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常遇春的死,有些蹊跷

很多地方流传有“男怕三六九,女怕一四七”的俗语。

这俗语的前半句,是指男人活到逢三、逢六、逢九这样的年龄,尤其是三、六、九组合型的年龄,往往会遇到人生的一道坎,这道坎,甚至可能是生命中的一次劫难。

仔细查一下,古代很多名将都倒在三十九岁的这道坎上。

比如三国第一虎将吕布,其于建安三年十二月败于下邳,被曹操处死,死时三十九岁。

又比如深得诸葛亮器重的马谡,其于建兴六年失街亭,按军法论处,时年三十九岁。

还有灭蜀统帅钟会、北魏创建者拓跋 、五代英豪柴荣、抗金英雄岳飞、蒙古名将拖雷、明初名将常遇春、明末名将卢象升、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明末起义领袖李自成、清初名将豪格和多尔衮等,全是死于三十九岁的年纪。

以上诸名将之死,多数是横死于刀剑之下,仅有少数如拓跋 、柴荣、多尔衮等是死于疾病,但这些人的疾病征兆明显,都曾在卧病榻上绵延多日,实在熬不过,才撒手西归。

唯独常遇春之死最为蹊跷。

常遇春,字伯仁,号燕衡,安徽怀远县常家坟永平岗人,生于元朝至顺元年(1330),卒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

常遇春祖上三代贫困,曾祖名常四三,祖父名常重五,父名常六六,这些名字的来由,都是没有学识随意以族中辈分和家中弟兄排行而来。

常遇春本人没有以数字为名,是因为他出生于正月初十,该日正逢立春,故名“遇春”。

常遇春长大成人,相貌奇伟,勇力超群,猿臂善射。

元帝昏聩,荒淫无度,民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天下大乱,枭雄并起。

常遇春也召集邻里豪杰,揭竿而起,加入当地刘聚的起义队伍中。

刘聚胸无大志,目光短浅,只是一个占山为王的平庸土匪。常遇春大失所望,决定跳槽,另择明主。

至正十五年(1355)初,朱元璋欲渡江南下,扫除南方后患,以图北进中原。

常遇春闻朱元璋大名,率领数十位亲信部属,投奔麾下。

常遇春在朱元璋军中的第一战,乃是夺取采石矶之战。

当时,采石矶上守兵万箭齐发,朱元璋军轻易不得靠前。

在众将束手无策之际,常遇春驾一叶轻舟,手持长戈,站在舟首,如箭一样驰向采石矶岸边,弃舟登岸,奋戈直前,大呼跳荡,迅速开辟出滩头阵地。

朱元璋麾军挺进,胜利渡江。

可以说,常遇春的孤身闯阵为胜利渡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战后论功,授总管府先锋,进总管都督。

