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章鱼
——“生存术”大师

在头足类的大家族里,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章鱼(也叫八爪鱼)。它们拥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圆溜溜的身体和八条腕足,还是市场和餐桌上常见的海鲜。

福建霞浦的滩涂广袤,盛产一种名叫长蛸( Octopus variabilis )的章鱼,渔民们骑着特制的泥马,在松软的滩涂上穿行,寻找章鱼的痕迹,往往一个潮水就能挖到十来只,回家吃上一盘热腾腾的葱油章鱼,就能消除一天的疲劳。不同的生境,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章鱼。章鱼是蛸科海洋软体动物的统称,除了长蛸,常见的还有短蛸( Amphioctopus fangsiao )、砂蛸( Amphioctopus aegina )、中华蛸( Octopus sinensis )和拟豹纹蛸( Hapalochlaena cf. maculosa )等。

长蛸 张继灵供图

短蛸(①)、砂蛸(②)、中华蛸(③)、拟豹纹蛸(④)

别看章鱼长得呆头呆脑,它们可是海洋里的高智商生物,最著名的明星当属章鱼保罗。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大脑中约有1000亿个神经元,而章鱼也拥有约5亿个神经元,分布在它的头部和身体各处。

此外,章鱼也是“生存术”大师。为了适应危机四伏的生存环境,章鱼练就了一身本领。

本领一:变色术

章鱼身体表面分布着大量的色素细胞,它们可以通过感官和神经元接受周围的环境信息,分析、调整色素细胞的分布和显色,从而改变自己的体色,迅速地与环境融为一体以达到“隐身”的目的。当它们爬到沙滩上,身体的颜色就变成沙滩的浅色;当它们移动到淤泥质滩涂上,身体的颜色又迅速变成滩涂的黑色。体色的切换时间非常短暂,可以大大减少被天敌发现的可能性。

“沙滩色”的短蛸

本领二:组合拳术

章鱼拥有8条腕足、布满腕足的吸盘及尖锐的角质颚,这是它们的“组合拳”。通过这个“组合拳”的攻击,章鱼可以高效地捕捉螃蟹等食物,使用腕足的魔鬼式缠绕将凶猛的螃蟹控制得服服帖帖,并用强有力的吸盘吸附在螃蟹的头胸甲和身体其他部位,从而打开螃蟹的“铠甲”,再利用尖锐的角质颚啃咬取食。当然,它们也欺软怕硬。如果遇到个头比它们大好几倍的螃蟹时,角色就互换了,它们便可能成为螃蟹的盘中餐。好在它们的“组合拳”不仅仅在捕食中适用,在逃生时同样适用。通过“组合拳”,章鱼可以与强大的敌人纠缠一段时间,并伺机逃走。

本领三:断腕求生术

当敌人太强大,章鱼的“组合拳”失效时,它们最突出的部分腕足可能会被蟹钳死死夹住,无法挣脱。此时章鱼会毫不犹豫地放弃被夹住的腕足,选择断腕求生,保命要紧。好在它们有8条腕足,断了两三条对于日常的行动和捕食并没有特别大的影响,而且它们的腕足再生能力很强,过不了多久,断掉的腕足又会重新长出来。

本领四:缩骨术

章鱼虽是贝类(软体动物门)大家族的成员,但是它们的贝壳已完全退化消失,身体柔软,最硬的部分便是口中的角质颚。它们练就了神秘的“缩骨术”,伸缩自如,理论上可以钻进任何比其角质颚直径更大的孔洞。利用这个本领,章鱼喜欢钻进开口孔径很小的容器里或缝隙很小的石缝中栖息,从而躲避那些身躯庞大的敌人的攻击。

本领五:初级伪装术

有些章鱼,比如砂蛸,会利用腕足上的吸盘粘附周围的小石子或碎贝壳,并蜷缩成一坨,将自己伪装成小石子堆或碎贝壳堆。当它们伪装好安静地趴着,与周围的小石子堆或碎贝壳堆并无差别,如果不认真观察,很难发现它们的存在。

