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国”无内外,“天下”是一家

无论“中国”还是“天下”,如果仅看外表,“九州”不过是古人标识地理风貌和交通路线的一幅带有想象色彩的地图,“五服”则是古人勾勒设计出来的一个政治地理同心圆模型,纯属臆造,无法验证。屈原在《楚辞》里感叹说,“九州”是怎么安置的呢?川谷之地为何是低洼的地方,大地的东西南北到底伸展到何方?真是让人琢磨不清啊。在屈原的心里,“九州”也许是个无限伸缩延展的形象,没有人知道它的真正边界在哪里。与此相反,古代的“中国”范围就要小很多,与“天下”相比,“中国”就显得更加渺小了,庄子形容“中国”与“天下”就像谷仓里的一粒米,大沼泽里面的蚂蚁堆。

总结一下,古时候的“中国”更像是个大圆圈里的原点,按照古人的说法,这个原点就是周王和他居住的都城,既然在地图上只是一个“点”,自然占不了多大面积,就不能用辽阔来形容了。而“天下”就不一样了,观察“天下”首先要有方向感,我们现在常说“胸怀天下”,就是指站在高处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去看周围世界,所以“天下”的范围比“中国”的范围要大得多,或者说“天下”包括了“中国”和周边诸侯国,也包括更加边缘的“野蛮”族群。这时,“中国”与“天下”的关联就像是“中央”与“四方”的关系。

在“天下”观中,我们如果再把“天下”的内涵做些细分,那么,在“九州”地图上能找到一些地理经济信息,比如哪里有什么特产,交通路线通向何处,离王都距离有多远,等等。在“五服”这个同心圆式的框架里,能看到坐落在不同等级里的王室、诸侯和夷狄的方位,他们的交往关系是怎么一层层重叠交集,再弥散分布开来,又如何像连环套似的相互缠绕在一起。

“中国”是围绕帝王居所构造起来的一套观念,比如它被周人升格为“华夏”,就是装饰营造出来的效果,表明周人最懂“礼仪”,更具文明气质,后来发展到一个政权要想获得足够支持,就必须拥有“道德”。关于这一层面,我们后面的章节会详细讲解。

“天下”观中的“九州”主要记录各地物产资源,以备王室安排贡赋收税参考,这方面的功能到秦汉统一以后变得越来越突出,因为“郡县制”下的“编户齐民”就是按户籍收税,凡是收不到税的地方都不归帝王管辖,那些地区原来属于“五服”中的“要服”和“荒服”,到秦汉以后仍然无法派遣官员直接管理,只能委托当地首领负责,用现代话来说,要服、荒服与甸服、侯服、绥服的区别大致构成了农耕社会与游牧社会之间的分界线。

“天下”也可以说是“中国”由点及面扩张而成,特别讲究一个“推”字。“中国”的本义稍加延伸就是以王都为中心,逐渐推移伸展到远方的意思。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曾表示中国文化核心动能的发起与扩散端赖一个“推”字。他举例说,中国文化犹如一座池塘,文化的播散过程就像一颗石子丢在水里,激起阵阵涟漪,一波一波地向外推展。

中国的人际网络就像这池塘里的水波,每个人似乎都是中心,以此为基点和其他人形成联系,经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费先生称这种彼此缠绕状态叫“差序格局”。与中国比较,西洋社会就像散落在田里的一捆捆柴草,几根稻杆扎成一束,几个集束绑成一捆,几捆合成一挑。每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处在什么样的相应位置,分绑得清清楚楚不会搞乱,这就叫“团体格局”。“差序格局”指的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人伦关系网络,类似的情况也经常在“天下观”中得到印证。

在“中国”与“天下”观念中,“帝王”相当于池塘里的那颗石子,一旦投到水里,就激起一波波纹理,这些波纹一层层向外扩展,每层就相当于各个“服”,从“诸夏”的“甸服”一直波及“要服”和“荒服”,波纹相互之间区分得并不是那么清楚,边界也不是那么绝对清晰,亲疏关系远近遇到特殊情况时常发生变动。“诸夏”族群也许因不符合道德要求,重新被发落贬斥到野蛮地区。相反,那些夷狄之人聚居的地方也可能因接受教化而跃升入“华夏”区域,成为中国大家庭中的一员,这就是“中国”与“天下”共同秉持的“内外无别”“天下一家”的理想信念。 /UIMbctyu2dqHgbRF2Yf5efjU/zxgB+tPM484A2v4kkNNOpHXdJc3iSTEGKl1eK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