至正十六年(1356),在集庆路与元军对峙了四个月之久的朱元璋突然发起猛攻,而担任先锋的,正是常遇春。

常遇春操轻舸逆流而上,左右纵击,以石炮猛烈轰击敌阵,俘获敌兵数以万计。

元军首领蛮子海牙被迫收缩兵力,全部退入集庆,龟守以待援军。

朱元璋因此从容攻占集庆周边要地,将集庆围困成了一座孤城,最终轻松收入囊中。

此役,常遇春勇冠三军,功盖诸将。

不久,朱元璋命常遇春从徐达攻取镇江(今江苏镇江市)、夺取常州(今江苏常州市)。

常遇春英勇善战,独当一面,不但顺利夺取了镇江和常州,还在徐达被吴地元兵围困在牛塘一带时,从外围破溃围而入,生擒敌军主将。

朱元璋闻讯大喜,拜其为统军大元帅,并于常州大捷后,再升为中翼大元帅。

常遇春往攻宁国(今安徽宁国市),激战中,被流矢射中,他不但不退,反而更加凶悍,带伤力战,率军横行敌阵中,无人能挡,敌军远远看见,望风而逃,溃散如洪水决堤。

常遇春水战能胜,陆战也能胜,其在用陆军攻长江下游要塞马驼沙后,又以水军攻克池州。

朱元璋因此任命其为行省都督、马步水军大元帅。

其后,常遇春取婺州、克衢州,欲再攻杭州,朱元璋召还应天,与徐达共击赵普胜。

常、徐两人合力,大获全胜。

常遇春还在池州九华山下伏击陈友谅,杀敌万余。

该年,陈友谅亲统大军入太平进犯龙湾(今属浙江温州)。

常遇春以五路兵马设伏,第二次大破陈友谅,平定了太平地区。

随后,常遇春跟随朱元璋进取安庆、破江州,每战,必身先士卒,所向无敌。

攻取江州后,朱元璋进驻九江,常遇春还守龙湾。

适逢张士诚突袭长兴(今浙江省长兴县),朱元璋急忙还军应天,同时急令常遇春速赴长兴接战。

常遇春星夜赶至,大战张士诚,俘杀吴兵五千余人。

张士诚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出兵围困安丰。

安丰守将刘福通频频向朱元璋告急。

朱元璋于是携常遇春出援。

但还是迟了一步,吕珍已经杀了刘福通,驱全城将士坚守城池。

常遇春到后,横击其阵,三战三破,俘获士马无算。

拿下了安丰,常遇春跟随徐达围攻重镇庐州。

庐州将克,陈友谅发大军围困洪都(今南昌)。

两人又充当救火队员,星夜赶回洪都,与朱元璋会师,共击陈友谅。

朱、陈两军决战于彭蠡湖之康浪山。

陈友谅兵众势大,有巨舰,又地处上游,士气如日中天。

常遇春毫不畏惧,率诸将出战,呼声惊天动地,人人以一当百,浴血奋战。

陈友谅手下骁将张定边驾轻舟直犯朱元璋战船,朱元璋座舰体大分量重,陷在浅水淤泥中,动弹不得。

常遇春在战阵中觑见,张弓搭箭,一箭把张定边放倒。

朱元璋因此得以脱险。

两军鏖战了三日三夜,情形惨烈。

第四日,常遇春采取火攻,备火油,命兵士焚烧敌军舟船,一时间,湖水皆赤,红如晚霞。

陈友谅不敢恋战,仓皇撤出战阵。

诸将都认为陈友谅虽然战败,但兵马尚强,主力仍在,不可阻挡,不若先由他逃去,来日从长计议。

独常遇春不发一言。

陈友谅整顿旗鼓,三军齐动,鼓噪着要冲出湖口。

朱元璋急命诸将扼守上游要塞。

处于下游的常遇春溯江而上,亲率诸将迎战陈军。

陈友谅军心大散,陈友谅本人穷蹙无计,于乱军中战死。

陈友谅一死,十数万残兵俱降。

朱元璋论功行赏,常遇春功勋第一,得赏金帛田土最多。

次年,朱元璋即吴王位,常遇春授平章政事。

在清扫陈友谅残余势力的作战中,常遇春犹如摧枯拉朽,下武昌、夺庐州,与徐达分兵攻战沿江各城寨,连取沙坑、麻岭、牛坡等地,拿下重镇吉安、赣州。

常遇春又乘军势夺取南雄(今广东南雄市)、韶州(今广东韶关市)、安陆(今湖北安陆市)、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

各路贼兵,听说是常遇春来攻,无不望风披靡,逃跑的逃跑、归降的归降。

朱元璋接下来开始全力对付张士诚。

常遇春跟随徐达往攻泰州,大败张士诚军,然后沿海筑坝造墙以扼制敌军。

该年秋,讨伐张士诚的大战正式打响。

常遇春拜副将军,于太湖,于毗山,于三里桥,于湖州,于平江,势如破竹,连战连捷。

张士诚被擒杀后,常遇春进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

南方悉已荡平,常遇春拜为副将军,与大将军徐达率兵北伐。

大军既行,朱元璋又以常遇春兼太子少保。

常遇春每战必亲为先锋,山东诸郡,尽数攻克,轻取汴梁,进取洛阳。

五万元军陈兵洛水北岸,严阵以待。常遇春单骑突入敌阵,敌军二十余骑舞动铁槊,一齐向常遇春杀来。常遇春射落敌军前锋,大呼驰入,麾下壮士从之。元军被杀得丢盔弃甲,四散奔逃。梁王阿鲁温举械投降,河南郡邑依次而下。

大军进至河北,先驱取德州,然后水陆沿河并进,破元兵于河西务,攻克通州,入元都,分兵攻下保定、河间、真定。

元军主力退入太原。

常遇春与徐达商议:“我骑兵虽集,步卒未至,骤与战必多杀伤,夜劫之可得志。”亲选精骑夜衔枚往袭。元军统帅扩廓帖木儿意所未料,在混乱中伤一足,乘孱马,在十八骑死护下走大同。

此次夜袭,常遇春迫降元兵四万,克太原。

朱元璋诏改常遇春为左副将军,要其北取大同,转战河东,下奉元路(元代西安),与右副将军冯胜会师,西拔凤翔。

常遇春依诏而行,莫不如志。

朱元璋又以平章李文忠为常遇春副将,命其两人率领步骑九万,向北驱逐胡元。

两人率兵一路转战,战会州(今甘肃会宁东部),战锦州(今辽宁锦州市),战全宁(今属北京),战大兴州(今隆化),尽取燕都邻近各地重镇。

元帝向北抱头鼠窜。

常遇春率军昼夜追击数百里,抓获元帝宗王庆生和平章鼎住等,另得投降将士万余人,战车万余辆,马三千匹,牛五万头。

至此,中原大定,元朝统治宣告结束。

常遇春率队班师,行军至柳河川,突发恶疾,暴病身逝,虚岁四十,实享年三十九岁。

朱元璋闻听如此噩耗,大震悼。追其为开平王,谥忠武。配享太庙,肖像忠诚庙,位皆第二。

《明史·常遇春传》记:“常遇春,字伯仁,怀远人。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遇春沉鸷果敢,善抚士卒,摧锋陷阵,未尝败北。”常遇春可谓身强体健,但他竟一夜暴疾卒于战斗后的班师途中,让人惊诧,也因此有人怀疑是朱元璋暗中做了手脚,卸磨杀驴。

其实,当时的元军统帅扩廓帖木儿尚拥兵塞外,云南、四川等边疆地区均未平定,远未到卸磨之时,朱元璋岂会提前杀驴?!

关于常遇春的暴死,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用游戏笔墨给出了一个荒诞的解释——常遇春早年在蝴蝶谷被张无忌用猛药医坏了,寿数定格在四十岁之前。

金庸的说法属于调侃搞笑,人们一般认为,常遇春是患上了“卸甲风”暴死的。

所谓“卸甲风”,就是指人在白天冒着酷暑身披重甲,而到了夜晚,在气温骤降时卸甲,从而引发了“中风”之疾。

这很可能就是常遇春的真正死因。

想想看,柳河川地区七月夏秋之交的气候就是昼热夜凉,常遇春重甲在身,白天一身汗水,到了夜晚,军队安营扎寨,就卸去盔甲,而大军远征,军中没有良医,引发了“中风”,结果不治身亡。 xGx2xYtLt4lzBq96qm6/rvDjD9QX6Bs9iZ3xvEBjaCDs+ZpL0S9wSk2BV7OXbNr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