本领六:高级伪装术

有些章鱼,如短蛸或砂蛸,拥有更高级的伪装术,它们会寻找容积适宜的贝壳钻进去,从而弥补自己因贝壳完全消失而失去坚硬外壳保护的遗憾。如果遇到的是双壳贝类的一对壳,它们就钻进去利用腕足上的吸盘将两片壳吸附、对齐,并完美合上,伪装成一只双壳贝类;如果遇到的是海螺壳,它们就会钻进去牢牢粘住海螺壳的内壁,伪装成一只海螺,有时还会背着自己的海螺房子移动。一种名为条纹蛸的章鱼更钟爱椰子壳,它们若在海底遇到开了口甚至分成两瓣但相对完整的椰子壳,会如获至宝,迅速钻到椰子壳内,同样利用腕足和吸盘的配合将椰子壳吸住并合上,将自己伪装成椰子,得到一个坚硬的、攻不可破的安全屋。为了能长期使用来之不易的椰子壳,它们甚至会用6条腕足夹着椰子壳,然后用剩下的2条腕足移动,将椰子壳随身携带。

本领七:喷墨逃跑术

当前六个本领都失效时,章鱼还有个终极本领——喷墨逃跑。章鱼深谙《孙子兵法》的精髓,“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打不过、惹不起就逃跑。章鱼体内还藏着一个叫作墨囊的秘密武器,当它们遇到危险时,会将墨囊中的黑色墨汁喷出,从而将周围的环境和水体染浑,干扰敌人的视线,并趁机逃跑。

然而,在人类面前,章鱼的这些本领却不值一提,渔民们有各种各样的办法捕获章鱼。

各地渔民对于不同章鱼的习性了如指掌,比如章鱼什么季节最多、最喜欢躲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什么时间出来活动等等。掌握了章鱼的习性,遇到它们的概率就大多了,有时渔民徒手或借助简单的工具翻石头、挖泥沙就能收获不少章鱼。

章鱼是肉食性动物,腥臭味越重,它们越没有抵抗力。福建多地渔民利用章鱼的这个特点,将腥臭味不可描述的臭鱼烂虾装进塑料诱饵盒里,挂进扁圆筒形的网具中,再沉入海底,隔天去起网,总能有不少收获。

渔民将臭鱼烂虾装进诱饵盒里,挂进扁圆筒形的网具中,并将其沉入海底。

利用章鱼喜欢钻进狭窄空间里躲藏的特点,各地渔民定制了不同的“杯具”。这些“杯具”真的是章鱼的悲剧,只要将一长串“杯具”用绳子串起来,无须加任何的诱饵,放到海里一两个潮水周期,就会有不少章鱼傻傻地住进去。广西钦州渔民定制的陶瓷“杯具”,最像杯子,有的像茶杯,有的则像酒杯。到了福建厦门,讲究些的渔民会将“杯具”制成瓦缸造型,大部分是陶土质地的,也有些是塑料质地的;而不太讲究的渔民,通常就地取材,收集各种体积相当的豆腐乳、辣椒酱等玻璃罐,挂成一串串玻璃“杯具”;如果找不到那么多玻璃罐,渔民也会用直径合适的聚氯乙烯塑料(PVC)管锯成长10厘米左右的小段进行DIY,稍微认真点的还会在每段小管的一端加个底,有些渔民甚至连底都懒得粘,直接把小管串成一串扔下去。在黄海、渤海沿岸,渔民给章鱼准备的“杯具”是产量丰富的脉红螺的壳,他们将脉红螺壳钻洞后串起来,作为短蛸的诱捕器。

不同质地、形态的“杯具”:广西钦州陶瓷质茶杯状、酒杯状“杯具”(上两图)、福建厦门的塑料质瓦缸型、陶质瓦缸型“杯具”(下两图)

