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关于清朝帝位的传承

在封建社会里,皇权至高无上,不容他人稍有染指,即使是父子兄弟,稍起觊觎之心,便伏尸流血,格杀勿论。

数千年来,中国历朝历代,为皇权的争夺,不知上演过多少惨不忍睹的悲剧。

单以最后一个中国封建王朝——大清王朝论,虽然在皇位承接上,没有出现大面积流血事件,但也是暗流涌动,杀机四伏,惊心动魄。

想那清太祖努尔哈赤征战四方,开疆拓土,威风八面,气吞山河,可谓一时豪杰。但大业尚未成功,只因为兄弟舒尔哈齐稍有侵犯到自己的威望,便翻脸杀人,夺其兵权,将之处死。

说起来,作为努尔哈赤同父同母的兄弟,舒尔哈齐与努尔哈赤此前一直是手足相护,共历患难。努尔哈赤十岁丧母时,舒尔哈齐五岁,两人一同遭受继母的虐待折磨;一同到深山野林采松子、猎野禽;一同投靠到外祖父王杲门下;一同被俘入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帐中;一同跟随李成梁征战沙场;一同凭借祖父遗留下来的十三副铠甲起兵。

可以说,在创建后金事业中,舒尔哈齐是努尔哈赤最得力的助手和主要战将,居功至伟。

然而,就因为在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间,舒尔哈齐向朝鲜来使申忠一说了一句“日后你佥使(官名)若有送礼,则不可高下于我兄弟”,努尔哈赤便杀心顿现。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建州兵征哈达,舒尔哈齐持重不战,努尔哈赤立刻“计杀之”“腰斩之”。

为了维持权力的独占,努尔哈赤对待手足兄弟是这样,对待骨肉亲子也是这样。

努尔哈赤先后娶有十六位妻子,共生育十六个儿子和八个女儿。褚英是诸子之首,长于弓马,武艺高强,谙熟军事,勇敢善战。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十九岁的褚英初次将兵征伐东海女真安楚拉库路,收取二十多个屯寨的部民而回,被赐号“洪巴图鲁”(汉语意为“勇士”)。

在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的乌碣岩(今朝鲜钟城境内)之战中,褚英冒着漫天大雪,一马当先,杀入敌阵,大败乌拉兵,打通了建州通向乌苏里江流域和黑龙江中下游地区的通道。

褚英也因此被赐号阿尔哈图土门(汉语为“广略”之意,也就是“大智勇”的意思),次年又被授命执掌国政。

褚英既是努尔哈赤长子,又执掌国政,当时的建州还没有立嫡以长的传统,那么,这背后意味着什么,褚英懂,很多人也都懂。

然而,在光明前景的照耀下,褚英没能保持应有的谦虚,终于招来了努尔哈赤的忌惮。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八月二十二日,努尔哈赤将褚英处死。褚英死时,年仅三十六岁。

补一笔,努尔哈赤处死舒尔哈齐、褚英之事,本在乾隆朝已被乾隆谕旨从各种书籍中圈画删掉。但是百密一疏,1962年,人们在台湾台中市雾峰北沟“故宫博物院”地库里发现了一本《满文老档》(即《无圈点老档》),里面还保存有相关的文字记载。

努尔哈赤处死舒尔哈齐、褚英时,还没有建立后金。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的时间是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他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把自己的汗位捂得严严实实,直到死,也没指定谁是汗位继承人。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患毒疽不治身亡。

由于努尔哈赤生前没有明确指定汗位继承人,这就使得在他死后,尸骨未寒,后金内部便发生了激烈的汗位之争。

不过,努尔哈赤早早确立了八旗制度和四大贝勒共理朝政的制度。四大贝勒之首的代善是努尔哈赤次子,和褚英为一母所生,曾在褚英死后锋芒太盛而被努尔哈赤呵斥、打压,这段黑历史严重影响到汗位之争;二贝勒阿敏是舒尔哈齐之子,从父死子继的角度上说,他并不具备继承努尔哈赤汗位的资格,而且,舒尔哈齐也是有黑历史的人;三贝勒莽古尔泰是个“张飞”“李逵”式的粗人。而作为四大贝勒之一的皇太极不但军事才能杰出,谋略、威望也远在其他人之上,最终压倒了其他三大贝勒,顺利地继承了汗位。

饶是这样,登上汗位的皇太极还是间不容情地囚禁了二贝勒阿敏并剥夺了三贝勒莽古尔泰的爵位。

皇太极的才干见识不在刘邦、刘秀、朱元璋之下,雄才大略、高瞻远瞩,早有“若得北京,当即徙都,以图进取”之意。

说起来,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去汗位而称帝,就已向天下表明:自己不仅是满洲的大汗,而且是蒙古人、汉人以及所有人的大汗,是大清国臣民的皇帝。

可是,崇德八年(1643年),雄心勃勃、体壮如牛的皇太极却突然猝死于盛京后宫,享年五十二岁。

皇太极死得太突然了,生前未立皇储,临终前又没留下遗诏,致使诸贝勒又兴起了一场皇位争夺战。

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和努尔哈赤生前最钟爱的第十四子多尔衮互不相让,差点就要兵戎相见。

