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濠州分家,朱元璋带走的二十四人发展如何

话说,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在乱世之中无处安身,不得不加入了农民起义军的洪流,投到濠州起义军首领郭子兴麾下。

郭子兴出身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富豪之家,平时好结交豪侠之士,喜欢接济穷人,很有大侠风范。

郭子兴非常赏识朱元璋,初次见面,就觉得其“状貌奇伟异常人”,心生喜爱,留置左右,升为九夫长。

朱元璋也不负重望,“凡有攻讨,即命以往,往辄胜”。

郭子兴高兴之余,将义女马氏许配给朱元璋为妻。

由此一来,乞丐出身的朱元璋在军中地位陡增,被人称为“朱公子”,从而也招致了一些人的忌恨。

这些人中,主要以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郭天爵以及郭子兴的妻弟张天佑为主。

郑晓《吾学编》中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一段郭天叙、郭天爵暗中加害朱元璋的故事,说:郭天叙、郭天爵妒忌朱元璋英武得众心,兵势日盛,就视之为眼中钉、肉中刺,曾暗备毒酒,设下酒宴,邀请朱元璋赴宴。不料走漏了风声。朱元璋接到郭氏兄弟的邀请,佯装大喜,与二郭并马行去,至半途,忽跃起,跪在马背上,仰首望天,似在聆听什么,突然又顿首伏马上,满脸怒容,勒马斥骂二郭:“竖奴,乃欲毒我耶?!”二郭大惊,辩白说:“安有是?”朱元璋一本正经地说:“适天神云云。”二郭一听,骇汗洽背,下马伏地,连连谢罪说:“安敢有是?”朱元璋拨转马头,飞驰而归,自是不复至郭子兴所,遂积嫌隙。

这则故事有很大的虚构成分,但朱元璋和郭氏兄弟存在嫌隙乃是不争之事实。

至正十二年(1352),元军围攻濠州,历时六个多月。

至正十三年(1353)春,元军主帅病亡;五月,自动解围而去。

鉴于濠州军队减员严重,且城中储存的粮食也濒临用尽,郭子兴派朱元璋回钟离招募士兵和筹措粮食。

朱元璋回乡招募到了七百多人,交给了郭子兴。

郭子兴当即升朱元璋为镇抚,并让他带领这七百人。

朱元璋带领这七百人去攻打定远,升任为总管。

这年冬天,朱元璋认为濠州城内的郭子兴、孙德崖、彭大、赵均用等人不断在内部倾轧,而自己又要时时提防来自郭天叙兄弟的谋害,难成大事,前思后想,决定另寻出路。

朱元璋也清楚郭子兴不可能同意自己将队伍带走,于是只在自己带领的七百多人中精心挑选了徐达、汤和、吴良、吴祯、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炳文、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张赫、张铨、周德兴等二十四人,“净身出户”,离开濠州,到定远一带发展势力。

郭子兴等人并未将这微不足道的二十四个人放在心上。

但是,后来发生的事让人出乎意料。

第二年(即至正十四年)五月,在南略定远的路上,朱元璋身患重病,放弃了攻打定远,而折往定远张家堡的驴牌寨,一举降伏了地主武装三千人。七天后,朱元璋率领新得的三千人奇袭横涧山缪大亨部,降男女七万余口,得精兵两万人。招牌一下打响,声威大振。随后,冯国用、冯国胜兄弟和李善长等人相继来投。

朱元璋攻取定远、滁州两城后,冯国用献上了建立金陵根据地的战略方针,李善长劝朱元璋取法汉高祖刘邦。

朱元璋全部采纳,大明王朝的发轫,初现端倪。

而跟随朱元璋离开濠州奔赴定远的二十四个人,被史册称为“淮西二十四将”,或称“明初淮西二十四将”。

这二十四将,在大明开国后,其中两人封王、一人封公、二十一人封侯。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特殊、也是最为罕见的功臣群。

