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新质生产力系统的要素特质

根据生产力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构成,结合新质生产力的时代特质、结构承载与功能取向,可以展示出新质生产力的系统示意图(见图1)。

新质生产力的要素包括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对象、新型劳动工具等新型要素,并且各新型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有机统一体。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新形态,其发挥作用的过程就是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新型劳动者通过新型劳动工具作用于新型劳动对象的过程。

图1 新质生产力系统示意图

新型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主体

在生产活动中,劳动者是主动的、有目的的劳动力,其技能、知识、经验和创新能力等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不同生产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技能和其他相关因素的差异。不同于传统以简单重复劳动为主的普通技术工人,新型劳动者代表现代劳动力的转变,是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熟练掌握新型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通常拥有更高的教育水平、更强的学习能力。他们不仅掌握传统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能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的现代工作环境,具备跨界融合的综合能力。新型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中最活跃、最能动的主体。培养壮大能够持续创造和熟练操作新型劳动工具、拓展和创造新型劳动对象、使用和维护新型基础设施的新型劳动者队伍,是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新型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劳动对象是指劳动过程中人们加工、改造或服务的对象,既包括实体性劳动对象,也包括非实体性劳动对象。实体性劳动对象通常指原材料、零部件等,非实体性劳动对象则包括数据、知识或者某种服务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生产技术的发展,使得海量数据和信息可以被有效地收集、处理和利用,从而催生成为新型劳动对象。海量的数据等新型劳动对象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丰富“原料”,并驱动新的生产技术发展。运用数据等新型劳动对象,可动态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极大提高生产效率,精准有效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伴随科技革命的深入演进,以数据为主要代表的新型劳动对象的重要性在不断提升。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等新型劳动对象的形成和发展迫切需要培育和壮大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新型劳动对象的新型劳动者队伍;新型劳动对象的变化又推动新型劳动工具的发展和应用;同时,新型劳动对象的运用也需要新型基础设施的支撑。

新型劳动工具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标志

劳动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指示器”,不同历史时期的新型劳动工具,是反映该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其创新和应用直接推动当时生产力的快速提升。比如,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是新型劳动工具的代表,体现的是当时的新质生产力,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信息时代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是新型劳动工具的代表,代表的是当时的新质生产力,其应用和发展极大改变了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因此,新型劳动工具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和载体,其创新和应用直接推动生产力的提升和社会的进步。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当下,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机器人、物联网、自动化制造设备等新型劳动工具迭代涌现,这些新型劳动工具的创新使用必将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壮大、未来产业加快培育,进而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新型劳动工具的效能发挥呼唤新型劳动者的创造性劳动,需要新型劳动对象的丰富场景,也依赖新型基础设施的强有力支撑。

作为劳动工具的一个集合,基础设施需要在生产力要素中被单独提及。与工业化社会之前的生产过程不同,基础设施是生产力发展到高级阶段生产活动开展的重要基础。在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完善的现代基础设施,既是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动力,也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基础设施,不仅反映了生产力的水平,也影响和推动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基础设施的类型和功能也在不断演变和更新。新型基础设施是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支撑。作为体现新型劳动工具、新型劳动对象等要素的新质生产力,其作用力的强弱、辐射范围的大小、力量传递速度的快慢等,都需要新型基础设施的强有力支撑。新型基础设施以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为核心,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特征,是服务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设施,包括高速网络、大数据中心、智能物流系统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是新质生产力培育形成的基石,将为新型劳动者提供高效、便捷的工作环境,为新型劳动对象的生成和新型劳动工具的应用提供必要条件,进而支撑新质生产力的跃升。

总之,新型劳动者是新型劳动工具的操作者和新型劳动对象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新型基础设施的使用者和维护者;新型劳动对象的变化推动新型劳动工具的发展和应用,新型劳动工具的革新又促进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新型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新型劳动者提供更广阔的舞台,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纵观生产力的变迁历程,正是不同发展阶段中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和基础设施等的变化,推动了生产力结构的持续演变,而承载生产力结构变化和生产关系适配性变迁的主体则是当时发展阶段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FOs5Kh9tsllOS5n3jlACuGt9ZwPAUEZ2aVpQH5SEZ2TNM4nQ44Z/JVtPZZzju0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