最后,在诸王大臣的调停下,采取了平衡原则,推举年方六岁的福临登位,是为顺治帝。

而多尔衮以首辅摄政王的身份独掌了清初的朝政大权后,胡乱找了个因由,幽禁了曾经的政敌豪格,使豪格冤死狱中。

顺治短命,二十三岁就去世了。不过,在去世之前,他曾一度闹出过要出家参见佛祖的风波。

话说,顺治最宠爱的董鄂妃病死了,顺治痛不欲生,万念俱灰,就决心“披缁山林,孤身修道”,并在得道高僧溪森的主持下,剃光了头发,准备遁入空门。

在这种背景下,顺治指定了皇三子玄烨,即后来的康熙为自己的帝位继承人。

虽说在孝庄皇太后的阻挠下,顺治最终没能离宫出走,但也在短短几个月之后撒手尘寰,离开了人世。

康熙即位后,充分感受和认识到提前指定帝位继承人的好处,所以,在自己22岁时就参照汉族的“嫡长制”,册立刚满周岁的嫡长子胤礽为皇太子。

康熙以为,这么一来,自己驾崩之后,在帝位的交接上就不会有太大的波折了。

可是,预立了储君,当年努尔哈赤和长子褚英那不和谐的一幕又历史性地重现了。

皇太子胤礽长大成人后,虽然只是皇帝的继位者,还没成为皇帝,但意气自得,很多地方隐然显示出皇帝的威仪和气象。

这还了得?!

康熙大斥皇太子胤礽“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以“专擅威权”等罪名废斥并拘执了皇太子胤礽,将之幽禁咸安宫。

废斥皇太子这一年,是康煕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帝五十五岁。

皇太子被废,其他原本对帝位无望的皇子莫不欢呼雀跃,一场激烈的储位之争迅速展开。

该争斗残酷血腥,杀人于无形。

康熙惊骇万分,苦不堪言。

为堵塞诸子争储之路,没有办法,康熙只能重走立嫡长子一途。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初九日,康熙宣布复立皇太子胤礽,遣官告祭天地、宗庙、社稷。

对于自己废而复立的行为,康熙是这样解释的:“皇太子前因魇魅,以至本性汩没耳。因召至于左右,加意调治,今已痊矣。”

然而,时间才过了两年,康熙便啪啪啪地自己打自己的脸了。

康熙五十年(1711年),康熙怀疑皇太子在暗中策划逼皇父尽早让位的阴谋,于是将太子党成员一勺烩,下谕旨说:“诸大臣皆朕擢用之人,受恩五十年矣,其附皇太子者,意将何为也?”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三十日,康熙正式宣布再次废黜皇太子,他说:“皇太子胤礽自复立以来,狂疾未除,大失人心,祖宗弘业断不可托付此人。朕已奏闻皇太后,着将胤礽拘执看守。”

这次废黜皇太子,康熙对左右说自己“毫不介意,谈笑处之”,并拒绝再预立皇太子,他还嘴硬得像煮熟了的鸭子,说:“宋仁宗三十年未立太子,我太祖皇帝并未预立皇太子,太宗皇帝亦未预立皇太子。汉唐以来,太子幼冲,尚保无事;若太子年长,其左右群小结党营私,鲜有能无事者。……今众皇子学问、见识,不后于人,但年俱长成,已经分封,其所属人员未有不各庇护其主者,即使立之,能保将来无事乎?”

可是,诸子争储,明争暗斗,兵刀凶险,终是康煕的一桩心病。

康熙晚年抱病于床,心境苍凉,寄语诸子说:“日后朕躬考终,必至将朕置乾清宫内,尔等束甲相争耳!”

康熙话中有话,说的是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的典故。齐桓公死后,诸子相攻,尸体被射满了箭矢,而且,两个多月未能入殓,蛆虫成群。

康熙最后的下场虽然没像齐桓公那样惨,但儿子雍正的继位问题却迷离扑朔,成了一个谁也说不清的千古之谜。

而也正因为雍正在即位问题上遭遇到了这么多沟坎、磨难和尴尬,最后脑洞大开,发明了一个独特的“秘密建储制”。

平心而论,雍正首创的“秘密建储制”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办法,既避开了皇储的风头与皇帝相抵的可能,又避免了继位者在继位问题上的争斗,并让皇子在公平的环境中竞争和成长。

对比一下明朝,明朝实行的就是“嫡长制”,皇子间没有竞争,诸王“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明朝的王爷,很多都是酒囊饭袋,成了社会的寄生虫;清朝诸王是“内襄政本、外领师干”,都能独当一面。

不过,清朝皇帝的生育本事却是一代不如一代,逐代递减。

康熙生子共三十五人,雍正生子十人,乾隆生子十七人,嘉庆生子五人,道光生子九人,咸丰生子两人(夭折了一个,剩下一个为同治帝),同治、光绪无子女。

所以,从咸丰以后,“秘密建储制”已经形同虚设了。

像光绪、宣统两帝,都是由慈禧太后的“懿旨立储制”一手指定的。

不管是“嫡长制”、“秘密建储制”还是“懿旨立储制”,最终都把封建王朝推入了“家天下”的死胡同。 qJ7S5/e3jRplRkL+EeovtAw9TNoVX6vejEIzA6XA+kJpQlZ/3AOVnfFrKsQTCJa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