其中,徐达封魏国公,1385年病死,被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

汤和先封中山侯,后改封信国公,1395年病死,被追封为东瓯王,谥襄武。

耿再成,1362年死于处州苗人降将李 之之手,被追封为高阳郡公,后加赠泗国公,谥武庄。

花云于1360年被陈友谅乱箭射死,被追封为东丘郡侯。

费聚封平凉侯、唐胜宗封延安侯、陆仲亨封吉安侯、郑遇春封荥阳侯,此四人均于1390年坐胡惟庸案被杀。

陈桓封普定侯,1393年坐蓝玉案被杀。

周德兴封江夏侯,1392年因其子周骥淫乱宫中受株连被杀。

李新曾封崇山侯。1395年因罪被诛。

吴良封江阴侯,1381年病死;吴祯封靖海侯,1379年病死;陈德封临江侯,1378年病死;顾时封济宁侯,1379年病死;华云龙封淮安侯,1374年病死;张赫封航海侯,1390年病死;胡海封东川侯,1393年病死;张龙封凤翔侯,1397年病死;郭兴封巩昌侯,1384年病死;郭英封武定侯,1403年病死;张铨封永定侯,1393年病死;耿炳文封长兴侯,死于1403年。 l5wl53ZI3TGARSVqjfq1p/QbkSHMeiWzgSwsznn75lq+VwOgqUnq8v6Eu6C771fI



世间谬传:从共吃一头牛到赏赐一只鹅

提起明初开国功臣,最受后世仰慕的就是中山王徐达。

明末蓟辽督师袁崇焕在赴双岛擒杀毛文龙途中,和随行幕僚将佐聊天,就曾侃侃而谈,说:“想我大明开国,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等名将初战于鄱阳湖采石矶,再战于沙漠北平;水战胜,马步战亦胜,这才驱逐走蒙元,得以一统天下。现在水师仅能据船自守,本部院要收复辽东,不能让水师仅限于水战,必须还能参与陆地,希望诸君努力,兵额不得虚冒。”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徐达是一时名将,却对徐达的战功不甚明了,而仅仅记得徐达小时候是朱元璋放牛的同伴,曾一起偷牛、吃牛;还有大明开国后,徐达被朱元璋送的一只“蒸公鹅”毒死。

毕竟,这两个情节太富于戏剧性,太让人过耳不忘了。

但是,这两个情节都是假的。

把这两个情节当成史实写,并对现代人产生深远影响力的,应该是大史学家吴晗的得意之作——《朱元璋传》。

《朱元璋传》开篇第一章第一节写朱元璋、徐达偷牛情节来源于明朝人王文禄的《龙兴慈记》。《龙兴慈记》是一部神书,里面的内容除了朱元璋小时候偷牛故事,还有:朱元璋的爷爷葬中了风水宝地,所以朱元璋后来做了天子;朱元璋出生时的种种祥瑞;朱元璋做沙弥的时候发配庙中伽蓝神;刘伯温被高人魂魄附体;朱元璋杀常遇春老婆;等等。

这些故事原本就假得不能再假,而且,在偷牛事件中,《龙兴慈记》也没有提到合谋者都有谁,但吴晗却煞有介事地当成真事来写,并且脑洞大开,说参与者有徐达、汤和、周德兴。

但是,徐达死后,朱元璋曾亲自撰写了一篇长达两千余字的“御制神道碑文”,上面将其与徐达的初次相见交代得清清楚楚:“岁癸巳,朕集义旅,王来麾下”,则他们相识时,徐达已经二十二岁了。

说到徐达吃朱元璋送来的“蒸公鹅”被毒死,源头始于明代中叶的《翦胜野闻》,里面谈到朱元璋在徐达患病期间曾有“赐食”行为,不过没交代所赐的食物是蒸鹅。蒸鹅是清代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加进去的。赵翼原意是想讲一个“传闻无稽之谈”,说到了朱元璋“赐以蒸鹅,疽最忌鹅”。

这个故事更假得不要不要的。

一来,《明实录》和《明史》都没有“赐蒸鹅毒死徐达”的记录,二来,徐达患病时在北京,而朱元璋在南京,一只蒸熟的公鹅,真要千里迢迢送到徐达的口中,也真够扯的。

下面,来说说徐达真正的历史、真正的经历。

徐达的确和朱元璋是同乡,都是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人,出身贫农家庭,小时候也许放过牛。但同乡、贫农、放牛,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相识。

至正十三年(1353)六月,在濠州郭子兴起义军中当小头目的朱元璋回乡招兵,徐达“仗剑往从”,从此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征战生涯。

入伍没几天,徐达就表现出了与普通小兵所不同的东西,“时时以王霸之略进”(李贽《续藏书》卷三,《开国功臣徐公传》),协助朱元璋收编定远的几支地方武装,并在攻占滁州、和州的战斗中勇敢凶猛,异常抢眼。

朱元璋赞赏之余,授为镇抚,“位诸宿将上”。

实际上,彼时的朱元璋还在岳父郭子兴手下打工,“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徐达却“奉约束其谨”(《凤阳府志》卷十八,《人物志》),忠心耿耿、毕恭毕敬。

