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抚养孩子长大成人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途中父母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障碍。在这重重障碍中,叛逆期就是路上的一座高山。

何谓叛逆期?我赞成网上的这个定义:“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尤其是父母)的监护。他们反对父母把自己当成孩子,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他们也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

叛逆期,孩子都会有什么表现呢?不听话,学习没精神,做事不积极,回到家里拼命玩游戏,讲道理不管用、油盐不进,还有厌学逃学、成绩下滑、辍学在家、离家出走……这时候的孩子还没长大,觉得自己很有理,处处喜欢跟父母对着干,不服管,不听话,这些都是叛逆期的表现。

叛逆期是孩子从儿童时期走向青年时期的过渡时期,也就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中间阶段,看看你家孩子有以下这些表现吗?

一、顶嘴

父母说的完全没道理,必须大声顶嘴;

父母说的有点道理,必须找没道理的部分顶嘴;

父母说的完全有道理,必须故意曲解父母的意思顶嘴。

总之,顶嘴不是目的,只是一个手段,用来表达“我有自己的想法”的意思。

二、吐槽

吐槽父母:唠叨,不理解我们孩子,过时,什么都不懂,out了……

吐槽老师:上课偶尔说错话,态度不好,布置的作业多……

吐槽电视剧:剧情狗血,人物造型雷人,画面不好看,配乐难听……

吐槽课外书:情节各种不合理,印刷各种不精美,还会发现错别字……

吐槽各种社会现象:司机和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小摊贩占道经营……

吐槽,只是想用批判的态度,表达我的“非凡”,并证明我已经像大人一样,有自己的“话语权”了。

三、喜欢说流行语

各种网络流行语过目不忘,信手拈来,在口语中运用自如。他们的口头语是:“有个毛用啊?”“我也是醉了”“跪求”“我的内心是崩溃的”“城会玩”“我保证不打死你”“吓死宝宝了”……有时候说的父母根本听不懂,只好虚心向他们请教,或者事后去查百度。孩子们喜欢说网络流行语,是想要表达“我已经长大了,和社会接轨了”的意思。

四、宅

孩子小时候是妈妈的跟屁虫,去菜市场,去超市,去银行,去车站接人……不管妈妈去哪儿,他们都会如影随形。

到了叛逆期,孩子再也不愿意跟着妈妈去这儿去那儿了。

不愿和父母一起去小区散步,理由:无聊。

不肯陪妈妈去菜市场,理由:没意思。

拒绝去公园踏青、划船、放风筝,理由:幼稚。

不想跟妈妈去超市和商场,理由:不想去。

喜欢宅在家里,打打游戏看看书,甚至宁愿躺在床上、沙发上望着天花板发呆,也不愿随父母出门。

五、嫌唠叨

在所有可能引起孩子激烈对抗的行为里,“妈妈唠叨”绝对排在第一位。不重要的话,最好不要说;有点重要的话,说一遍就好了;很重要的话,可以说两遍;非常重要的话,最多说三遍。超过三遍,孩子必然暴跳如雷,反应激烈,不但不听,还一定要对着干。这时候的孩子认为,只有小孩才需要再三叮嘱,而他们已经“长大”了,自己知道该干什么,不需要反复提醒,再三唠叨。

六、烦躁

有时仅仅因为一件小事,他们就会情绪失控,歇斯底里地大发脾气。叛逆期的孩子缺乏理智,情绪波动比较大,情绪控制能力比较弱,就像心里住着一头熊,随时都有“熊熊怒火”在燃烧。

七、死要面子

在同龄人面前,面子比天大。为了面子,可以忍常人所不能忍。所以,如果父母敢拂了他们的面子,你就等着瞧吧!叛逆期的孩子,注重自己的形象,在乎别人的眼光,“死要面子活受罪”这种事情,绝对做得出来。

八、老爸!老妈!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孩子再也不肯甜甜地叫父母“爸爸”“妈妈”了,开口闭口都是“老爸”“老妈”。有时候还是这样的声调:“老——妈。”孩子的理论依据也许是这样的:妈妈比我大三十岁,这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妈妈老了,我就大了……

九、迁怒

孩子容易被新闻或者故事里的父母虐待孩子、忽视孩子的情节煽动,产生同理心,随之迁怒于父母:“你们大人就是这样……”然后,觉得委屈,进而生气,好半天不理父母。

以上就是孩子在叛逆期的表现,父母可以对比看看自己的孩子占了几条,有5条以上的表现时要及时和孩子进行沟通,调整好他们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从幼稚走向成熟。

孩子在挣扎着长大,需要他人对自己的认同;他们的自我观念正在形成,思想的形成阶段,最容易受影响。所以,面对孩子的叛逆,父母要认清事实的真相,并不是谁叛逆了谁,顶多只是一个倔强的孩子正悄悄地“离开”父母而已。

父母可以感到痛苦,但完全没必要愤怒。如果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父母就该以生命传递者的心情乐观其成;若他们误入堕落的深渊,父母就该立即赶过去,把他们拉出来。 i/lmAb9akZaWD+ZvQ0w9p5s2CWBM44wwJDoOWaQprE+db3V/genlZWh4LdSBl+o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