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8
梦与精神疾病的关联

说到梦与精神疾病的关系,可能会有下面三种情况:

1.病因和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如梦预示或表现着一种精神病状态,或精神病状态的后遗症。

2.梦生活会随着精神疾病状态的出现而相应地发生变化。

3.梦与精神疾病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往往体现在两者本质的相似性上。

梦与精神疾病间的种种关系,曾是早期医学工作者青睐有加的话题,这从搜集到的斯皮塔、拉德斯托克、莫里、蒂西等的一些文献资料就能了解到。现在,这个话题又重新受到广泛的关注。最近,桑特·德·桑克蒂斯也将目光对准了它。在本节中,只要能对这个热门的重点话题简单地提一下,我便已经很知足了。

下面,我们就以观察为例,逐条说明梦与精神性疾病的关系,那我就先从第一点开始。霍恩鲍姆曾在他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妄想型的精神疾病大多是由焦虑或恐怖的梦引发的,支配着他的念头与梦脱离不了关系。后来,克劳斯援引了这段话。桑克蒂斯通过对妄想症的细致观察,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他认为,在这种妄想狂患者的案例中,梦才是导致精神错乱的决定性因素。那么梦是如何引发精神疾病的,桑克蒂斯曾经说过,有可能是一个妄想型的梦引发的,也可能是一连串的梦一点点引发的,这些梦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逾越了一定的怀疑障碍。对此,他用他研究过的病例作为例证:他的一个患者,在做了震撼感情的梦之后,这个患者在接连出现轻微的歇斯底里后,陷入了焦灼不安的消沉状态。莫里也讲了这样的一个梦例,直接引发了患者癔症性瘫痪。这些都是梦作为精神错乱病因出现的例子,也就是说,这些精神错乱第一次是在梦中发生的,然后突破了梦,透入了现实生活。

接下来所举的例子表明,梦中会出现病理性症状,或许可以说,梦中才会有精神疾病。这类现象引起了拖迈耶尔的注意,随后,他观察了一系列焦灼的梦例,他认为这些梦应该被看作癫痫病发作了。埃里森也曾描述过一种患者,他们白天看起来很正常,可一到晚上,他们就会出现幻觉,继而发狂暴躁起来。这类疾病,也就是所谓的“夜发性精神错乱”。桑克蒂斯举了一个酒鬼的梦例,这个酒鬼醉酒后,进入一种类似于做梦的妄想状态,他大声指责自己的妻子出轨。巧的是,蒂西也公布了与此类似的发现。在他所举的发生在近期的众多梦例中,那些出自梦的病理学特征,如精神失常、强迫性冲动等都得到了体现。吉斯莱恩绘声绘色地介绍过一个病例,这个患者的睡眠被间歇性的精神病发作取代了。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医生们会把目光从梦的心理学,转移到梦的精神病理学上来,对此,我深信不疑。

还有一些处在精神疾病康复期的病例,那些患者在白天的时候,精神都回归到了正常状态,可一到了晚上,他们的梦生活却仍然处于精神病状态。格里高利第一个注意到了这种现象,为此,克劳斯赞誉他是这一事实的首位发现者。蒂西在论述中,就引用了马卡里奥描述的一个病例,一位狂躁症患者在彻底痊愈后的一周内,在梦中又体验了发病时的那种胡思乱想和狂热冲动。

关于梦与精神疾病的第二点关系,截至目前,还很少有人去探索长期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他们的梦会有怎样的变化。反倒是跨越了这一点,直接将目光放在了第三点,也就是梦与精神疾病两者的内在关系上。从两者的表现来看,梦与精神错乱有很多一致的地方。据莫里说,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卡巴尼斯,他发表的《关于身体和精神疾病的报告》一文,就首先指出了这一点。之后,莱卢特、莫罗、哲学家梅恩·德·比让都曾针对两者的关系,做过相应的论述。当然,这种论述还可以追溯到更早时期。关于这个问题,拉德斯托克曾在他的著作中,单用一个章节做了针对性的探讨,并把梦与精神错乱之间相似性的名言一一罗列出来。康德说过:“疯癫者跟一个清醒时的做梦者没什么两样。”克劳斯也表示:“精神错乱就是感觉器官在清醒状态下所做的梦。”叔本华也把梦和疯狂联系在一起,在他看来,梦不过是短暂的疯狂,疯狂是长久的梦而已。哈根觉得,谵妄就是一种梦,只不过诱发它的不是睡眠,而是疾病。冯特也有过类似的评论,他在《生理心理学》中这样说道:“实际上,我们在精神病院看到的所有现象,基本上都能在梦中亲身体验。”

正因为有了这些共性,梦与精神错乱的比较才有了基础。斯皮塔曾列举了它们的共同点:

