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平成狸合战》
(1994年上映)

1. 第二天早上的体育报纸没有大幅刊登记者会的报道,这是偶然吗?答案是否定的。不知为何,社长及其下属在发言中都一味夸耀吉卜力作品接连取得成功,最后甚至说出“目标发行收入最低三十亿,争取五十亿”这种傲慢不逊的话。没人愿意支持我们了,就连曾是记者的我也有同感,随便吧。台上的人始终没有谦虚地说一句“我们一直在做有趣的作品。要想让大众前来观看,还得仰仗各位媒体朋友”,鬼迷心窍了吗?

2. 平时,记者会后媒体都会蜂拥至吉卜力采访,可这次却没什么人来。这也不是偶然。媒体都换成了搭便车式的要求,与其说是支持作品,不如说是想利用吉卜力的人气。铃木伸子女士(博报堂前员工)知道具体情况。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3. 巨大的不安——宣传大幅减少?

4. 为何是猪呢?这是《红猪》的卖点,如果再来一个“为何是狸呢”大家会怎么想?恐怕没人理睬吧。这么做只会得到一个评价:“吉卜力也是千篇一律!”这是最可怕的。不用特意举出伊丹导演《大病人》的例子也能明白,大众是善变的。我最怕的一句话就是:“已经腻了!”

5. 试着提一个想法。观众现在想看“狮子”,不想看“狸”。为什么呢?因为从流传的信息来看,目前迪士尼的作品看起来比吉卜力更有气势。

1991年的《美女与野兽》是爱情故事。1992年的《阿拉丁》是爱情冒险故事。1994年的《狮子王》则是格局更大的生命轮回的故事。直截了当地说,《狮子王》比《美女与野兽》《阿拉丁》更胜一筹。

相反,“猪后面是狸”又意味着什么呢?包含自我批判在内,整理后我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没有新鲜感。第二,换言之就是炒冷饭,格局太小。说得夸张一点儿,都不值得去电影院观看,会让人产生“就在家里悠闲地看录像带吧”的想法。“从风之谷到天空之城”的尝试也失败了。现在想想,虽然《魔女宅急便》和《儿时的点点滴滴》这两部作品都在讲少女独立,但不能说是“从魔女到岁月”,《儿时的点点滴滴》取得成功依靠的是作品的独特性。《狸》不能重蹈《天空之城》的覆辙,必须像《儿时的点点滴滴》一样重新出发。

6. 最近都有些忘记了,为了确认再谈一下。吉卜力作品的魅力是永远保持新鲜感,永远出人意料。宣传上也一直强调这点。这次的策划也令人耳目一新,但总觉得没有表现出来。这是为什么呢?其实相关人员也都明白这一点。为什么呢,是因为没有确定具体方针,还是因为“不许失败”的压力?

回顾过去,《魔女宅急便》是青春期女孩的故事,《儿时的点点滴滴》是以二十七岁女性为主人公的女性电影,《红猪》则强调自己不同于以往的宫崎动画,告诉人们故事内容是“大人的恋爱”,所以“小孩可以不看”。冷静思考后发现,每一次都是一场巨大的冒险,而这正是成功的关键。

7. 虽说每次的策划都不一样,但感觉大众对吉卜力作品的印象已经固化了,正如电通的报告中所言,吉卜力是唯一能让父母和孩子一起放心观赏的电影。这多半是沾了《龙猫》和《魔女宅急便》的光。

吉卜力作品=宫崎动画=优等生。

某个时期前这没有问题,但这次却不一样。

抽象地说,我们应该宣传的是一种“破坏性”,它存在于打破优等生印象的作品中。

8. 《狸》这部作品的破坏性是什么呢?很难说。

为了探寻答案,得从与这部作品无关的闲话说起。

正如坊间议论的,细川政权之所以优柔寡断、遇事不决,是因为自身是个由七党一派组成的联合政权,这样解释大家能理解吗?

感觉理解不了。

优柔寡断的真正原因在于“平成时代”,这样说是不是又太突兀、太跳跃了?

