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帝王立“正统”还需要“改正朔”

汉帝登基要做的事情固然很多,但最需要完成的核心事项就是“改制”,他必须接受上天指令,对旧朝制度进行大幅度调整改造。汉代大儒董仲舒说“新王改制”至少应该包括“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这三项内容。其中头等大事是“改正朔”。从世俗角度说,“改正朔”就是改历法,因为华夏王朝是农耕社会,民众平常的饮食起居受自然周期变化的影响很大,为了保持日常生活的稳定,历法必须经常修订。

中国古代历法采纳阴阳结合的原则,阴是按月亮朔望定“月”的数字,以太阳绕地一周定“年”的数字,推算下来两者前后相差十余天,对这些差异的观测决定了任何王朝都必须频繁修订历法。我们这里所说的“改正朔”不是指民间意义上的冬去春来,日月轮转,而是指与王朝统治相适应的历法制定。帝王首先确定历法中的“正月”,“正月”一旦被确认,一年之中其他月份的位置也就随之而定,正如王位一旦定下来,那么天地、山川、百官、民众的位置就都能按次第安排妥当一样。

先秦史籍《春秋》就已表明“改正朔”的重要性,《春秋》叙述鲁国史事,首篇记载“隐公,元年,春”,随后写的是“王正月”,这个“王”字可不是指刚刚登位的鲁隐公,而说的是“周王”。鲁隐公作为诸侯国的君主只是周王手下的臣子,这样记录日期其实有着特殊含义,意思是隐公虽然刚刚上位,但在记载时间时还得遵从周王颁布的历法,不能自行其是。这里的“正月”指的是周王历法系统中的时间。改朝换代就是另外一个姓氏的人当了皇帝,修订历法意味着新的王朝正式开始了,用这个标准与旧王朝作出区分。

那么,“正朔”改动的规则又是什么呢?董仲舒提出了一个“三统说”的方案。“三统”大意是说夏、商、周这三个朝代各有一套记录时间起始的历法系统,提供给后来的王朝效法。夏朝把每年正月当作一年的开始,商朝选择的是十二月,周朝是十一月,这就是“三正”。那么肯定有人会问,为什么三代分别选择三种不同的月份作为一年的起始呢?到底哪一种最为合适?周朝人把冬至这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因为“冬至”白天时间最短,按道理应该是岁末了,以后白天会逐渐变长,给人印象是春天马上就要到了。可是气候却迟迟不听安排,变得越来越冷,人们觉得一年的开始应该与气候变暖的节奏符合才对,所以就一直往后推,商朝于是选择十二月,夏朝最终选择正月为一年的开始,这个时间正好进入春季,与实际气候的变化比较吻合。

这三个时间节点分别对应黑、白、赤三种颜色。十一月冬去春来,万物开始复苏,较宜选择赤色与之对应;十一月至十二月是土地蕴育生物的萌芽阶段,颜色尚白;正月春天各类植物破土生长,颜色尚黑。“三正”既标志着四季的交替往复,同时也是政治秩序周而复始不断更新变化的表现。“三正”的提出绝不是对自然界气候演变的单纯复制,而是隐喻夏、商、周三代的循环更替,借此表达“新王改制”有可能做出的不同选项。

“改正朔”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实现“大一统”的目标。什么叫“大一统”呢?“大一统”这个说法最早出现在《春秋》中,《春秋》开首时间记录的是“隐公,元年,春,王正月”,可是这个月没有记录任何事情,从三月起才开始记载史事。按照过去的说法,这样记史故意隐晦了鲁国在这个月发生的历史事件,以显示鲁国尊奉周王,元月非周王的活动不记。

一本专门解说《春秋》大义的著作《公羊传》从这句记载中解读出好几层意思。第一,“元年,春,王正月”的“元”字,代表鲁隐公开始执政的年份;第二,“春”代表一年的开始;第三,“王”指的是“周文王”;第四,为什么先记“王”后讲“正月”,因为这是“周王”独有的时间,诸侯不得私有;第五,把“王”与“正月”联系起来,就叫“大一统”。后来这五种相关的联系被叫作“五始”,五种起始的事物被写在了一起,就形成了“时间大一统”的观念。“新王”登基,一定要确认选择什么样的“时间”作为王朝开始的起点,以方便做历史记录。 41w3Cj79Y5+RfdPnve8OB1AJ8bK6FjhQrcTKNU8HJT1I/HgBLcmj/Z3BZLaA7zr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