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海蜗牛
——带着卵囊去旅行

云卷云舒,潮起潮落。潮汐和洋流传递着海洋的能量,也带来了远方的礼物。

2021年3月,我们在海南陵水开展潮间带调查期间,在海滩上发现了大量蓝紫色的海蜗牛( Janthina janthina )和长海蜗牛( Janthina globosa ),以及蓝色的银币水母和帆水母,偶尔还有具有“毒王”之称的僧帽水母。这些“蓝色系漂浮生物”是随着洋流漂到附近并被大浪卷到海滩上而搁浅的。事实上,在往年的相近月份里(1~4月),我们在海南的三亚、琼海、儋州、万宁等地的海滩边也发现了不少搁浅的海蜗牛和长海蜗牛。

沙滩上搁浅的带紫色卵囊群的长海蜗牛,贝壳腹面颜色深

沙滩上搁浅的长海蜗牛,贝壳背面颜色浅

海蜗牛俗称“紫螺”,是一类生活在世界温暖海域的浮游性贝类的统称。根据化石记录表明,海蜗牛是由梯螺科(Epitoniidae)的物种演化而来。广义的海蜗牛家族包括海蜗牛属( Janthina )和 Recluzia 属的种类,现生种共7种;狭义的海蜗牛家族仅指海蜗牛属的种类,现生种共5种,在我国分布有4种,其中较广泛分布的是海蜗牛和长海蜗牛。

海蜗牛绝对是软体动物里的另类,它们堪称“全球旅行家”。大多数海蜗牛的软体动物亲戚们都是“井底之蛙”,它们的成体或带着贝壳穴居在洞里,或附着在石头上再也不挪窝,或仅在一个小区域内移动。但海蜗牛不同,它们怀着“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的憧憬,跟着洋流漂在海面到处旅行。为了顺利达成旅行计划,海蜗牛掌握了几项生存法宝。

泡泡浮囊

虽然海洋深不可测,生态位数不胜数,但有不少海洋生物因为各种原因需要到达海面,它们有各自的办法。比如海蛇依靠特化的扁平的尾部移动,因为它们是靠肺呼吸的变温动物,需要时常浮到海面换气,同时晒太阳和喝雨水;海龟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海里,但它们也是靠肺呼吸,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借助特化成船桨状的四肢浮到海面换气;而许多鱼类依靠调整体内鱼鳔的体积和游泳而上浮。但这些方式都或多或少需要游动而消耗能量,而且只能相对短暂地停留在海面上。为了适应终生的海面漂浮生活,海蜗牛有一件一劳永逸的装备——由数百个小气囊构成的泡泡浮囊。

长海蜗牛和它的浮囊以及紫色卵囊群

海蜗牛的腹足是一台神奇的泡泡制造机,生活状态下,它们的壳口朝向海面,腹足的前端露出水面,不断伸缩运动兜取空气,腹足上的腺体随即分泌黏液,将兜取的空气包裹成小气囊,而黏液遇到海水即硬化,制造一个小气囊的时间不足一分钟。紧接着就进入下个一小气囊的制造,通常海蜗牛会一口气制造几十个小气囊,才会停下来休息片刻,直到制造出足够多的小气囊。这些小气囊在制造的过程中会不同程度地被挤压和粘连,最终形成了一个具有弹性且有足够浮力的泡泡浮囊,海蜗牛依靠它能够轻易漂浮在海面上,只要固定住浮囊即可,无需额外的运动,是真正一劳永逸的“躺平大师”。

有了泡泡浮囊,海蜗牛的繁殖自然也是在海面漂浮时完成的。海蜗牛雌雄同体,它们在不同生长阶段会转化性别,通常雄性生殖系统先成熟,而在个体大小上,则体现为雄性个体最小、不育个体次之、雌性个体最大的特点。由于雄性海蜗牛不具有阴茎,雄性和雌性海蜗牛并不直接交配,雄性海蜗牛是通过释放大型的游泳精子完成受精。与此同时,雌性海蜗牛会生产大量的紫色卵囊,并分泌黏液且将这些卵囊依次黏到浮囊下方,形成规模可观的卵囊群,跟着母体一起漂浮。因此,被海浪打到海滩上的海蜗牛里,有时也能看到浮囊下黏着密密麻麻卵囊的个体。