想想由“昭和”联想到的词语,脑海中就会浮现出画面:军国主义、大日本帝国、战争、天皇、日之丸、原子弹爆炸,还有东京奥运和经济腾飞……不得不感慨一句:唉,日本人真是走过了一个艰难的时代啊。那个时期凶恶残暴,可谓动荡的昭和。

正要歇口气的时候,年号“平成”确定了。这个命名有着典型的轻佻浮薄。不知道是因为听起来像谎言还是缺乏真实感,如此重大的事却一点儿也不庄重,使得日本人依然沉醉于和平、富裕和快乐之中,彻底沦陷。之后泡沫经济破灭,“平成大萧条”静静地潜伏在深处。突然冲进一个前途未卜的时代,人们丧失了自信,不知所措地停在原地。

(节选自新闻稿)

我想说的是,现在所有日本人都“停在原地”,最终变得优柔寡断,就连细川首相也不例外。

举一个身边的例子。此次项目中出现了各种决断迟缓的情况,这也不是偶然。停止不动导致大家陷入沉思,茫然失措,而且压力很大。开玩笑地说,这个项目本身就是一个联合政权。算是六党联合吧?加上赞助公司就是八党?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说明我们的宣传方针要强调“平成的狸猫”。前提是“平成”时代令人讨厌,所以狸猫才会窸窸窣窣地爬出来,应该宣传这一点。

在这个时代,如果狸猫在不知不觉间窸窸窣窣地爬出来,并且赖着不走的话会怎样呢?也许没有人抱怨,也没有人觉得奇怪,反倒是对现在还有狸猫出现这件事怀有一丝感慨和共鸣——我突然想到的这些,就是这个策划的起点。题目是《平成狸合战》。

说句题外话,细川首相与平成非常相称,果然是只狸猫。

9. 国家本就是由政治、经济和军事构成的,一旦发生动荡,人民就会感到不安,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时间流逝,什么也不能做地停在原地。现在的日本正是如此。即便是一家公司也会上演同样的事,社长频繁的朝令夕改导致全体员工都处于瞎忙状态,无法专心工作,各行各业都有这种情况。

10. 冒昧地说,我认为此次遭遇了吉卜力和本项目的最大票房危机,各位怎么看?

11. 再谈《狮子王》

我们不应该率先提出合作,这样只会被人利用,最重要的是不体面,要是被大众知道就无法挽回了。如果是日本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狸猫和狮子”就无可厚非,毕竟立场不同。就算放着不管,其他媒体也会对比两者吧——这种想法很天真,近来的趋势是放着不管就没有人报道。既然如此,我们就请关系不错的记者报道一下吧?

报道的重点是什么呢?下面谈谈一位吉卜力员工的意见。

他说重点只能是狸猫的悲壮感。

吉卜力不是用竹枪,而是用一根铅笔挑战大量运用CG的迪士尼。这一幕肯定会刺激日本人的泪腺,或者说触动日本人的大和魂。看到弱小的狸猫对抗百兽之王狮子,日本人会动恻隐之心。

因此,应该抛弃“狸猫吃掉狮子”这种说法。

12. 具体的提案

“《平成狸合战》这个片名非常没有格调。我明知如此还是定了它。”高畑勋导演近期在接受《圣教新闻》采访时这样说。这个回答其实很有启发性。相关人员听过太多次这个片名,已经无感了,但我希望大家回想一下初次听到它时的感觉。是看不起人,还是愚弄人?这个片名本来就极具冲击力,强烈程度并不亚于《红猪》。

过去,糸井重里先生曾说:“光是《红猪》这个片名就已经是非常优秀的宣传语了。”《平成狸合战》也可以这么说吧。这部作品的破坏性恰恰来源于《平成狸合战》这个片名啊。

片名轻浮就够了,剩下的图画、主标语和副标语都应该突出认真。越是强调认真,和片名之间的反差就越大,作品的广度也因此大幅增加。相反,如果所有地方都做得滑稽可笑,作品的形象会立刻受损,变得粗俗廉价。那样就与“东映漫画节”那样的幼儿动画没什么差别了,这是最可怕的。电影要想大获成功,首先得号召大人去看。因此,第二个要重点处理的就是糸井先生所说的主标语:

即使是狸猫,也在努力生活呢。

毋庸赘言,这个标语非常优秀,与生活在平成年代的日本人完美契合,可以引起大人们的关注。现在无法确定的是副标语。好想干脆用这个!

