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秦穆公的谥号是“穆”还是“缪”?

春秋时期的秦国,只有两位杰出的君主:一个是护周平王东迁因而得以建国的秦襄公;另一个是独霸西陲的秦穆公。

但是,关于秦穆公的记载,有些史书把他写为“秦穆公”,如《左氏传》和《国语》。

有些史书把他写为“秦缪公”,如《公羊传》《 粱传》。

有些史书干脆混用,时而用“秦穆公”,时而用“秦缪公”,如《史记》。

让人有些无所适从,困惑不已。

他到底是“秦穆公”呢,还是“秦缪公”?

这事儿还真得好好捋一捋。

有人说,他既是“秦穆公”,也是“秦缪公”。其中的“穆公”是庙号,“缪公”是谥号,“秦穆公”和“秦缪公”都是同一个人。

庙号是什么呢?

《辞海》的解释是:“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号,称庙号。始于殷代,其后历代封建帝王,都有庙号。”

对于谥号,《辞海》的解释是:“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

不难看出,庙号仅仅指宗庙、神主的排位;或是在祭祀时,子孙按照昭穆排列顺序进行行礼,仅仅只是一种左右长幼顺序的排列,不涉及功绩大小、名声好坏。

而谥号是有严格规定的,是根据这个人的事迹所给予的称号,有美谥,也有恶谥。

《逸周书·谥法解》里面说了,“布德执义曰穆”“名与实爽曰缪”。

即“穆”是好字眼,用作谥号,是美谥。

“缪”是个坏字眼,用作谥号,是恶谥。

“秦穆公”“秦缪公”,这二者间的美、恶差别巨大,作为谥号,史学家不大可能弄错,而导致混用,并且还用在了同一个人身上。

那么,“秦穆公”与“秦缪公”二者之间,只能一个是庙号,另一个是谥号。

之所以认为“穆公”是庙号,“缪公”是谥号,那是因为《史记·蒙恬列传》中,蒙毅曾对胡亥的使者说过“昔者秦穆公杀三良而死,罪百里奚而非其罪也,故立号曰‘缪’”之类的话。

不难看出,秦穆公之所以“立号曰‘缪’”,是因为他做过“杀三良而死,罪百里奚而非其罪”这两件不光彩的事。这是根据个人事迹评定出来的称号,当然属于谥号。

而且,“秦穆公杀三良而死,罪百里奚而非其罪”这两件事,都是秦穆公的污点。即秦穆公因为有了这两个污点,“故立号曰‘缪’”。可见,“缪公”是个恶谥。

秦穆公既然有了“缪公”的恶谥,就不应该再拥有“穆公”的美谥。

《礼记》中称:“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

在从西周传下来的古代宗法制度中,“父曰昭,子曰穆;左为昭,右为穆”。即“昭穆”关系仅仅是指宗庙、神主的排位。秦穆公为秦德公之子,其上有兄长秦宣公、秦成公,按照宗庙的排位,称“穆”并无不妥。

但是,庙号的使用是在汉朝灭亡后才在帝王中泛滥开来的。在先秦时期,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一般是开国君主称“祖”;继嗣君主中,唯有治国才能杰出者才能拥有。

遍考史书,先秦时期拥有庙号的人只有商、周几个帝王,如商中宗太戊,商高宗武丁,等等。

即使在汉朝,庙号的追尊也非常严格,仅仅追尊了几位功业卓著者,如汉高祖刘邦、汉世祖刘秀。

也就是说,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根本没有立庙号的权利。

退一万步说,就算秦国不顾西周宗法制度,偷偷给自己的君主上庙号,那秦穆公即使拥有了“穆”的庙号,也只能叫“秦穆宗”,而不是叫“秦穆公”。

因此,“秦穆公”不可能是庙号,而只能是谥号。

问题又回到了最初。

“秦穆公”和“秦缪公”如果都是谥号,那就只能二选一,不能兼而有之。

不过,有人认为,谥号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生谥”,一种是“死谥”。

没有特别说明,通常的谥号都属于“死谥”,即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死后,别人依据其生前事迹给予他的称号。

这个相对公平、公正。

而“生谥”,是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在生前就得到的称号。

这种情况,历史上有没有呢?

