3Ej4ygMnmECPCSVnv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