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古代的“夷”和“夏”是怎样区分的

前面我们聊了不少“中国”“华夏”“天下”这类观念是怎么形成的,那么,既然“华夏”是周王和亲戚们合伙搭建起来的一个封闭小圈子,异姓诸侯都被安置到了什么地方去了呢?“华夏”圈子内的诸侯又如何与他们相处呢?大体来说,生活在“华夏”外层空间的异姓诸侯,由于与“华夏”族群的生活方式差异较大,一直被蔑称为“蛮夷戎狄”。

据古书记载,这些“华夏”周边的“夷狄”大致分布在四个方向,东方称“夷”,南方叫“蛮”,西方是“戎”,北方为“狄”。他们不断发动劫掠战争,持续对“中国”构成威胁,北方之“狄”游牧习气浓重,进攻战法行踪莫测,无奈之下,“华夏”族只能筑起长城收缩防御。生活在南方山地中的“蛮”族,对铁器、食盐和布匹多有需求又无力生产,只好通过零星接触“华夏”族居住的城邑,形成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贸易交换网络。

在儒家经典《春秋》中,这些族群与“华夏”族总是被描述成敌对的两极,双方最难相处。但也有些南方的异姓诸侯,只要高喊几句“尊王”口号,表示效忠周王,就有机会成为其中一员。比如,占据两湖和江南地区的楚、吴、越三国,后来都被封了爵位,周王最终还是没把他们完全当外人对待。那些生活在更加边远地带的族群,要想挤进周王为首的小圈子就不那么容易了。

古书中有一个口号叫作“尊王攘夷”,大体是指尊崇周天子与排斥异族对诸夏地域的渗透,就像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尊王”之义前面已经讲了很多,所谓“攘夷”具体指的是齐桓公、晋文公两个诸侯集结北方其他诸侯充当霸主,联合打击“蛮夷”之国的故事。越是到了春秋战国的后期,周天子的支配力就越弱,诸侯对“中央”权威的承认只是象征性的,导致各诸侯国都想抢夺霸主之位,相互之间攻伐不休。于是“尊王攘夷”变成了诸侯之间争夺领导权的招牌和口号。

最有名的一个例子是“唇亡齿寒”的典故,故事讲的是晋献公想借道虞国攻伐虢国,宫之奇劝虞国君王不要答应,理由是两国关系就像嘴唇和牙齿一样,虢国亡了,虞国就像牙齿失去了嘴唇的屏障,肯定难以自保。虞国君王的回答是只要我虔诚敬神,神肯定会保佑我,不会发生任何意外。宫之奇说,神只保佑那些拥有德性之人,对敬献实物根本不感兴趣,可是到底“什么是道德”实在是人云亦云,只好任由诸侯们随意解释。如果晋国攻取虞国,他就会抢先向神发誓严格按道德行事,神是无法拒绝的。果然晋国借道虞国攻灭虢国后,顺道就把虞国给灭了,最终擒拿了这位愚蠢的国君。

这个故事显示,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借用“道德”或“德性”威名号令天下已成如烟往事,每个诸侯都惯于打着道德至上的旗号进攻他国。在四分五裂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国”是一个以洛阳为中心的地理概念,众多诸侯实际上各揣私心谋利,纷纷窃取“道德”制高点,肆无忌惮地征伐他国,结果“尊王攘夷”的口号迅速蜕变为一件华丽的道德外衣,最后“王”未必尊,“夷”未必“攘”,“中国”仅仅作为周天子有限的地理和权威象征符号被轮流使用着。

也许有人要问,“华夏”族群与“蛮夷戎狄”到底有什么不同?两者的最大差别可以归纳为两条:一条是“华夏”族靠农耕技术养活自己,吃的是田里种的粮食,“蛮夷戎狄”行踪经常飘忽不羁,靠放养牲畜或捕鱼狩猎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不习惯稳定聚居在城市里;一条是“华夏”族较早就知道火的用途,懂得怎样把生鲜食物做熟,“蛮夷戎狄”只会生吃肉类,不知火为何物。

《礼记·王制》中有一段话毫不掩饰地用习俗差异划分族群的优劣:“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其中出现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不火食”,另一个是“不粒食”,“火食”的意思是吃熟食,“粒食”是指吃耕种的粮食,只有具备这两项技能才有资格当文明人。

华夏的先祖原来居住在简陋的洞穴之中,不穿丝织的衣服,只会赤裸着身体到处奔走,直到懂得用火的好处,走出洞穴进入房屋,修筑宫榭楼台,使用布帛制成衣服,后来又发明了文字,文明才慢慢萌生和演化起来。据说周王的祖先叫“后稷”,“后”意指“君王”,“稷”指的是粮食,表明这位祖先是一位农业神。

“礼乐文明”就建立在农耕技术的起源与发展基础之上。只要没养成“火食”和“粒食”的习惯,就不配做农耕时代的正式居民,也没资格成为“华夏”族群中的一员。即使到了后来宋朝与金朝对峙的时代,宋朝派人出使地处北方的金国,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摆国宴招待,食品大多生熟参半,主食是半生不熟的夹生米饭,配料是用生狗血伴着腌制的葱和韭菜,这顿国宴摆出的“狗血生食”在宋使眼中简直污秽不堪,成为女真人仍然处在野蛮阶段的铁证。