除了喜欢藏在“杯具”里,有些章鱼还喜欢躲进大小合适的双壳类贝壳里。渔民深谙章鱼的喜好,也利用贝壳来进行诱捕。福建厦门的渔民早期使用的是较大型的文蛤壳,他们在成对的文蛤壳壳顶上钻洞,用绳子挂成一串放进海里,从而诱捕喜欢贝壳的章鱼。当文蛤壳串被打捞上来时,如果发现有紧闭不开的文蛤壳,里面一定住着一只章鱼。后来大文蛤壳越来越难找了,渔民们就按照大文蛤壳的形状和规格定制塑料材质的“仿贝壳”,进行诱捕。到了广东汕头,仿贝壳的制作工艺更精湛,用料也更扎实。当地渔民将仿贝壳制作得非常厚实,在每片贝壳外侧加注水泥增重,并在贝壳的下缘留出两个凹洞。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改进,其实蕴含了很多科学道理。比如厚实的壳加上水泥的增重,有助于诱捕器沉入海底且不易被海流带跑,若有章鱼躲进去,贝壳下缘留出的两个凹洞有利于章鱼将腕足从凹洞伸出,可以使劲将两片壳关得严丝合缝,而仿贝壳更大的自重以及外部水泥块的加持,让躲在里面的章鱼更有安全感,在回收时也不容易发生逃逸。

福建厦门,一艘放满塑料仿贝壳的渔船

外侧加注水泥增重的升级版仿贝壳

章鱼真是验证了那句古话:“聪明反被聪明误”。

短蛸是我国北方沿岸蛸类中最重要的经济种,也是黄海、渤海蛸类中产量最大的种类。每年初春桃花开放时,短蛸从较深水处集群向沿岸移动,在沙质底的潮间带和潮下带寻找配偶进行交配,因而短蛸也被称为“桃花蛸”。

章鱼的繁殖行为包括追偶、交配、产卵、护卵等。交配时,雄性章鱼通过茎化腕传递精荚,交配后不久,雌性章鱼就产卵了,受精过程在输卵管中完成。卵分批成熟,并分批从漏斗中产出,各个卵囊由细长的卵柄相互缠绕在一起,形成穗状。

不同章鱼选择产卵的地方有别,卵的形状、大小和数量也不同。短蛸喜欢将卵产在空贝壳、石缝或海底凹陷等较阴暗处。它们的卵囊很像煮熟的大米饭粒,因而得名“饭蛸”。雌性短蛸的怀卵量约800~1200枚,最多可达6000枚,卵囊的长径6.30~7.48毫米,孵化期约40~45日。长蛸喜欢穴居,因而它们也选择将卵产在洞穴内。雌性长蛸的怀卵量较短蛸少,通常约140~160枚,但卵囊较短蛸的更大更长,长蛸的卵囊呈长茄形,长径约21.1~22.1毫米。

短蛸将卵囊群产在双壳类的空壳中

孵化中的短蛸卵囊群

大部分章鱼具有明显的护卵行为。产完卵后,雌性短蛸常以腕足轻抚卵囊,并用漏斗喷水以清除卵膜上的附着物,护卵过程中,它们不摄食。就连身藏可怕剧毒的拟豹纹蛸在产卵后也具有明显的护卵行为,雌性拟豹纹蛸利用腕足和吸盘将一大串卵紧紧保护在自己的身体下,走到哪带到哪,可见母爱的伟大。

孵化中的拟豹纹蛸卵囊群(下):拟豹纹蛸有明显的护卵行为,将卵囊群紧紧抱在腕足下(上)

章鱼的寿命通常只有一年左右,它们一生只繁殖一次。交配后不久,雄性章鱼便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雌性章鱼通常会比雄性活得更久些,因为它们在产卵后,还有很重要的护卵工作要完成。当新生命即将诞生或陆续破膜时,章鱼妈妈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新生的章鱼宝宝接过种族繁衍的接力棒,继续书写章鱼的故事。

长蛸的卵囊群 7lX2u5+w7dKRYV7aucFUdPjK4ocoFOMj0tKyQ4rrNBUkSO4knGJRoFh4qkAST88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