有。

比如楚太子弑父,谥父为“灵”。但其父尚未闭眼,口虽不能言,却眨巴着眼睛似有所指。死者为大,太子赶紧改谥为“成”,他这才瞑目。这位楚王即史书上记载的楚成王。

又比如,卫灵公因卫国内乱仓皇出逃,后来北宫喜与析朱 帮他平乱,并迎他归国。卫灵公欣喜之下,立赐北宫喜谥为“贞”、析朱 为“成”。

还有,魏明帝曹 死前两年,就早早钦定了自己的谥号为“明”。

不难看出,像魏明帝曹 这样的“生谥”,根本就属于自称,必须是好称、美称。

实际上,据王国维等学者考证,中国古代最早应用谥法的时代,并非《逸周书·谥法解》说的“维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之野,终将葬,乃制谥”,而是出现在西周末期。

但商、周两代帝王,在名字以外都有号,如文、武、成、康、昭、穆等,这些都是帝王生前的别号或称号。起初只有商王、周王有号,后来公卿纷纷效仿,自取其号,如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等,莫不如此。

那么,秦穆公的“穆”字,很可能是他生前自取的尊号和美称,也可以说是“生谥”。

可惜的是,查遍与秦穆公有关的史料,都从没有出现过他自称或他人尊称他为“穆公”的记载。

只能说,“秦穆公”只能是“死谥”。

到底是“秦穆公”还是“秦缪公”?

《逸周书·谥法解》里面说“胜敌志强曰庄”“经纬天地曰文”“绥柔士民曰德”“威强敌德曰武”“安民立政曰成”“安乐抚民曰康”“布义行刚曰景”“辟土兼国曰桓”“爱民好与曰惠”。

根据这些说法,可知秦国诸公中秦庄公、秦文公、秦德公、秦武公、秦成公、秦康公、秦景公、秦桓公、秦惠公这些人全都是美谥,但这些人的功绩远远不如秦穆公,论理,秦穆公得到的就应该是美谥“穆公”而非恶谥“缪公”。

尽管《史记·蒙恬列传》提到了秦穆公有“杀三良而死,罪百里奚而非其罪也”这两个污点,但这不过是些小污点。

要知道,秦国的人殉制度在秦武公时期就开始了,在出土的秦景公一号大墓中也出现了大量殉人,而秦武公、秦景公得到的都是美谥。

秦国诸公中,获恶谥的,也就是“杀戮无辜曰厉”的秦厉公和“好变动民曰躁”的秦躁公两人而已。

把雄才大略的秦穆公和秦厉公、秦躁公这两个庸主相提并论,根本说不通。

合理的解释就是:秦穆公的谥号是美谥“秦穆公”。“秦缪公”是后人混用和误写的。

《史记·秦本纪》收录有秦孝公的《招贤令》,其中有说:“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

秦孝公这是在极力赞美秦穆公功德,但却用了“缪公”的称呼,如果说“缪公”是一个恶称,根本不合情理。

《诗经·黄鸟》在指责和唾骂秦穆公杀三良一事,里面却写:“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论理,既然你要唾骂一个人,而他有一个恶称为“缪公”,你没有采用,却采用了他的美称,同样不合逻辑。

显然,原因只有一个,在当时,“缪”通“穆”。

能说明“缪”与“穆”相通的,还有一个铁证。

即《尚书·周书·金滕》篇里面有记载:“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二公曰:‘我其为王穆卜。’”

这里说的是周武王克商之后过了两年,患疾病,太公、召公这二公准备为他举行庄严肃穆的占卜活动。

司马迁在《史记·鲁世家》中记载了这件事,写成了:“武王有疾,不豫,群臣惧,太公、召公乃缪卜。”

可见,“缪”就是“穆”,“穆”就是“缪”。

另外,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黄帝四经》中,把现在人们熟知的“穆穆天刑,非德必顷”写成了“缪缪天刑,非德必顷”。

这也再次证明,在先秦时期,“缪”与“穆”是画等号的。

与把“秦穆公”混淆为“秦缪公”相类似的,还有宋庄公的父亲宋穆公,《春秋》写成了“宋穆公”,而《公羊传》《 梁传》均写成了“宋缪公”。

最后,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逸周书·谥法解》里面明明提到“布德执义曰穆”“名与实爽曰缪”,为什么司马迁等人却视而不见,而把“缪”与“穆”混用呢?

原因只有一个,《逸周书》文字多误脱,间杂了很多后人羼补、更动之作,即“名与实爽曰缪”这一句极有可能是汉朝之后的人加上去的。

这里有一个很明显的例子。《逸周书·时训》以雨水为正月中气,惊蛰为二月节气,根本不是先秦时历法,明显是汉朝人加上去的。

可见,尽信书不如无书。 00XWmPvHTq7pvboVIcGL5YhIEMsEHBVCDBS1JwjBzGcJQc7yHZehR/EdCj7ghy/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