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0世纪日本思想”丛书总序

日本的20世纪,大致涵盖了大正与昭和两个时期 (1912—1989) ,这是经历了明治维新四十年淬炼而走上成熟现代化道路的一个特殊历史单元。然而,1945年的战败给日本带来了深刻的历史断裂,以此为标志,在民族国家乃至思想文化层面仿佛形成了两个“日本”,而无论是推行帝国主义殖民扩张政策最终遭到惨败的日本,还是战后迎来国家社会重建和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日本,这一百年的光荣与悲苦,都给东亚乃至世界造成强烈震撼与冲击。然而,至今,我们对这个复杂的近邻日本依然了解不多,特别是对支撑日本民族走过20世纪波澜起伏的历程的深层观念意识和思考逻辑所知甚少。

1945年的战败造成日本民族国家层面的“断裂”是明显的,其中的确有一个从战前天皇制极端主义国家向战后民主市民社会转变的过程,但是,思想文化层面的情形就复杂得多了。我们大概可以用源自19世纪的一般的种族文明论和20世纪初传入的广义社会主义思想,来分别概括日本战前与战后两个阶段的主流思潮,但实际上两者往往是交叉并进、彼此渗透且前后贯通的,构成了20世纪日本人思考国家民族进路及个人与社会建构的主要依据。种族文明论为民族主义和右翼国家主义提供了理论源泉,社会主义思想则推动了各种左翼进步势力的改革实践。而两种主流思潮交叉对抗又激荡出种种不同的观念学说和思想派别,由此形成了20世纪日本思想的丰富内涵。

能否以这两个主流思潮为线索,将看似“断裂”成两段的20世纪日本的思想学术作为一个整体介绍到中国来,由此加深对这一复杂认识对象的理解呢?这是我们多年前就萌生的一个念头,为了深入了解邻国的同时代历史和精神特性,也为了推动中国日本学和东亚区域研究的发展。众所周知,比起近代日本的中国学仿佛在解剖台上从里到外洞穿观察对象般高质量的精深研究来,现代中国的日本学尚不尽如人意,始终未能形成厚重的学术传统。这当然有种种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原因,而对于构成日本民族深层观念与思考逻辑的思想学术文献缺乏系统移译和研究,恐怕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况且,如今方兴未艾的区域史研究特别是“东亚论述”,也呼唤着关于日本思想学术的深入系统的研究。

20世纪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极端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帝国主义征服战争与被压迫民族的反抗和社会革命,导致东亚区域内的各民族在不曾有的程度上被紧紧捆绑在一起,成为矛盾抗争乃至休戚与共的利益攸关方。这是一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缺少任何一方都无法叙述的历史,思想文化的历史更是如此。而在崭新的区域史和“同时代”视野下,深入开发现代日本的思想资源,也将能深化我们对于自身及与他者关系的认识,由此构筑起区域和平共生的发展愿景。

为此,我们发起这套“20世纪日本思想”丛书的编译计划。丛书以20世纪为限的原因如上所述,主要是考虑发端于明治维新的日本现代思想,到了20世纪才真正有了自己的主体特征和独创内涵,并深刻塑造了日本国民的思想方式和精神构造。因此,我们聚焦20世纪日本人文社会科学中曾产生广泛的思想与社会影响,包括为各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的那些著作,从中精选若干种而汇成这套丛书。在具体编选过程中,我们主要考虑到这样一些原则。第一,从20世纪日本学说史的角度出发,选择具有学术奠基性和理论深度与宽度的著作。而在以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和东洋学六大学科为主体的人文社会科学当中,我们尤其注意人文色彩浓厚而具有思想冲击力的经典著作。第二,在学说史之上我们进而侧重思想史上那些影响广泛、带有观念范式变革和思想论争、文化批判性质的作品,力图由此呈现20世纪日本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和阶段变化。第三,尤其注重一百年来日本学人积极思考自身与中国乃至东亚关系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包括战前对于亚洲主义的构筑和战后于反思基础上形成的新亚洲论述,以及学院内外的战前“支那学”与战后中国学等。第四,也适当选择一些直击社会实际问题、带有纪实和评论性质的作品,它们以直接叩问当下的方式促进观念的转变和意识的更新,同样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涵。

总之,学术经典性、思想史价值、社会影响力是我们做出判断与选择的基本标准。需要说明的是,某些重要的著作由于已有很好的中译本,为避免资源浪费,虽遗憾而不再收录。同时,受限于知识学养,选目容有罅漏,还望学术界方家指正。

赵京华
2021年11月30日于北京 AqWGYXqgBBatGjgpfJ0w17beCEP/BpYa0d7Ay1KQoB27kFEnVFYTIapJuGR/MOk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