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吉卜力工作室的十年

各位是否知道呢,日本人非常腼腆。所以,日本人特别不擅长向别人介绍自己,也不擅长展示自己取得的成绩。而我就是其中一员。

今天要讲的内容,我请别人把日文原稿翻译成了英文。我不太会说英语,觉得用英语演讲别人会听不懂,自己也不能侃侃而谈。我的英语发音不太标准,如果有听不懂的地方,还请大家见谅。

我演讲的主题是“吉卜力工作室的十年”。我是吉卜力工作室的一线业务负责人铃木,与宫崎、高畑两位导演是十七年的老朋友了。请大家多多关照。

吉卜力的起点

1985年,《天空之城》投入制作。同年,以《风之谷》内容与票房上的成功为契机,我们以制作了《风之谷》的出版社德间书店为中心,创立了吉卜力动画工作室。之后工作室主要制作宫崎骏和高畑勋两位导演的剧场版动画电影。顺便介绍一下,“吉卜力”的意思是撒哈拉沙漠上吹起的热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的军用侦察机曾用过这个名字,飞机迷宫崎骏知道这个说法,便将工作室也命名为“吉卜力”,包含着“在日本动画界掀起一阵旋风”的想法。

像吉卜力这样基本只制作剧场版长篇动画和原创动画的工作室,在日本动画界乃至世界上都是极其特殊的存在。剧场版无法保证票房,风险太大,所以重点发展可持续获得收益的电视动画系列片是一般共识。在日本,大部分动画工作室通常以电视动画为基础,偶尔制作剧场版。而且,日本制作的剧场版基本都由评价很高的电视动画改编而成,据说目前日本新推出的电视动画已经达到每周四十部以上。

不过,吉卜力也不是一开始就采用如今的运营机制。下面,我想先从创立以前谈一下吉卜力的历史。

我与如今吉卜力的中心人物宫崎骏、高畑勋相识已经三十多年了。当时,二人所属的东映动画只制作剧场版长篇动画,他们也参与了几部长篇作品的制作,但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下,不得不将舞台转移到电视上。1974年播出的电视动画《阿尔卑斯山的少女》由高畑勋担任导演,宫崎骏负责作画,可以说是电视动画的标杆。这部作品在欧洲上映后广受好评,很多人也都看过吧。

然而,他们在创作这些作品的时候,不知不觉间得出了一个结论:要想制作自己所追求的既写实又优质的动画——深刻描写人物心理,以丰富的表现力忠实描绘人生的悲喜——依靠电视这种在预算和计划方面都有很大限制的媒体是不可能的。这也成为《风之谷》后创立吉卜力工作室的原动力。投入预算,制订计划,每部作品都倾注全部精力,各个方面都考虑周全,在内容上毫不妥协。工作室主要围绕宫崎骏、高畑勋两位导演运转,实行导演中心制。吉卜力在十年里一直保持着这种状态,依靠两位导演卓越的能力和工作人员的努力,总算处理好了兼顾商业成功与工作室运营的难题。吉卜力的十年可以说就是这样一段历史。

说实话,谁也没有想到吉卜力可以走到今天。创立之初,我们的想法是:成功一部就做下一部,失败了就在此结束。所以,为了降低风险,我们不雇用正式员工,而是在每次制作时召集七十人左右的工作团队,作品完成后就立即解散,工作地点则是东京吉祥寺一栋写字楼的一整层。提出这个方针的是高畑勋。他曾制作《风之谷》,那时他所展现的工作能力在吉卜力的初创期发挥了巨大作用。《天空之城》也是由高畑勋制作、宫崎骏导演的。

《风之谷》和《天空之城》分别于1984年、1986年上映,分别在日本吸引了九十一万五千人、七十七万五千人前往观影,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今日到场的各位来宾中,应该也有很多人看过这两部电影吧。谢谢大家。

备受日本电影界瞩目的吉卜力

接下来吉卜力工作室同时制作了《龙猫》和《萤火虫之墓》,两部电影于1988年4月一同上映。《龙猫》的导演是宫崎骏,《萤火虫之墓》的导演是高畑勋。宫崎骏和高畑勋两人的作品同时上映只有这一次,想想便知道真是超豪华的组合。但是,制作却一度陷入困境,因为我们必须同时推进两部长篇,而且还想提升作品质量。这个要求近乎无理,但如果当下不做,这两部作品就再也没有面世的机会了。我们做出判断,推行了这个鲁莽的计划。