最让朱元璋刮目相看的是,某次,朱元璋的顶头上司郭子兴与另外一名首领孙德崖发生冲突,郭子兴是个粗人,做事不计后果,一怒之下,也不向朱元璋打招呼,拘捕了孙德崖,准备请孙德崖吃“板面刀”。

但孙德崖的部众也不是吃素的,一下子就捉到了朱元璋。

朱元璋知道是岳父捅下了娄子,被孙德崖的部众捉了个正着,真是有苦说不出。

关键时刻,还是徐达够义气,挺身而出,到孙德崔军中去做人质,换朱元璋回来做郭子兴的思想工作。

也幸亏郭子兴听劝,释放了孙德崖,徐达才得以恢复自由。

经过这场共患难,朱元璋对徐达除了感激之外,更多的是信任。

而徐达也堪称天生名将,一旦有了用武之地,就所向披靡,无以争锋。

郭子兴病逝后,朱元璋执掌全军大权,挥师南渡长江,攻占采石、太平,谋攻集庆(今江苏南京),徐达“与常遇春皆冠军,而达独参与进止”(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八十,《徐达》),成为朱元璋最倚重的大将,授淮兴翼统军元帅。

在统兵“廓江汉,清淮楚”,击灭陈友谅势力后,徐达升任同知枢密院事、左相国(后改官制,任右相国)大将军。

在“电扫西浙”,攻占平江(今江苏苏州),消灭张土诚势力后,徐达又受命为征虏大将军,率师北伐,“席卷中原”,克复大都(今北京)。

一时间,徐达“声威所震,直达塞外”(《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一)。

在推翻元朝、统一全国的大大小小数百次战斗中,徐达用兵,全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但徐达也是人,并不是神。

洪武五年,早退往漠北草原的元顺帝之子必力克图汗,以扩廓帖木儿为中书右丞相,不时出兵南下,企图恢复大元帝国的统治。

徐达犯了轻敌冒进的兵家大忌,自认为有十万兵力便足以肃清沙漠,与李文忠、冯胜分头统军北征。其本人率中路军挺进到杭爱岭北,遭到扩廓帖木儿的迎头痛击,“死者万余人”(王世贞《彝州史料》前集卷十九,《徐中山世家》)。李文忠所率的东路军也损失惨重,只有冯胜所率的西路军攻至兰州,全师而还。

徐达总结了这次血的教训,以后带兵出击,再也不犯此类错误,有力地保障了北部边境的安全。

徐达“以智勇之资,负柱石之任”,朱元璋因此对他赏赐最厚,授他为太傅、中书右丞相,后封魏国公。

徐达三个女儿,长女为朱棣的皇后,次为代王妃,又次为安王妃。

徐达长子辉祖封魏国公、袭爵;幼子增寿后来也被追封定国公。

一门二公,徐家荣盛一时。

洪武十八年二月,徐达病逝,朱元璋停止上朝,备极哀荣,追封徐达为中山王,谥武宁,赐葬钟山之阴,配享太庙、功臣庙,位皆第一,亲撰“御制神道碑文”。

现在,徐达的神道碑不仅是明朝功臣墓碑中最大的一块(通高8.95米),而且比位于钟山南麓、明孝陵重要组成部分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还要高出17厘米(“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高8.78米,碑为朱棣所立,碑文为朱棣亲自撰写)。

本来,按明朝制度,功臣殁后封王者,陵前神道碑身高九尺(3米),广三尺六寸。徐达神道碑的规格,不仅远远超过了这一标准,而且比朱元璋的还高,这足以证明徐达在朱元璋以至朱元璋儿子朱棣心目中地位的重要。

朱元璋赐“蒸公鹅”毒害徐达之说,实难成立。

话说回来,朱元璋对徐达的忠诚真没起过疑心吗?

