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写在前面

嗨! 写下这行文字时,我正在想象你是谁:是一个想长大后当科学家的孩子,一名选学理科的中学生,一个正为孩子升学操心的年轻家长,抑或只是一位喜欢顺手翻书的读者?

这本书讲述了近百位科学家的故事,着重介绍了他们的人生经历、观念和成就。没有刻意分学科或国籍,只是按时间顺序,遇到有意思的人和事,就讲一讲。一路讲下来,科学成就的先后顺序和继承关系,多少体现在目录上。或许你能因此隐约摸到科学史的脉络,对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本质也有大致的感悟。

如果还想更系统地了解人类科学的发展历程,则推荐《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的第一章“科学是什么”,那是最明快的科学简史,也准确说清了科学的本质和内涵,书末还附录了吴国盛老师的文章,介绍science这个词的历史和内涵,以及对科学精神的解读。阿西莫夫和吴老师的书都是非常值得延展阅读的。如果暂时没时间或看不懂,不妨记在你的书单里,到大学的图书馆里读。

至于我,之所以想写这本书,是发现很多人对于科学和科学家,实在有太多的误解。

有时候,我们太抬举科学,仿佛它自带神圣光环。我们使用“科学”一词时,常常把它当作“正确”的代名词。我们说,这不科学,意思是,这不对。其实,科学本来就是一直犯错和纠错的过程,是我们错误理解了科学,也滥用了这个词。科学的本质绝不是“这是正确答案”(像权威认证一样的“科学认证”),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探求真相的手段。

有时候,我们对科学又过于轻慢,以为人类进步就理所当然拥有科学,每个文明都必然有一座科学的殿堂。其实不然。巫术、神话、语言、技术、伦理,这些是每个文明都会有的元素,科学却不是。科学是个别文明特有的产物,它的出现很特殊甚至是反常的。因为科学产生所需要的基础——我们称其为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很特殊甚至反常,并非所有文明都天然拥有,更别说成为主流。

那些被我们统归于“科学家”行列的人,有些其实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家。他们有的是尖端技术人员,有的本质上则是哲学家或术士——对,相当迷信的炼金术士——只不过顺带做了些科学探索工作而已。

事实上,穿越到过去,很多大名鼎鼎的人物,如果被你尊称为“科学家”,他会莫名其妙,甚至大为光火,瞪着眼骂你:你才是科学家,你全家都是科学家!他们中的很多人,根本不知道“科学家”是什么东西,有的则认为这是一个贬低和羞辱他的头衔。他们往往只肯承认自己是(自然)哲学家、虔诚教徒,或者干脆,是一个“人”,就是他自己,不接受别的任何标签。为什么会这样?

你或许也思考过,科学和迷信不是反义词吗?为什么那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有宗教信仰?为什么黑暗的中世纪宗教却孕育出了现代科学?如果有此疑问,祝贺你,说明你已经开始感到惊异,启动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开始提问和质疑,这些正是科学的基础和起源。接下来,请开始思考和找寻答案吧。

一百多年前的新文化运动,提出中国需要引进德先生和赛先生。既然是引进,便是中国自身原本缺乏。德先生是democracy,今译为“民主”,赛先生则是science,被日本人翻译成“科学”。很多人都认为,这不是一个恰当的翻译用词,正如law译成“法律”就是个糟糕的翻译用词。为什么这么说?

这和各自的文化系统有关,无法在一个文化中找到最恰当、最合适、唯一的词语来对应另一个文化系统中的词。这一观点也是一家之言,还需大家深入思考。

所有这些为什么,在你探寻答案的过程中,本书也许可以提供一些素材和启发。

那么,废话少说,让我们开始讲故事吧…… ECxQIDdujuuBkzWGH5KuN5C+Ad7SFsmkq1MUH4mRcotBNNZWE4ZLwRtmJD+D/Wn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