1.自我意识被阻碍或取消,使它没有了洞悉事物本质的能力,这也导致了惊奇感与道德意识的丧失。

2.在梦中和精神错乱的状态下,感觉器官的感知能力被改变了。也就是说,在梦中的时候,感觉器官的感知力降低;在精神错乱的状态下,感觉器官的感知力大幅提高。

3.在联想法则和复制法则的调配下,全部观念都自动联系在一起,按序排列,这就使包括夸张、错觉在内的观念之间的关系失调,不成比例。

4.在以上三点的作用下,这一点才得以产生:人格发生了转变,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完全发生了逆转,间或也有性格特征的变化或反常。

莫里也有过极其类似的观点。然而,除了上面的这几点外,拉德斯托克就梦与精神疾病中材料方面的相似性又补充了几个特征:“错觉与幻觉都大量出现在感觉范围内,其中包括视觉、听觉,以及体内一般感觉。如同梦里一样,嗅觉和味觉几乎不发挥作用。记忆是个很奇怪的东西,有时离人们很近,有时又离人们很远。清醒或是健康的人好像已经忘记了的事情,睡着的人或患者都能回忆起来,这也是一些发烧病人与梦者的共同点之所在。”至于人们怎样才能完全了解两者间这种相似性的价值,也只有当它通过运动的详细动作,以及脸上展现出来的表情特征,才会有可能了解。

现实生活中,“幸福安康永远是肉体与精神都饱受煎熬的人孜孜以求的东西,可在梦中,这些对他们来说根本不是难事,几乎唾手可得。所以,即便有人处在精神性疾病的状态下,眼前也不乏幸福快乐、雄伟壮丽、权势显赫、财源滚滚的愉悦景象。尽管这只是头脑中的一种想象,但至少满足了致富的渴求与其他一些美好的愿望。而当这些想象遇到障碍或是毁掉的时候,就会导致精神错乱。同时,这也构成了谵妄的主要内容。比方说,在谵妄中,痛失爱子的妇女,会享受生子做母亲的喜悦;一个一贫如洗的人,会体验到成为百万富翁的快乐;一个被无情玩弄的女孩,会享受爱抚与柔情的甜蜜”。

这段拉德斯托克总结的观点,只是简化了格里兴格尔的精妙分析,之前,格里兴格尔曾明确指出,愿望的满足,是梦和精神疾病共有的特征。尤其这一点对于梦和精神疾病的心理学理论而言,至关重要。并且,通过我自己的研究,我也深信这一点。

关于梦与精神错乱的主要特征,拉德斯托克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它们的思想都浮想联翩,荒诞而又怪异,且其判断力呈现出减弱之势。”只是梦者与精神错乱者不知道,在这两种状态下,他们都会过高地看待自己的成就。其实,在清醒或健康的人眼中,他们的成就没有任何价值,更别说有什么意义了。实际上,梦中联想势如奔马,进展迅速,这与精神疾病中的思维涣散是一回事,两者都没有什么时间感。我们都知道,但凡幻觉性妄想狂患者都存在人格分裂的问题。实际上,他们在梦中的时候,大体上也是这样。梦者自己头脑中长期形成的认知可以同时是自己和别人,同时还存在一个外在的自我。这个自我表达着梦者的心声,梦者能够真切地听到这个心声,并纠正梦中真实的自我,这和我们熟悉的幻觉性妄想狂的人格分裂如出一辙,而梦者也会听到别人在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长期慢性的妄想性思想,在某些地方与单调重复的挥之不去的梦魇极其相似。经常会听到痊愈后的谵妄症患者说,在他们整个生病期间,感觉就像一场梦,非常惬意。他们还说,当他们在梦中的时候,也会告诉自己,这是在做梦,和平时的梦没什么不同。

正是因为这样的情景,拉德斯托克和其他许多学者总结认为:“作为一种非正常的病例现象,精神错乱可以与那种一次次加强的、正常的、周期性做梦同等看待。”

相比于梦与精神错乱的对比,克劳斯试图找出一种更为紧密的联系。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于病理学也就是刺激的来源方面,终于搜寻到了这种联系的依据。他认为,两种现象共有的基本元素分别是:机体感觉、身体刺激产生的感觉、由所有器官共同作用形成的总体感觉。

梦与精神疾病之间的相似性是毋庸置疑的,甚至可以扩展到可以体现它们特征的细节上,这一点对于梦的医学理论来说,是最为有力的一个依据,足以证明梦是一种没有用处,且受到干扰的过程,是低度精神活动的表现。我们都知道,对于精神疾病的起源,我们还知之甚少。因此,如果从精神疾病这一角度出发,对梦进行完美的诠释,恐怕是我们无法做到的。但反过来讲,如果我们对于梦的认知有了改变,就一定会影响到我们对于精神疾病内在机理的理解。换句话说,当我们努力揭示梦的秘密时,实际上也是在为解释精神疾病之谜而努力工作。 Lcqxs03gzDebkmTwTTrVj/HXbll7EoXwefaqS8+jNrtz8K1bI84w79Nf0+vhbmf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