不是的。

给事中陈汶辉曾在一个奏疏中有提到“刘基、徐达之见猜”,说:“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明史)卷三九,《李任鲁传》)

而朱元璋在为徐达撰写的“御制神道碑文”中,也坦承自己曾因术士“太阴数犯上将”的蛊惑之词而“恶之”,说:“(洪武)十七年甲子,太阴数犯上将,朕恶之,召罢北镇,劳于家。”

但是,徐达经受住了考验,政治上从不拉帮结派,对朱元璋忠诚不二,经济上从不伸手,生活上严于律己,堪称完人。

曾经,淮西党派的党魁胡惟庸见徐达既是淮西人,又功高权重,再三拉拢。徐达断然拒绝,当觉察到胡惟庸准备加害于己时,毅然上报朱元璋,并一再提醒:胡惟庸不适合当丞相。胡惟庸谋反被杀后,朱元璋想起徐达的话,“益重达”(《明史》卷一二五,《徐达传》)。

徐达统大军擒杀张士诚,攻占平江后,“封姑苏之府库,置胡官之美人财货无所取,妇女无所爱”(《献征录》卷五,黄金之《魏国公徐公达》)。

徐达在南京家里的房子低矮狭小,毫无大将军宅应有的气势。朱元璋多次想给他换豪华的房子,他援引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之辞,说:“天下未定,上方宵衣旰食,臣敢以家为计?”(《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一)

而等天下已定,徐达仍居旧室,朱元璋实在过意不去,旧话重提,说:“徐兄功大,未有宁居,可赐以旧邸。”(《明史》卷一二五,《徐达传》)准备把自己过去当吴王时住的府邸相赠。

徐达固辞不受。

一个执意要赠,一个坚决不受,怎么办?

朱元璋想了个主意,请徐达到吴王旧邸喝酒,将之灌醉后,命人抬到床上去睡。

朱元璋以为,徐达一觉睡醒,就会接受这所府邸了。

哪知徐达酒醒之后,立刻滚到床下,俯伏在地,连呼:“死罪!死罪!”

朱元璋只好拉倒,命人在这所府邸之前另建一座规制宏伟的宅邸,赐给徐达,并在宅第前竖起一块大牌坊,上刻“大功坊”三个字,以表彰徐达的功勋。

徐达死后,朱元璋在神道碑上对他的赞语是:“忠志无疵,昭明乎日月”。 l5wl53ZI3TGARSVqjfq1p/QbkSHMeiWzgSwsznn75lq+VwOgqUnq8v6Eu6C771fI



常遇春的死,有些蹊跷

很多地方流传有“男怕三六九,女怕一四七”的俗语。

这俗语的前半句,是指男人活到逢三、逢六、逢九这样的年龄,尤其是三、六、九组合型的年龄,往往会遇到人生的一道坎,这道坎,甚至可能是生命中的一次劫难。

仔细查一下,古代很多名将都倒在三十九岁的这道坎上。

比如三国第一虎将吕布,其于建安三年十二月败于下邳,被曹操处死,死时三十九岁。

又比如深得诸葛亮器重的马谡,其于建兴六年失街亭,按军法论处,时年三十九岁。

还有灭蜀统帅钟会、北魏创建者拓跋 、五代英豪柴荣、抗金英雄岳飞、蒙古名将拖雷、明初名将常遇春、明末名将卢象升、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明末起义领袖李自成、清初名将豪格和多尔衮等,全是死于三十九岁的年纪。

以上诸名将之死,多数是横死于刀剑之下,仅有少数如拓跋 、柴荣、多尔衮等是死于疾病,但这些人的疾病征兆明显,都曾在卧病榻上绵延多日,实在熬不过,才撒手西归。

唯独常遇春之死最为蹊跷。

常遇春,字伯仁,号燕衡,安徽怀远县常家坟永平岗人,生于元朝至顺元年(1330),卒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

常遇春祖上三代贫困,曾祖名常四三,祖父名常重五,父名常六六,这些名字的来由,都是没有学识随意以族中辈分和家中弟兄排行而来。

常遇春本人没有以数字为名,是因为他出生于正月初十,该日正逢立春,故名“遇春”。

常遇春长大成人,相貌奇伟,勇力超群,猿臂善射。

元帝昏聩,荒淫无度,民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天下大乱,枭雄并起。

常遇春也召集邻里豪杰,揭竿而起,加入当地刘聚的起义队伍中。

刘聚胸无大志,目光短浅,只是一个占山为王的平庸土匪。常遇春大失所望,决定跳槽,另择明主。

至正十五年(1355)初,朱元璋欲渡江南下,扫除南方后患,以图北进中原。

常遇春闻朱元璋大名,率领数十位亲信部属,投奔麾下。

常遇春在朱元璋军中的第一战,乃是夺取采石矶之战。

当时,采石矶上守兵万箭齐发,朱元璋军轻易不得靠前。

在众将束手无策之际,常遇春驾一叶轻舟,手持长戈,站在舟首,如箭一样驰向采石矶岸边,弃舟登岸,奋戈直前,大呼跳荡,迅速开辟出滩头阵地。

朱元璋麾军挺进,胜利渡江。

可以说,常遇春的孤身闯阵为胜利渡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战后论功,授总管府先锋,进总管都督。

