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宋末元初大英雄,与文天祥齐名,忠义浩气光照千古

陆秀夫是南宋王朝最后一任左丞相,抗元名臣,与文天祥、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精忠浩气长存千古。

早年的陆秀夫,只是一个文弱书生,志存高远,德行高洁,才情高迈。《宋史》里说他“才思清丽,一时文人少能及之。性沉静,不苟求人知,每僚吏至阁,宾主交欢,秀夫独敛焉无一语”。富有才华,却贞静自处,性格沉静、内向,不喜欢与人说话。

陆秀夫参加了南宋理宗宝 四年(1256年)丙辰科进士科考试,为第二甲第二十七名。

该榜第一甲第一名为文天祥,第二甲第一名为谢枋得。

文天祥、谢枋得和陆秀夫在神州陆沉之际,为国事奔走操劳,宁死不降,壮烈就义,成了数百年来忠臣烈士的楷模。

四年(1256年)丙辰科进士科考试被后人誉为“忠节榜”。

陆秀夫、文天祥、张世杰、谢枋得等人,都是明知事不可为而为,虽万千人吾往矣,力挽狂澜于既倒。

宋恭帝德 元年(1275年),蒙古人拔下襄阳坚城,以排山倒海之势南侵,直逼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

南宋小朝廷震响莫名,计无所出,五岁的小皇帝宋恭帝于德 二年(1276年)出降。

宋度宗的杨淑妃则在摄行军中事的江万载父子所带殿前禁军的护卫下,带着自己的儿子益王赵 、广王赵 侥幸脱逃。

孤儿寡母在婺州(现浙江省金华市)得与陆秀夫相遇,在陆秀夫的主持下,刚满七岁的赵 在福州登基做皇帝,是为宋端宗,改元“景炎”,仍由老臣江万载秘密摄行军中事,统筹全局,封弟弟赵 为卫王,张世杰为大将,陆秀夫为签书枢密院事,文天祥为少保、信国公。

元人听说宋人又另立一帝,不由大为光火,兵锋向南,一意要斩草除根。

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福州沦陷,南宋小朝廷流亡海上,又应了那一句话:屋漏偏遭连夜雨,船破又遇打头风。在逃往雷州的途中,遇上台风,帝舟倾覆,宋军实际统帅江万载被风浪卷下大海,端宗也因此得惊悸病死。

群臣心灰意懒,都有散伙各寻生路之意。

陆秀夫慨然说:“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将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兴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数万,天若未欲绝宋,此岂不可为国邪?”

陆秀夫在危急存亡之际,带领众大臣拥立卫王赵 为帝,改元祥兴,其本人受命任左丞相,与太傅张世杰共撑危局。

元朝汉将张洪范对陆秀夫恨得咬牙切齿,上书忽必烈,称南宋一帝既死,陆秀夫又立一帝,必须迅速剿灭,免为大患。

忽必烈于是任张洪范为元帅,分水陆两路进兵。

张洪范来势凶猛,先在陆上生擒势单力薄的文天祥,然后以扇形展开进攻,封死广州沿海所有陆路,水师进逼崖山。

实际上,南宋自从被金帝国压制在淮河以南一线后,一直积弱不振,却凭借着坚毅的意志苦苦抵抗了新兴的蒙古帝国近半个世纪之久。

崖山一战,是一场完全不对等的战争,也是两个民族之间的绝世之战。双方共投入兵力五十余万,动用战船两千六百多艘。

蒙古帝国所向无敌,对这场战争,乃是稳操胜券、志在必得。

南宋小朝廷浮国海上,无可再退,所能倚仗的,是陆秀夫、张世杰等一大批忠臣烈士,为捍卫汉家江山的尊严做最后一战。

战鼓敲响,炮声日隆。

南宋的最后一批忠直孤臣在历史留给他们最后的舞台上泣血演出,纷纷蹈行忠义誓言,给历史交出了气壮河山的答案。

张世杰在大势已去之际,派遣亲兵驾小船,冲开血路,前去迎接赵 和陆秀夫。

而元军也已杀到了宋舟师中心。

陆秀夫对张世杰派来接驾的小船难辨真伪,担心是元军派来的奸细,斥退来人,挥剑驱妻子赴海,然后迎着滔天巨浪,放声长哭。

哭罢,转身替赵 整理好衣服,郑重行了叩拜大礼,镇定从容地说:“陛下,国事至此,不可再辱!”

年仅七岁的小皇帝坚定地点了点头。

于是,陆秀夫再无余虑,伏下身子,背着幼主,义无反顾地一起跳进了大海,沉没在翻滚不息的波涛之中。

宋军兵力号称二十多万,其实,有战斗力的不过四五万人,其余全是跟随朝廷逃难的普通百姓。

十几万百姓看着丞相和皇帝已经殉国,也都毫不犹豫,纷纷跳海殉国。

先前在潮州五坡岭被俘的文天祥被囚禁在元军船中,目睹了崖山海战的全过程,目眦尽裂,却无力回天,挥泪作诗《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恸哭,为之诗曰》,酣呼:“我欲借剑斩佞臣,黄金横带为何人?”

张世杰虽已成功突围,但听到少帝赵 的死讯,仰天大哭道:“吾先立一君,不想身亡;复立一君,此君亦亡,这可如何是好!”不久,也壮烈殉国。

《宋史》由此下结论:“张世杰死,遂宋亡。”

数日之后,海上浮尸十余万,山河为之变色。

沿海百姓找到陆秀夫的尸体,安葬在广东新会二城村附近。

南宋遗民林景熙赋诗赞:“生藏鱼腹不见水,死抱龙髯直上天。板荡纯臣有如此,流芳千古更无前。”

陆秀夫的忠义之名,丝毫不输文天祥。

明人蒋一葵在《尧山堂外纪》就说:“擎天者,文天祥。捧日者,陆秀夫。”

元朝枢密院副使兼潮州路总管丁聚,仰慕陆秀夫高风亮节,另于汕头南澳岛青径口为陆秀夫建衣冠冢,并题碑“宋忠臣左丞相陆公墓”。

元朝灭亡后,广东新会二城村人重修陆秀夫坟墓,建亭立碑,石马石狮,安排专人守墓。

但在明末清初乱世,有人看上了陆秀夫墓所在地的风水,竟然打断古碑,连同石马石狮一起扔到了河里,沉香木棺材也挖出来烧了,骨骸散佚。 XA0EPe1XAQc0sRScrSU/84sYM8t5W3xjVFycH9dKFturfqOU0JWJalnUJleRxhr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