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只有短短三十七年国祚。
隋朝的牛人、猛人却层出不穷。
单以名将论,就有贺若弼、杨素、韩擒虎、史万岁等。
隋开皇八年(588年),隋文帝遣兵南征陈国,在寿春置淮南道行台省,以晋王杨广为行台尚书令,统一调度五十二万水陆军,主管灭陈之事。
杨广于该年分八路大军从长江上游至下游向陈国发起猛攻。
时为行军总管的韩擒虎、贺若弼两军进展最快,他们于隋开皇九年(589年)二月完成了对陈都建康的合围,配合钳击建康。
贺若弼军在白土冈与陈军主力展开激烈搏杀。仗打得很辛苦,虽然最终大破陈军,自己的损失也不小。
韩擒虎钻了个空子,率领五百士卒渡江夜袭采石,得手后再取姑苏、新林。
让贺若弼窝火的是,陈国大将任蛮奴明明是被自己击败的,他却在退却的过程中向韩擒虎投降了。就是这个任蛮奴的投降,迅速瓦解了陈国的军心,此后,陈将樊巡、鲁世真、田瑞等纷纷投降了韩擒虎,致使韩擒虎仅以五百名骑兵就攻入朱雀门,擒捉了陈后主陈叔宝以及绝代美人张丽华。
韩擒虎凭此获得了灭国擒王之不世大功。
贺若弼懊恼无限。
老实说,真不怪贺若弼气恼。
就连后人每谈论起平灭陈国、擒捉陈国后主的事迹,都归于韩擒虎一人头上,闭口不提贺若弼一个字。
比如唐人杜牧《台城曲》里写的:“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再如宋人赵汝 《三阁曲》里写的:“将军忽遇韩擒虎,江神今识清河公。”
又如宋人杨备《景阳井》里写的:“擒虎戈矛满六宫,春花无树不秋风。”
再如宋大词人苏东坡《虢国夫人夜游图》里写的:“当时亦笑张丽华,不知门外韩擒虎。”
清人郑板桥《念奴娇·胭脂井》里写的:“过江咫尺迷楼,宇文化及,便是韩擒虎。”
…………
隋军班师回朝,贺若弼愤愤不平,在金殿之上与韩擒虎争功,大声对隋文帝说:“臣在蒋山死战,破其锐卒,擒其骁将,震扬威武,遂平陈国。韩擒虎略不交阵,岂臣之比!”
不用说,贺若弼与韩擒虎在平陈过程中的表现,真有点像三国末期钟会、邓艾伐蜀的情形:钟会领正兵,邓艾出奇兵,最终,邓艾出奇制胜收取了平蜀大功。
其实,韩擒虎的胆略远胜邓艾,而且勇猛无比。据说,他本名叫韩擒豹,因生擒过一头猛虎,于是改名为韩擒虎。
这会儿,听了贺若弼的述说,他自然怒不可遏,抢前说:“本奉明旨,令臣与弼同时合势,以取伪都。弼乃敢先期,逢贼遂战,致令将士伤死甚多。臣以轻骑五百,兵不血刃,直取金陵,降任蛮奴,执陈叔宝,据其府库,倾其巢穴。弼至夕,方扣北掖门,臣启关而纳之。斯乃救罪不暇,安得与臣相比!”
隋文帝看着殿下站的这对龙臣虎将,满心欢喜,连连说:“二将俱为上勋。”
一碗水端平,将两人都进位上柱国。
早在北周与南陈对峙的时代,韩擒虎就曾多次挫败过陈将甄庆、任蛮奴、萧摩诃等人的侵扰,威名远扬,而他本人又长得“容貌魁岸,有雄杰之表”,更在这次平灭江南的过程中成为诸多南陈大将受降的对象,隋文帝对他愈加看重。
突厥使者来长安朝拜,隋文帝为了震慑对方,树立大隋国威,故意安排韩擒虎负责接见,他对突厥使者说:“汝闻江南有陈国天子乎?”然后指着韩擒虎说,“此是执得陈国天子者。”突厥使者只看了韩擒虎一眼,便被韩擒虎宛如天神一般的犀利目光所惊吓,“惶恐不敢仰视”。
韩擒虎既然是这样的威猛,民间也就有了他死后当上了阎罗王的传说。
韩擒虎病逝于隋开皇十二年(592年),魏征等编撰的《隋书》成书时间于唐贞观十年(636年),这前后仅仅差了四十多年。
作为“二十四史”中正史的《隋书》,却把韩擒虎死后当上了阎罗王的传说煞有介事地记入本传,可见这个传说的流行度之广。
《隋书·列传第十七·韩擒虎传》是这样描述这个传闻的:有一段时间,韩擒虎住宅附近的一个老妇人看见了一队庄严肃穆的仪仗队浩浩荡荡地开往韩擒虎家,仪仗的规格等同于帝王。老妇人大感诧异,悄声向其中的一个卫兵打听。那卫兵答:“我们是前来迎我们的大王的。”奇怪的是,这人答完,整个仪仗队一下子就消失了。这件事过后不久,有一个重症病人慌里慌张地跑到韩擒虎家门前,一个劲地嚷嚷说:“我要拜见大王。”门卫问他:“什么大王?”重症病人回答说:“阎罗王。”韩擒虎的子弟要鞭打他,韩擒虎出来制止,大笑道:“生为上柱国,死作阎罗王,斯亦足矣。”这之后没几日,韩擒虎卒,时年五十五。
宋人徐钧因此作诗:“俘主摧都锐莫当,区区破阵却争长。不堪世上无分别,自作阎罗地下王。”
我们知道,神仙鬼怪都是些无稽之谈,韩擒虎死后当上了阎罗王只是一个传说而已,不必当真。
但韩擒虎就凭借着灭国擒王之功,成了后人膜拜的名将,却是不争的事实。
唐建中三年(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其中就包括了“隋上柱国新义公韩擒虎”。
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为古代七十二位名将设庙,韩擒虎位列其中。
北宋年间成书《十七史百将传》中,也有韩擒虎的个人列传。
最后补充一句,韩擒虎有一个比他还要牛的外甥——初唐名将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