制作优秀的作品是吉卜力的目标,公司的经营与发展则是次要的。在这一点上,吉卜力不同于普通的公司。同时上映的《龙猫》和《萤火虫之墓》则是确立这个方针后首先实现的策划。

这里不能忘了吉卜力的社长德间康快先生。他也是德间书店的社长,除了本职的出版工作外,他还开展了广泛的业务。因沟口健二的作品闻名的电影公司大映现在也由他经营。

社长很少来工作室,给予员工充分的自由。但是,关键时刻他总会出现。不管是将漫画《风之谷》改编成电影,还是创立吉卜力工作室,都是他亲自做的决定。《龙猫》和《萤火虫之墓》要同时上映,却在发行前遭遇了巨大的困难,因为与之前两部作品相比,它们给人的感觉平淡无奇。这时是德间社长亲自到电影发行公司推荐,谈妥了各项事宜。如果没有德间社长所做的努力,哪怕只是缺了其中一环,都不会有现在的吉卜力。

《龙猫》和《萤火虫之墓》不在日本观影人数最多的夏季上映,因此首映的票房成绩不太理想,但受到了各方的高度评价。《龙猫》将近年来包括真人电影在内的日本国内电影奖项全部收入囊中。《萤火虫之墓》作为一部文艺电影也备受好评。因为这两部作品,吉卜力在日本电影界声名鹊起,广为人知。

《龙猫》还带给我们一个意料之外的收获——龙猫的周边玩偶大受欢迎。用“意料之外”来形容,是因为龙猫玩偶在电影上映两年后才商品化。不是电影制作方事先看准了周边与票房的协同效应才如此设计,而是一位玩偶制造商的工作人员看中了龙猫,觉得“这个角色就应该做成玩偶”。在他的积极推动下,这一想法最终得以实现。

不管怎么说,多亏了龙猫的周边商品,吉卜力才能不断填补电影制作费的空缺,此后龙猫又被用作公司的标志。在商品销售方面,目前吉卜力在公司内设立了角色商品部,为正式开展业务做准备。但不管怎样都是先有电影,再生产商品,这一方针并没有改变。如今我们也不会为了商品化而选择或更改作品内容。

吉卜力第二阶段的开始

言归正传。吉卜力作品中最早在票房上大获成功的是宫崎骏导演1989年的作品《魔女宅急便》,吸引了二百六十四万人观影,并夺得当年日本本土电影票房冠军,发行收入和动员人数都有了质的飞跃。而这也让相关人士开始严肃讨论吉卜力未来的发展方向。具体来说就是员工待遇、新人录用和人才培养。

日本动画界一般会设定好“画一张图多少钱,上一张色多少钱”,也就是“计件工资制”。当时的吉卜力也是如此,结果《魔女宅急便》时期出现了员工收入水平只有业界一半的严峻情况。

宫崎骏导演提出两个方案:

1. 工作人员职员化并采用固定工资制,目标是薪酬翻倍。

2. 定期招录、培养新人。

与吉卜力的情况相反,当时的日本动画界江河日下。我们判断,要想在这种形势下制作出精良的作品,必须明确转变方针、保障据点、建立组织、雇用职员、完善培训制度等。这是吉卜力第二阶段的开始。其中也少不了德间社长的支持。

这里我想简单谈谈自己。我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在吉卜力专职工作的,此前我一直在德间书店发行的动画杂志《Animage》担任总编辑,并曾负责1978年的创刊工作。自1983年德间书店开始制作《风之谷》,我在编辑杂志的同时也参与吉卜力的电影制作。日语中用“穿两双草鞋”来形容这种情况,意思是身兼两职。那时我每天过得忙碌又充实。但吉卜力的方针变化也改变了我的人生。我与吉卜力都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魔女宅急便》之后,吉卜力着手制作高畑导演的《儿时的点点滴滴》。中途在1991年11月,正如我前面提到的,吉卜力将工作人员转为正式员工,固定上班时间,同时实行动画实习生制度,每年定期招录新人。

1991年《儿时的点点滴滴》上映,尽管发行方心怀担忧,电影却大获成功,和《魔女宅急便》一样夺得了当年日本本土电影票房冠军。更令人开心的是我们实现了宫崎提出的两大目标——薪酬翻倍和新人录用。然而此时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制作费用飞涨。其实早在制作前我们就料想到了这点。动画的制作成本中约有百分之八十都是用人成本,工资翻倍意味着制作费用也要翻一番。

