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骨螺
——贝类中的“变形金刚”

骨螺科(Muricidae)是海洋腹足类中的一个大科,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据统计,目前骨螺科家族拥有1600多个现生种和1200个化石种。除了一部分出现在餐桌上具有较大经济价值的种类外,许多骨螺科物种由于造型奇特、千姿百态、花纹各异,壳表拥有漂亮的雕刻、突出的肿肋或结节、夸张的长棘、张扬的薄翼,像“变形金刚”,因此也具有很高的收藏和观赏价值。比如维纳斯骨螺,就是广为收藏的贝类,它的表面具有许多细长的棘刺,交错排列呈鱼骨状,很像梳子,据说古希腊维纳斯女神喜欢用它来梳理秀发,因而得名。由于棘刺细长,但易被折断,完美的标本非常难得,因此贝类收藏者若拥有一颗又大又完美的维纳斯骨螺,会如获珍宝。此外,许多骨螺科物种因产量稀少、采集困难,被视为贝类收藏中的珍品,比如艳红翼螺、巴氏褶骨螺、兰花棘螺、肩棘螺等。

正在产卵的红螺

交配中的浅缝骨螺

从寒带到热带,从潮间带到深海,都有骨螺科的踪迹。为了适应复杂多元的栖息环境,骨螺科物种在长期演化的过程中,发展出了形态多样的造型和错综复杂的雕刻以及扩张的棘刺、皱褶等修饰结构。事物存在即合理。这些复杂夸张的结构,并不是个性张扬的体现,也不是无用的点缀,其实都有各自的功用。许多骨螺装饰了各种各样、长短不一的棘刺或皱褶,让捕食者“难以下咽”,从而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有些骨螺的体螺层上具有3个片状纵肿肋,其中2个刚好与壳口面形成一个更大的平面,这样有利于在发生意外从附着物上掉落时,增加壳口面朝下的概率,保护好“大门”;有些骨螺依靠外唇上又长又锋利的棘刺作为撬棍卡入贻贝等双壳贝类的两壳之间,然后向贝壳内注入一种液体,麻醉猎物的肌肉并使其松弛,再大快朵颐。

亚洲棘螺用棘刺作为撬棍卡入新加坡掌扇贝的两壳内,正在大快朵颐

骨螺科贝类是雌雄异体,它们在产卵的过程中也各显神通,绝不凑合。交配后的雌螺会为后代寻找一个安全的庇护所,比如大部分生活在潮间带的骨螺喜欢在礁石侧面或砾石下有空隙的区域产卵,因为这些地方相对安全,且避免被烈日直晒,潮水可浸淹保持湿润;少数一些种类,如浅缝骨螺,喜欢在淤泥里的死亡的贝壳或小石子上产卵;也有个别粗放型的母亲,把卵直接产在其他腹足类活体的外壳上,但其实这是别有用心,因为这些受精卵拥有了一个可移动且更安全的孵化器,相较于固定的岩石等基底,以腹足类活体作为卵囊群附着的基础,可以做到更好地隐蔽和保护,此外,腹足类活体的移动又促进了水体流动和交换,带来充足的氧气并带走受精卵发育过程中产生的代谢物,有助于受精卵更好地发育。

骨螺科的卵囊造型各异。荔枝螺属( Reishia )和印度荔枝螺属( Indothais )的卵囊整体呈大米状,但不同种类又有差异;红螺属( Rapana )的卵囊末端扁平,像一根鞋拔子,比如红螺( Rapana bezoar );棘螺属( Chicoreus )的卵囊外形很像小号的玉米粒,不同种的卵囊在个体大小上也略有不同,比如亚洲棘螺( Chicoreus asianus )和红树棘螺( Chicoreus capucinus );骨螺属( Murex )的卵囊更有意思,许多卵囊组成一个去掉了玉米粒的玉米棒子,比如浅缝骨螺( Murex trapa ),如果粘满棘螺属的卵囊,就成了一根完整的“玉米”;狸螺属( Lataxiena )的卵囊像一个个摊在平底锅上的迷你煎蛋,比如纹狸螺( Lataxiena fimbriata );而爱尔螺属( Ergalatax )的卵囊则像甜品店盘子里摆放的装饰了圆形浅褐色巧克力豆的迷你版透明甜甜圈,比如爱尔螺( Ergalatax contracta )。大量的各种形状且不同成熟期的卵囊组成了花簇、玉米棒子、松塔、甜甜圈或油画,成为骨螺们繁殖的浪漫。

像煎蛋的纹狸螺卵囊群

像甜甜圈的爱尔螺卵囊群

像鞋拔子的红螺卵囊群

像玉米棒子的浅缝骨螺卵囊群

像玉米粒的亚洲棘螺卵囊群

骨螺的产卵量大,周期长,有时长达1个月,在野外即便是运气好遇到正在产卵的骨螺,要认真观察完整的产卵周期并不现实,因而室内的模拟潮汐缸暂养和观察成为一个替代的研究方案。通过模拟潮汐缸观察,我发现纹狸螺的产卵周期约为32天,共产卵囊96枚,分为四轮进行。其中第一轮花了2天时间,自下而上开始产卵,平均3~4枚卵囊一行,一直到高潮线附近,共产卵囊21枚,随后休息了5天;第二轮花了6天时间陆陆续续又产卵囊42枚,随后又休息了2天;第三轮只产下1枚卵囊,休息了15天;第四轮花了2天时间又产下32枚卵囊。每一个卵囊从选好位置开始到最后呈现成品至少需要30分钟。纹狸螺的卵囊像煎蛋或柿饼,正面有1个开孔,用于水体交换提供充足氧气,有利于受精卵的发育。每枚卵囊直径仅5毫米,包含约400颗卵,因此在产卵周期里一只纹狸螺合计产卵近40000枚。产卵后的纹狸螺虽已耗尽营养和能量,但仍然附着在卵囊群附近,默默守候。

纹狸螺第一轮产卵(21枚卵囊)

纹狸螺第二轮产卵(中间的42枚卵囊)

纹狸螺第三轮产卵(腹足下的1枚卵囊)

纹狸螺第四轮产卵(32枚卵囊)

产卵意味着生生不息。新一批的纹狸螺需要经过数个月的孵化期、浮游期才会逐渐长成父母的样子,接过种群繁衍的接力棒。为了适应复杂的潮间带环境和气候,并非所有的贝类都在春季繁殖,有些跨越整个春季和夏季,甚至在秋末仍能看到少数种类正在上演着亘古不变的繁殖的浪漫。

三种骨螺科的卵囊群(上为红螺,中为浅缝骨螺,下为可变荔枝螺) hd8W4YlF1zPPbK5r2tVYxLP+xKbLN1dLg0g24BBa4sKkauWvZIBZkyzBw/IdhEv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