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让我们透过化学反应的镜头来看看我们这个世界。假设世界上有两种人:爱笑的“Y”和不爱笑的“X”。当脾气暴躁的X遇到满面笑容的Y时,X也会露出笑容。我们可以像洛特卡一样,把它写成如下这个化学反应式:
X+Y→2Y
当爱笑的人遇到不爱笑的人时,就会变成两个笑容满面的人。这种反应并不是真正的化学反应。微笑时,大脑中可能会发生某种化学反应,但我们现在想要描述的并不是这些反应,而是个人发生的一种“化学反应”的简化表达形式。当其中一个人微笑时,两个人之间就会发生这种反应。也就是说,我们描述的是一种社会反应。
我们再试一次。假设有警察(C)和强盗(R),当警察遇到强盗时就会逮捕他。我们可以把它写成如下这个化学反应式:
C+R→C+A
警察仍然是警察,但强盗现在被逮捕了(A)。在这个例子中,强盗的状态发生了变化,但警察的状态保持不变。再举一例。假设一个人试图把沙发从屋外搬入你的客厅。我们用字母O代表在屋外的沙发,用字母L表示在客厅里的沙发,P是试图搬沙发的人。
P+O→P+O
上面这个反应式表明,如果一个人试图搬动沙发,那么他不会成功,沙发仍然会在屋外。但如果他得到了朋友的帮助,那么两人一起(2P),就能搬动沙发。
2P+O→2P+L
我们可以把同样的规则应用于爱笑的人。假设一群人中只有一个人在微笑、大笑或玩得很开心,这还不足以说服其他人也这么做。毕竟,一个面带笑容的人也可能只是一个迷惘的疯子,被他自己的荒谬笑话逗得疯狂大笑。但如果有两个人在笑,那么你很可能也会笑。两个人都是疯子的可能性低于一个人发疯,于是微笑的化学反应式变成了:
X+2Y→3Y
两个面带笑容的人感染一个不爱笑的人,就会产生三个面带笑容的人。我们称其为“需要两个”规则,稍后我们将更详细地了解它引发的动态变化。
想想你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类似互动。它可以是朋友之间传播小道消息的方式:一个知道消息的人把它告诉了另一个不知道消息的人,这样就有两个人知道这则消息了。它也可以是你和你的同事一起完成一项工作任务。两个人合作的话,进展就会快得多。这些互动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例如把一堆脏兮兮的碗碟洗得干干净净。它们也可能与你的内心状态有关,比如洗碗会让本来昏昏欲睡的你收获小小的成就感。互动世界观是用化学反应式来描述的:当我们思考自己的精神状态或周围世界的状态时,这可能是我们与他人发生的社会化学反应,也可能是我们个人的化学反应。
我们不需要过于担心我们写下的化学反应式是否在所有情况下都是正确的。有时候,一个人就可以把沙发搬入客厅,警察也会抓不到强盗,或者你有两个朋友因为一个不好笑的笑话而捧腹大笑,但这不是这个练习的重点。这种互动思维方式的出发点是,从我们如何改变世界和世界如何改变我们的角度看待我们的生活。我们应该把自己看作社会反应的一部分:我们以某种方式行事,从而改变我们周围人的行为方式。同样,他人的行为也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互动思维不同于把人视为一片树林的统计方法,它更关注个体和个性,与我们的日常经历关系更紧密。它不太依赖于数据,而是依赖于对我们行为后果的思考。正如我们将看到的,它能展现人们是如何做出与朋友相同的选择和决定的,从众效应是如何在群体中传播的,以及我们的情绪是如何上下波动的。但它的科学性丝毫不亚于稳定的统计思维。事实上,互动型思维方式经常为我们社会中一些重要的问题提供更全面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