吉卜力第二阶段的新方针必定使相关者将目光投向宣传和票房。制作费用的大幅上涨难以避免,这样一来就只能更积极、更有计划地吸引观众,尽量平衡制作费用的上涨。之前我们并非没有这样想过,但《儿时的点点滴滴》是真正致力于宣传的开端。

时任吉卜力负责人的原彻提出了“吉卜力就是3H”的说法,即HIGH COST(高成本)、HIGH RISK(高风险)、HIGH RETURN(高回报)。投入大量资金,产出优质作品,心里不安也要赚大钱。距那时已经过去四年,现在这句话仍然适用。不过,就“HIGH RETURN”这一点来说,即便实现了高回报,吉卜力也会立刻将收益投入到下一部作品,手中还是所剩无几。

雇用员工就要每个月支付工资。吉卜力将自己逼进了必须不停创作的窘境之中。背负着这一命运的吉卜力在《儿时的点点滴滴》制作期间又开始做《红猪》。对吉卜力来说,制作期重叠还是第一次。当时《儿时的点点滴滴》已进入最后关头,所有人都忙得不可开交,我不知道怎么匀出人手给《红猪》,毕竟吉卜力不养闲人。最后,只有宫崎自己去制作《红猪》。他向我抱怨道:“制作、导演助理,全都要我一个人来吗?”但我别无他法,只好辛苦他了。

新工作室的建设

也许是想缓解这种压力,宫崎突然提议:“我们建一个新工作室吧!”在最艰难的时刻提出更艰巨的任务来解决现有问题,这是宫崎一直以来的作风。不过,他的理由确实能说服人:明明想留住优秀的人才,却让他们待在租来的办公室里,这说不过去。有了容器才能聚集进而培养人才。现在的工作室空间非常紧张,已经无法容纳更多人了。近九十名员工挤在三百平方米的工作室里。可是当时吉卜力并没有资金建新工作室。

原彻认为宫崎的提案不切实际,大加反对。而我虽然觉得有些乱来,但又想着“总会有办法的”。还有一个人支持这项提案,那就是德间社长。他的鼓励方式很巧妙:“铃木,银行有的是钱。人,就是要负重前行的。”记得那时我深受触动,没想到竟然还有这样的人生观。而原彻只留下一句“理念不合”就离开了吉卜力。

这一年宫崎骏左右开弓、大显身手,尽显天才本色。他一边制作《红猪》,一边投入工作室的建设:亲自绘制设计图、和施工方讨论建筑风格、绘制效果图、取来素材样品挑选并拍板。一年后,《红猪》和新工作室几乎同时完工。《红猪》上映后不久,吉卜力就搬进了东京都小金井市的新工作室。

下面我介绍一下新工作室的情况。新工作室占地面积约一千一百平方米,每层面积大致与其相等,地上三层,地下一层。三层是美术部门,二层是作画和制作部门,一层是上色部门,地下一层则是后期部门。一层有个名为“BAR”的空间,供员工们沟通交流。不过在吉卜力一年到头也喝不了几次酒,这儿一般都用来开会或用作食堂了。最具特色的是卫生间。虽然男女员工人数差不多,但女卫生间的面积是男卫生间的两倍,设施也很高级,显示出设计者宫崎骏女性主义的一面。前段时间接待了从法国来的记者朋友,他们在离开前认真学习了这些经验。此外,绿意盎然、削减停车场面积也是其特色。

言归正传。1992年夏季《红猪》上映,力压斯皮尔伯格的《铁钩船长》和迪士尼的《美女与野兽》,成为当年日本票房冠军。

吉卜力的特色

1993年,吉卜力引进两台电脑操控的大型摄影台,成立了期盼已久的后期部门,发展为拥有作画、美术、上色、后期全部门的工作室,与高度分工发展的日本动画界逆向而行。我们认为,各部门在同一个地方紧密协作、系统全面地作业有利于提升作品质量。

同年,吉卜力制作了第一部电视动画《海潮之声》,导演是时年三十四岁的望月智充。这是首次由高畑勋、宫崎骏以外的人担任导演,制作团队也基本由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组成,口号是“又快又省又好”。这部时长七十分钟的特辑虽然获得了好评,但预算和时间都严重超额。电视动画将是吉卜力今后的一大课题。

