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清龙旗悬挂英格兰之谜

学习过近代史的人都知道,辛亥革命推翻了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者,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可是,大清王朝灭亡二十多年后,有英国人在遥远的苏格兰的一个小岛上,升起了大清国龙旗。

这是咋回事儿?

原来,这个英国人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英文老师,英文名为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中文名叫庄士敦。

庄士敦于1874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先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后进入牛津大学攻读东方古典文学和历史,迷恋上中国的文化。

庄士敦于1904年来到中国,瞻仰名山古刹,拜访高僧宿儒,了解中国的民情和文化,广猎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为高深广博的中国儒家文化和佛教哲学所征服,放弃自己的天主教信仰,以“林绍阳”的笔名在伦敦出版《一个中国人关于基督教传教活动向基督教世界的呼吁》一书,指责基督教会的传教士试图以宗教改变中国的做法,被英国宗教界视为“一个愿意生活在野地里的怪人”“英国的叛徒”。

庄士敦崇尚儒家思想,不仅为自己起了汉名庄士敦,还按照中国传统为自己起字“志道”,源于《论语》的“士志于道”。

1917年6月,军阀张勋搞了一场复辟闹剧,把早已退位的清朝小皇帝溥仪重新拥上帝位。但没几天,闹剧演出结束,张勋就逃往荷兰大使馆避难去了。遭到“戏耍”的清朝遗老遗少无比尴尬,虽说暂时没有受到大的惩戒,但为了日后多一条出路,在李鸿章第四子李经迈、溥仪的叔叔载涛等人的张罗下,小朝廷聘请到学贯中西的庄士敦担任溥仪的帝师,教授溥仪学英文和自然科学知识。

这年溥仪十四岁,庄士敦四十五岁。

溥仪的帝师主要有陆润庠、陈宝琛、徐坊、梁鼎芬。其中对溥仪影响最大的是陈宝琛。

陈宝琛是福建有名的才子,同治年中进士,二十岁点翰林,曾因直谏言事得罪了慈禧而辞官归隐,慈禧薨后,于辛亥革命前被重新起用,不久即任帝师。原先,溥仪每逢大事都要征询陈宝琛的意见,按陈宝琛的说法办理。然而,自从庄士敦来了,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庄士敦的影响力非常大。

溥仪在自传《我的前半生》中回忆说:“陈宝琛是我唯一的灵魂。不过,自从来了庄士敦,我又多了一个灵魂。”“庄士敦是我的灵魂的重要部分。”

庄士敦对溥仪竭诚尽忠,倾其所知相授,他给溥仪讲解西方的历史、生活和风俗,并为他起了个英文名“亨利”。

自幼封闭宫中的溥仪在庄士敦的引导下,戴上了眼睛,剪掉了辫子,在宫里装上电话,骑起自行车,会见了一些外国使节,还和胡适通电话,改革宫内的财务制度。

庄士敦专门向溥仪介绍西方的君主立宪思想,提议溥仪到欧洲留学。他介绍溥仪结识了英国大使和英国驻中国舰队司令,希望溥仪能到英国并在英国的辅佐下建立流亡政府,回中国复辟帝制。

庄士敦由衷期盼溥仪复辟后能成为优秀的国家元首,并拥有英国绅士般的非凡气度。

不过,英国与中国相距万里,庄士敦的这种想法,注定只能是空想。

1924年,溥仪被赶出了皇宫,在庄士敦的帮助下,逃到使馆区,进入一家德国医院,准备去英国大使馆。

但因一时联系不上英国大使,庄士敦只好亲自赶往英国使馆。

庄士敦刚刚离开,亲日派的郑孝胥后脚就来了。

在郑孝胥的连哄带骗下,溥仪住进了日本大使馆,从此落入日本人的魔掌,再也没能逃脱日本帝国主义的控制。

庄士敦和溥仪的再次见面,已是十年之后的1934年。

1934年9月,庄士敦又一次来到中国。彼时溥仪暂住天津,庄士敦前往天津把他写的《紫禁城的黄昏》送给溥仪,请溥仪为其作序。

庄士敦离开不久,溥仪就以祭祖名义逃跑,在日本人的扶植下,成立了他的汉奸政权“大满洲国”。

1935年,庄士敦到长春觐见溥仪。溥仪设下家宴招待庄士敦,希望他能留下辅佐自己。庄士敦婉然拒绝。

事实上,从1931年到1935年,庄士敦的主要工作是在伦敦大学教授汉学。

从长春返回英国,庄士敦继续从事他所热衷的事业——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

庄士敦热爱中华文化、热爱关于中华文化的各类书籍。他的家里有数千卷中华典籍。庄士敦在家的多数时间就坐在一张大桌子旁读书。庄士敦曾说:“我现在有了这些书籍,它们就是我的妻子,能和我作无声的谈话,我也不必伺候它。”

庄士敦终身未娶,1936年,他用自己的稿费在苏格兰买了一个小岛(爱伦岛)定居,给岛上的居室分别起了松竹厅、皇帝厅等名字,并升起了大清国的龙旗。

1938年3月6日,庄士敦去世,享年六十三岁。 1Z6dlTddu4Isc2AGOit9xu230Vpx3pu+7HFBKYfoSY+OnLw7JRWPPxaoHuQchmr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