变形计

为了适应海面漂浮生活,除了泡泡浮囊,海蜗牛还上演了一系列“变形计”。首先,与许多软体动物拥有厚重的自我保护的贝壳不同,它的贝壳变得非常脆薄,尽可能减轻重量,更易漂浮;其次,海蜗牛贝壳呈蓝紫色,在蓝色的海洋里,偏蓝的壳体颜色能够很好地融入环境,从而隐藏自己。更有意思的是,靠近螺口一侧的贝壳腹面颜色更深,而壳背面的颜色偏白,这样无论是从天上往下看,还是从海里往上看,海蜗牛都能与环境完美地融为一体,从而起到“隐身”的作用,其实许多鱼也是类似的策略,背部颜色深,腹部则偏白;第三,没有口盖(厣)。许多腹足类软体动物具有口盖,类似“门”的作用,当它们遇到危险时,就会把身体缩进贝壳里,同时用口盖封住壳口,起到“关门”的效果,此外,口盖闭合还能够减少水分流失。但海蜗牛不需要口盖,一方面它们为了漂浮必须始终固定住浮囊,这就导致它们的头部和腹足的一部分必须露在贝壳外,无法“关门”;另一方面,它们脆薄的贝壳不堪一击,一旦遇到捕食者,此时即使有口盖也于事无补,因此,在进化的过程中,海蜗牛彻底把口盖丢掉了。

海蜗牛露出壳口的头部、部分腹足以及吻部的齿舌结构

守株待兔

海蜗牛没有游泳能力,只能靠浮囊随波逐流,因此它们只能“守株待兔”,碰到什么就吃什么。不过它们的食物还是有主食和零食之分。海蜗牛的主要食物是银币水母、帆水母和僧帽水母,因为这些水母和海蜗牛一样,都是始终漂浮在海面随波逐流的蓝色系生物,数量巨大,被海蜗牛遇到并捕食的概率最高。在海滩边搁浅的海蜗牛里,我们时常能找到正在捕食银币水母或者帆水母的个体。此外,一些小型生物会随机出现在周围的海面,对于这些零食它们也是来者不拒,依靠位于吻部前端的两大片密密麻麻的齿舌从猎物上刮取组织,大快朵颐。这些零食包括浮游的昆虫、附着漂浮的茗荷等,甚至是海蜗牛同类,偶尔它们也自相残杀。我们在陵水采集的长海蜗牛样品里发现了一只罕见的正在吃幼鱼的个体,幼鱼身体的大半部分已经被两片齿舌“绞肉机”裹挟着卷进了食道,仅剩瞪大了眼睛的鱼头和一小段鱼尾露在外面。

正在捕食幼鱼的长海蜗牛

搁浅的正在捕食帆水母的长海蜗牛

虽然海蜗牛有强大的齿舌“绞肉机”,但它的食物们也并非都是弱者,比如拥有剧毒的僧帽水母,以及我们观察到的这只被捕捉的鱼,当它们被海蜗牛的齿舌刮取组织甚至包裹时,怎么可能坐以待毙呢?原来,海蜗牛还有一件秘密武器。它们在捕食的过程中,必要时会分泌具有麻痹作用的紫色染液,使猎物乖乖束手就擒。

海蜗牛的紫色染液除了在捕食时可作为麻醉剂外,在遇到危险时也可能会释放,从而起到防御的作用。我们在观察一只陵水采集的海蜗牛样品时,刚好记录到它释放出紫色染液,此时它并没有捕食,而是在感受到强光、旋转、整姿等综合因素带来的压力后的应激反应,显然,这是出于防御的目的。目前的研究并没有明确分泌紫色染液的防御机理,但因紫色染液具有麻醉的功能,所以麻醉敌人是一个合理的推测,另外,紫色染液还可以将周围的水体染浑浊,类似章鱼、墨鱼等头足类分泌黑色墨汁的作用,让捕食者短时间内找不着北,这样就能够争取时间随洋流漂走。

从中新世起,经历了数百万年的时光,海蜗牛为了顺应海漂生活而演化出了特殊的技能。它们看似随波逐流,漫无目的,但因数量庞大,有时集结成大洋中显眼的白色“泡沫线”,诉说着旅途中的精彩故事;有时又被大浪打到海滩上,结束了漂泊的旅程,成为一道独特的蓝紫色海岸带,成为潮间带沙蟹们的食物。

海蜗牛,作为一个纽带将海洋、潮间带和陆地串联,让物质和能量流动起来。

带着浮囊、分泌紫色染液的海蜗牛,其贝壳上附着了许多茗荷 ZlWwP+bTVkISzqfC7lxyAYaIsJoqSJFXr/+8Qbz1TruvA4LC0z7JPKDS8UruLFe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