1994年,高畑勋导演的《平成狸合战》再次夺得当年日本本土电影票房冠军。这部电影昨天已经在正厅等场所放映过,今天下午五点将在雷诺阿厅再次放映,敬请观看。在这部作品中,吉卜力在《儿时的点点滴滴》后录用培养的年轻动画师们担纲作画,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吉卜力在《平成狸合战》中首次使用了CG技术,虽然只有三个镜头,今后也将根据需要继续使用。

目前吉卜力工作室有作画部门四十六人、上色部门八人、美术部门十二人、后期部门四人、导演和制作部门十二人、出版和产品开发部门五人,以及董事、管理等部门十二人,共计九十九人。列出数字就能发现,大部分是负责绘图的员工。员工的平均年龄则是二十九岁。我多次谈到,吉卜力作品的制作成本比其他工作室高,从人员构成也可以看出资金基本都用在了电影上,这是吉卜力的一大特点。吉卜力的间接部门远远少于一般公司。

此外,受宫崎导演“给日本孩子看的作品应该由日本人亲手制作”这一理念影响,吉卜力自创立以来从未将工作外包给其他国家。

下面谈一下吉卜力电影的宣传。为方便理解,我对内容进行了整理。“一切按照营销计划进行”听上去很厉害,却与事实有些出入,宣传大多是在某种趋势下自然发展的结果。大家随便听听就好。

日本人非常喜欢漫画,从小孩到大人都会看漫画。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同样超越年龄,无论老少都会来观看。比起儿童,成年人才是主力军。以《平成狸合战》为例,有近百分之七十的观众是二十岁以上的成年人。各位心里有了这些概念,就能理解我接下来要讲的内容了。

吉卜力的宣传策略

吉卜力的特点在于“内容获好评”和“票房获成功”两者兼得。在日本这种政府不积极保护电影产业的国家,不管志向多么远大,再怎么坚持做优秀作品,只凭这些早晚都会遇到经营上的问题,无法长久发展。

日本电影界的发展绝不是一帆风顺的,长期低迷的走势仍在持续,情况比法国还要严重。在这种形势下,近来吉卜力的作品却接连取得良好的票房成绩,关键有三点。

第一,无须多言,是作品的完成度很高。主题设定上优先考虑现代性。拿《平成狸合战》来说,虽然描绘的是狸猫,但与日本人的形象重合,是一部回顾了日本战后五十年的电影。在宫崎、高畑两位导演的指挥下,先进技术制作的高质量影像强化了这一主题。如果内容单薄,不管宣传力度多大,都不可能一直成功。

第二是过去积累的成绩。即便是吉卜力作品,也不是每部都能大卖。正如我刚刚提到的,吉卜力电影是从《魔女宅急便》开始卖座的。但此次大获成功很大程度上依靠《龙猫》和《萤火虫之墓》两部前作。我再介绍一下相关情况。这两部作品同时上映,当时并没有取得太好的票房成绩,但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光碟发售和电视播放开拓了受众层,使其不再局限于动漫爱好者,触及了更普遍且庞大的圈层,成功培养了大众对“吉卜力电影”的潜在信任。正因为有这个基础,《魔女宅急便》才能成功。此后渐渐形成了“前作的内容成功保障新作的票房成功”这一良性循环。

第三是按照明确方针开展大规模宣传。电影在日本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娱乐活动,每个日本人平均一年只看一部电影。单凭是部好电影这一点,无法吸引观众。要想突破这个困境,必须通过大力宣传将电影变成大型活动。吉卜力作品基本在夏季上映,于是我们在全国营造出“这个夏天不能错过的热点话题”的氛围。

宣传不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电影宣传。现有情况不允许从有限的预算中拿出大笔经费投入宣传,于是我们致力于开展形式多样、无须耗资的商业合作及推广活动。

我们邀请了日本民营电视机构龙头日本电视台参与制作,在电视上进行大范围推广,在日本电视台的多档节目中免费介绍吉卜力的作品。我们还与博报堂、电通等日本著名广告公司介绍来的大企业合作。《魔女宅急便》是与快递公司雅玛多运输合作,《儿时的点点滴滴》是食品界大亨可果美和兄弟牌缝纫机两家公司,《红猪》是日本航空,《平成狸合战》和《心之谷》是大型保险公司JA共济。这些商业合作带来的广告量如果换算成具体金额,可以与电影制作费相匹敌。当然了,既然是合作,对方的首要目的肯定是宣传自己的公司或产品。因为吉卜力作品社会形象良好,合作方认为支持吉卜力作品会大大提升自身形象,因此宣传不再只是单纯的广告合作,也积极打出吉卜力作品的元素。