在农田里干活儿的人,比较喜欢稳定地生活在一个地点,他们平常居住在四四方方的一座座城邑里,周边围着城墙,喜欢安定平稳的生活节奏,这样的人群比较容易控制。游牧之人长年追逐水草,漂泊游荡;南方山民靠射猎禽兽为生,不著户籍,不服徭役,不纳赋税,如此活泼好动的人群难以监测管理。《汉书·匈奴传》中有句话贬损荒蛮之地,说“其地不可耕而食也,其民不可臣而畜也”,大意是“夷狄”居住地区大多土地贫瘠,不能耕种,或者生长的全是牧草,只宜放牧,不会种地就不能成为收税对象,这样的民众当然不愿做王室的臣民,不好驾驭。

相反,习惯在某个固定地点从事农耕劳动,同时又喜欢居住在城里的“华夏”族群很容易就圈划出一个个界线分明的地理空间,把自家亲戚统统聚拢在一起抱团过日子,打造出相对稳定的宗族共同体,然后再想办法把这股聚居的力量辐射到周边地区,进行分层治理。

“蛮夷戎狄”和“华夏”族相比,在穿衣习俗上的差别也很大,他们披散着头发,裸露着肩膀,行动快速迅捷,保持着在森林里奔跑捕猎的习惯,不像“华夏”居民喜欢把头发收束起来,平时穿着遮体的长袍,走路节奏舒缓,慢慢悠悠。双方互相看不顺眼,往往就表现在这些生活细节方面。孔子夸奖周穆王的后代管仲治理齐国有功,就感叹说如果没有管子辅佐齐桓公称霸,那我们这些华夏子弟,早就沦落到披头散发、袒露左肩,像夷狄那样生活了。

民国初年,有位学者叫傅斯年,写了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夷夏东西说》,他认为,“商”和“周”当初都是“夷”。从地理态势上讲,夏、商、周三代只有东西之分,并无南北之限。商周分属东西两个系统,从争斗到融合。广义的“东夷”范围包括今天中国的山东、东北和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等地区;狭义的“东夷”是指居住在山东、环渤海地区及淮河下游一带的民族。商朝的地界相当于狭义的“东夷”。周武王灭商以后,把帝都往东迁移,逐次占领商朝旧部,可能意识到必须与殷人遗留下来的制度划清界限,武王开始考虑挪用夏朝经验,营造出自己独特的“雅”文化。

经过一番经营,一些商朝遗留下来的臣民开始渐渐接受周人的训化。一个突出的例子是,鲁国原来是商朝的地盘,后来居然被看作礼仪之邦,商朝遗民孔子对周礼更是赞赏有加。我们知道,孔子说过一句话叫“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表示虽然因为商朝被灭心里时常隐隐作痛,但是依然欣赏典雅实用的周代文明。可见,周人把鲁国当作了“用夏变夷”的样板,用现代话讲就是鲁国成了文化改造成功的典范,由此可见周朝对雅文化的构造有多么成功。

有了文化优越感,周朝文人开始越发自信,他们把年代前推,编造了一出尧舜禹三代“华夏”与“东夷”共同执政的动人故事。戎狄之国的君王各怀心思,他们虽不能模仿华夏族编造宗族谱系改变身份,但随着时代不断发生变化,遵守周礼的尺度却慢慢开始由他们说了算。

周朝拼命树立起“华夏”文明优势以后,“蛮夷”“戎狄”的形象从此越来越妖魔化了,一律被贬低成“豺狼”之辈。管仲说得很极端:“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豺狼”“诸夏”按“人”“兽”标准划分成截然对立水火不容的两大集团,一边是永远不能信任的野兽,一边是相互无法拆散的同胞。

是否拥有“礼乐文明”从此被看作区分“华夏”与“夷狄”的标准,围绕在“中国”四周的蛮夷戎狄并没经过华夏先王从穴居血食、披发文身到钟鸣鼎食、装饰典雅的蜕变过程,更别提从事敬天法祖的高级祭祀活动了。周代流传着一种说法,叫“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国家只有两件最重要的事情值得特别花心思去办,一个是祭祀,另一个是战争,一个代表“文”,另一个代表“武”,祭祀上天的重要性居然摆在了军事行动的前面。蛮夷戎狄如果不懂得这套规则,当然与华夏族群无法沟通共存。

“中国”的演化有一个从东西向南北转移的过程,“华夏”中心最先起源于中原一带,以后迫于北方民族的压力,日益向南迁徙。事后看来,南方之“蛮”不如北方之“狄”对华夏政权的威胁大。南方“蛮夷”大多与“华夏”族的城邑靠的较近,居住地点相互交错重叠,他们虽然早期过着穴居狩猎的生活,但一部分人已慢慢学会了“华夏”农耕技术。古书中有“生番”“熟番”的提法,“生番”一般指那些拒绝被纳入华夏收税系统的人群,“熟番”指的是愿意移民到接近华夏族群居住的区域,或者是那些与汉人混居,比较能接受农业定居习惯的蛮族民众。

“华夏”与“夷狄”的关系,其实并不像后人想象的那样势不两立。夏代以前,古书中记载了西部“华夏”与“东夷”集团的战争,“华夏”祖先炎、黄二帝与代表东夷的蚩尤在涿鹿这个地方展开了一番激战,“华夏”先帝虽获胜利,却并未确立对“东夷”的绝对文化优势。我们知道,夏朝建立之前的“三帝”尧、舜、禹中的“舜”就是“东夷”之人,却是夏朝创始人“大禹”的先辈,他通过禅让登上王位,证明华夏与东夷之间曾经发生轮流执政的故事,传说中的禅让制度可能暗示“华夏”与“东夷”两大集团一度共同治理天下。后人有一种说法,“舜”和“周文王”都是“夷”,只不过“舜”是“东夷”,“文王”是“西夷”,当然这只不过是一个比喻。 GGroMX4cPM2Ve87kWHLW2owR2uIoZgVnAo5NBi9sDcewbdR1Rh7xS19sZlVFIC4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