至正十六年(1356),在集庆路与元军对峙了四个月之久的朱元璋突然发起猛攻,而担任先锋的,正是常遇春。

常遇春操轻舸逆流而上,左右纵击,以石炮猛烈轰击敌阵,俘获敌兵数以万计。

元军首领蛮子海牙被迫收缩兵力,全部退入集庆,龟守以待援军。

朱元璋因此从容攻占集庆周边要地,将集庆围困成了一座孤城,最终轻松收入囊中。

此役,常遇春勇冠三军,功盖诸将。

不久,朱元璋命常遇春从徐达攻取镇江(今江苏镇江市)、夺取常州(今江苏常州市)。

常遇春英勇善战,独当一面,不但顺利夺取了镇江和常州,还在徐达被吴地元兵围困在牛塘一带时,从外围破溃围而入,生擒敌军主将。

朱元璋闻讯大喜,拜其为统军大元帅,并于常州大捷后,再升为中翼大元帅。

常遇春往攻宁国(今安徽宁国市),激战中,被流矢射中,他不但不退,反而更加凶悍,带伤力战,率军横行敌阵中,无人能挡,敌军远远看见,望风而逃,溃散如洪水决堤。

常遇春水战能胜,陆战也能胜,其在用陆军攻长江下游要塞马驼沙后,又以水军攻克池州。

朱元璋因此任命其为行省都督、马步水军大元帅。

其后,常遇春取婺州、克衢州,欲再攻杭州,朱元璋召还应天,与徐达共击赵普胜。

常、徐两人合力,大获全胜。

常遇春还在池州九华山下伏击陈友谅,杀敌万余。

该年,陈友谅亲统大军入太平进犯龙湾(今属浙江温州)。

常遇春以五路兵马设伏,第二次大破陈友谅,平定了太平地区。

随后,常遇春跟随朱元璋进取安庆、破江州,每战,必身先士卒,所向无敌。

攻取江州后,朱元璋进驻九江,常遇春还守龙湾。

适逢张士诚突袭长兴(今浙江省长兴县),朱元璋急忙还军应天,同时急令常遇春速赴长兴接战。

常遇春星夜赶至,大战张士诚,俘杀吴兵五千余人。

张士诚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出兵围困安丰。

安丰守将刘福通频频向朱元璋告急。

朱元璋于是携常遇春出援。

但还是迟了一步,吕珍已经杀了刘福通,驱全城将士坚守城池。

常遇春到后,横击其阵,三战三破,俘获士马无算。

拿下了安丰,常遇春跟随徐达围攻重镇庐州。

庐州将克,陈友谅发大军围困洪都(今南昌)。

两人又充当救火队员,星夜赶回洪都,与朱元璋会师,共击陈友谅。

朱、陈两军决战于彭蠡湖之康浪山。

陈友谅兵众势大,有巨舰,又地处上游,士气如日中天。

常遇春毫不畏惧,率诸将出战,呼声惊天动地,人人以一当百,浴血奋战。

陈友谅手下骁将张定边驾轻舟直犯朱元璋战船,朱元璋座舰体大分量重,陷在浅水淤泥中,动弹不得。

常遇春在战阵中觑见,张弓搭箭,一箭把张定边放倒。

朱元璋因此得以脱险。

两军鏖战了三日三夜,情形惨烈。

第四日,常遇春采取火攻,备火油,命兵士焚烧敌军舟船,一时间,湖水皆赤,红如晚霞。

陈友谅不敢恋战,仓皇撤出战阵。

诸将都认为陈友谅虽然战败,但兵马尚强,主力仍在,不可阻挡,不若先由他逃去,来日从长计议。

独常遇春不发一言。

陈友谅整顿旗鼓,三军齐动,鼓噪着要冲出湖口。

朱元璋急命诸将扼守上游要塞。

处于下游的常遇春溯江而上,亲率诸将迎战陈军。

陈友谅军心大散,陈友谅本人穷蹙无计,于乱军中战死。

陈友谅一死,十数万残兵俱降。

朱元璋论功行赏,常遇春功勋第一,得赏金帛田土最多。

次年,朱元璋即吴王位,常遇春授平章政事。

在清扫陈友谅残余势力的作战中,常遇春犹如摧枯拉朽,下武昌、夺庐州,与徐达分兵攻战沿江各城寨,连取沙坑、麻岭、牛坡等地,拿下重镇吉安、赣州。

常遇春又乘军势夺取南雄(今广东南雄市)、韶州(今广东韶关市)、安陆(今湖北安陆市)、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