“随着开发的推进,狐狸和狸猫都不见了。”

哎呀,能不能停下来啊?

我知道有人会说“这样看不太懂”,但只要明白“不见了”就可以了。这才是重点。观众会通过杂志等媒体了解作品内容后再走进电影院。有人担心孩子能不能看,对于小孩来说有片名就够了。

此外,不要杂七杂八地乱说一通,以免给人留下散漫的印象。说得越多就越显得没有自信。压轴的当然是这一句:

宫崎骏和高畑勋的吉卜力献给1994年夏天的最新作品

补充一点,给杂志等媒体的内容介绍可以用之前那份。

将要失去自己土地的狸猫

复兴祖先传下来的变身术

向人类发起挑战

结果会怎样呢?呜呼呼

勇气可嘉、令人怜惜

但这也是狸猫的愚笨之处

还有,不能忘记鹤龟和尚手上拿的——复兴幻术,研究人类。这也是非常出色的宣传语。

最后用一句话来总结这部作品:平成的狸猫物语。这句就足够了。我们应该重返初心,拿出自信。仅仅是最开始的“啊,是狸猫的电影”,就令大家很惊讶了。

下面是以前的相关报告。

· 本国第一部纯粹的“狸猫电影”

说起这部电影,所有人立刻想到的是狸猫在整部电影中不停变身,妖精妖怪大显身手,是一部非常欢乐的电影;要么就是描写了日本有史以来狸猫与人类最大的一场对战,是一部令人捧腹的动画电影。此外,有人说这是揭示人类破坏自然的电影,还有人说这是蠢笨可怜又讨人喜欢的狸猫们的奋斗故事。这部作品元素众多,每个意见听起来都言之有理。然而,哪种宣传效果最好是另一回事。

这部电影虽然打着“合战”的旗号,但是看过内容就会发现,它讲的并不是狸猫组成战斗集团与人类战斗,最后壮烈牺牲的故事。虽说是“变身”,但观众看到后要么露出微笑,要么捧腹大笑,没有那种让人们看得目瞪口呆惊呼“好厉害”的幻术。毕竟,狸猫们努力半天也没有什么收获,最后迎来了愚蠢呆笨的结局。唉,认真战斗的只有狸猫一方,这部作品以狸猫的“独角戏”告终,许多观众这时才有所感触。在平成大萧条最严重的时候,观众看着为了目标而努力奋斗的狸猫,时而开心,时而羡慕,时而同情,突然,又看到人类与狸猫渐渐重合在一起。

这部电影容易被当作狸猫对抗人类的故事,但它实际上是狸猫的独角戏——这无疑是本国第一部纯粹的“狸猫电影”。说自然和人类从头到尾都只是狸猫的陪衬也不为过。因此,我无法认同“这是揭示人类破坏自然的电影”这种说法。此外,也应该放弃“妖精妖怪大显身手”的表述。

· 日本电影的反复失败

二十年来,日本电影在美国电影面前一直非常自卑,这是日本电影衰退的主要原因。美国电影长于“VR”——用以前的话说就是绝对不让观众失望的“真实表演”。《侏罗纪公园》大获成功的原因就在于此,它让人看到了真正的恐龙。相比之下,东施效颦的日本电影在这二十年里不断地山寨美国电影,都是粗制滥造,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失败。我们不会重蹈覆辙。这不过是一部狸猫用“变身术”变身的电影,而且是动画电影,我不会用它去挑战美国的大制作电影。

补充一点,团块世代 以及更年长的人都知道日本电影全盛期的畅销作《初春狸御殿》,这样宣传恐怕只会让他们觉得,日本电影终究还是落到这般田地了吗?竟然把狸猫都搬出来了,看来已经自暴自弃了啊。即使是年轻人,内心应该也有这种想法吧。

我要说的就是这些。 tSK7QgJuvmvXV5ic55/o3t26T+0vjNykoFPFua54BukSEbQP6xmxll49PMFIG4z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