此外,在杂志、报纸上开展一般性宣传也非常重要。我们委托专业推广公司,请各编辑部写一些积极的报道,这时之前的成绩就会发挥作用。特别是很多一线记者和编辑,从小看着宫崎、高畑导演的动画长大,对吉卜力作品的印象非常好,这是我们的优势。纸质媒体的深入报道能成为强力支援。

吉卜力工作室在宣传时最注意的是宣传对象。即便在日本,提起动画也摆脱不了“小孩子看的”这种印象。但日本电影如果不能俘获年轻女性观众的心,就不会大卖,同时提倡亲子观影也非常重要。因此吉卜力要开展覆盖大人小孩的全方位宣传,突显这些高质量作品亦值得大人观赏。

吉卜力作品进军海外

接下来我想讲一下吉卜力作品进军海外市场的情况。

此前吉卜力的作品主要在中国的香港和台湾等亚洲地区上映。大约从前年开始,情况渐渐发生变化。《龙猫》在美国院线上映,二十世纪福克斯发售了《龙猫》的录像带,创下了五十六万盘的销售纪录。这对日本电影进军美国有划时代的意义。此外,《平成狸合战》也曾代表日本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各位或许有所耳闻,《红猪》确定于6月21日起在法国六十家影院上映。巴黎的UCORE公司是我们的代理商,董事长植木女士非常有才干,今天她也在现场,多亏她的努力我们才能与CANAL PLUS达成共识,在影院公映。主人公波鲁克·罗索的配音由让·雷诺担任。我后来才知道,宫崎导演是让·雷诺的忠实粉丝,十分欣赏《碧海蓝天》中的恩佐,所以他对此感到很开心。

今后也许会有更多的吉卜力作品在欧洲和北美地区上映。只要条件合理,我们便愿意接受。不分国籍,不分种族,能吸引到众多观众并收获喜爱,是创作者最开心的事。然而,想在海外正式上映必须克服种种困难。我们经常遇见对方只想发行录像带,或者只想在电视上播放的情况。而我们首要考虑的始终是以电影的形式在影院上映。

另外,无须赘言,改动作品不在讨论范围之内。令人难过的是,我们在制作《风之谷》时,由于知识和经验尚且不足,这部作品被擅自做成糟糕的删减版,以“Warriors of the Wind”的名字在美国和其他地区上映。在座如果有哪位看过删减版,还请立刻忘了它。

吉卜力今后也不会预先考虑世界市场,根据跨国公司的市场营销策略制作电影。我们仍将维持现在的模式,优先考虑日本市场并努力创作,之后再讨论海外的发展。

吉卜力的未来

预计今夏上映的新作品《心之谷》采用了新的阵容:宫崎负责制作人、编剧和分镜的工作;在《萤火虫之墓》《魔女宅急便》《儿时的点点滴滴》等多部吉卜力作品中担任作画导演的近藤喜文则首次挑战导演工作。许多地方应用了最新的数字技术,进行了各种尝试。

吉卜力工作室在推出《心之谷》后又投入到第十一部长篇作品《魔法公主》的制作中,预计1997年上映。该作品仍由宫崎骏执导,将会大胆采用电脑表现影像,对吉卜力来说是新挑战。为此工作室在今年六月新设立CG制作室,引进最基础的CG系统,同时借来日本电视台负责《平成狸合战》CG部分的导演。第一年的投资中,仅系统成本就占了约一亿日元。《心之谷》中使用过的数字合成技术颇具效果,将正式应用于此次作品中。这可能会让平面动画的表现更具纵深感。

继近藤导演之后,为进一步挖掘新人,我们于今年四月开办了动画导演培训班“东小井村塾”,由高畑勋担任负责人。

谁也无法保证吉卜力工作室日后还能延续今日的辉煌,但我们不会忘记,每部作品都是一个新的挑战。今后我们将继续在内容、技术、人员上不断革新,我想这就是坚持吉卜力的理想最重要的条件。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若有疑问,我将尽力解答。不过我是用日语回答,还请各位见谅。

法国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演讲稿,1995年 qyvxojl/J/lTJ77V4Jor8TQkP2EmOB+6mWu8QqeVJK/yF/nER6ghhdfXMNAKpT7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