各路贼兵,听说是常遇春来攻,无不望风披靡,逃跑的逃跑、归降的归降。

朱元璋接下来开始全力对付张士诚。

常遇春跟随徐达往攻泰州,大败张士诚军,然后沿海筑坝造墙以扼制敌军。

该年秋,讨伐张士诚的大战正式打响。

常遇春拜副将军,于太湖,于毗山,于三里桥,于湖州,于平江,势如破竹,连战连捷。

张士诚被擒杀后,常遇春进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

南方悉已荡平,常遇春拜为副将军,与大将军徐达率兵北伐。

大军既行,朱元璋又以常遇春兼太子少保。

常遇春每战必亲为先锋,山东诸郡,尽数攻克,轻取汴梁,进取洛阳。

五万元军陈兵洛水北岸,严阵以待。常遇春单骑突入敌阵,敌军二十余骑舞动铁槊,一齐向常遇春杀来。常遇春射落敌军前锋,大呼驰入,麾下壮士从之。元军被杀得丢盔弃甲,四散奔逃。梁王阿鲁温举械投降,河南郡邑依次而下。

大军进至河北,先驱取德州,然后水陆沿河并进,破元兵于河西务,攻克通州,入元都,分兵攻下保定、河间、真定。

元军主力退入太原。

常遇春与徐达商议:“我骑兵虽集,步卒未至,骤与战必多杀伤,夜劫之可得志。”亲选精骑夜衔枚往袭。元军统帅扩廓帖木儿意所未料,在混乱中伤一足,乘孱马,在十八骑死护下走大同。

此次夜袭,常遇春迫降元兵四万,克太原。

朱元璋诏改常遇春为左副将军,要其北取大同,转战河东,下奉元路(元代西安),与右副将军冯胜会师,西拔凤翔。

常遇春依诏而行,莫不如志。

朱元璋又以平章李文忠为常遇春副将,命其两人率领步骑九万,向北驱逐胡元。

两人率兵一路转战,战会州(今甘肃会宁东部),战锦州(今辽宁锦州市),战全宁(今属北京),战大兴州(今隆化),尽取燕都邻近各地重镇。

元帝向北抱头鼠窜。

常遇春率军昼夜追击数百里,抓获元帝宗王庆生和平章鼎住等,另得投降将士万余人,战车万余辆,马三千匹,牛五万头。

至此,中原大定,元朝统治宣告结束。

常遇春率队班师,行军至柳河川,突发恶疾,暴病身逝,虚岁四十,实享年三十九岁。

朱元璋闻听如此噩耗,大震悼。追其为开平王,谥忠武。配享太庙,肖像忠诚庙,位皆第二。

《明史·常遇春传》记:“常遇春,字伯仁,怀远人。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遇春沉鸷果敢,善抚士卒,摧锋陷阵,未尝败北。”常遇春可谓身强体健,但他竟一夜暴疾卒于战斗后的班师途中,让人惊诧,也因此有人怀疑是朱元璋暗中做了手脚,卸磨杀驴。

其实,当时的元军统帅扩廓帖木儿尚拥兵塞外,云南、四川等边疆地区均未平定,远未到卸磨之时,朱元璋岂会提前杀驴?!

关于常遇春的暴死,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用游戏笔墨给出了一个荒诞的解释——常遇春早年在蝴蝶谷被张无忌用猛药医坏了,寿数定格在四十岁之前。

金庸的说法属于调侃搞笑,人们一般认为,常遇春是患上了“卸甲风”暴死的。

所谓“卸甲风”,就是指人在白天冒着酷暑身披重甲,而到了夜晚,在气温骤降时卸甲,从而引发了“中风”之疾。

这很可能就是常遇春的真正死因。

想想看,柳河川地区七月夏秋之交的气候就是昼热夜凉,常遇春重甲在身,白天一身汗水,到了夜晚,军队安营扎寨,就卸去盔甲,而大军远征,军中没有良医,引发了“中风”,结果不治身亡。 l5wl53ZI3TGARSVqjfq1p/QbkSHMeiWzgSwsznn75lq+VwOgqUnq8v6Eu6C771f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