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有意思的163

看到数字“163”,你的第一反应是啥?你可能会想到某个著名网站,但163这个数字确实是在数学里有特别性质的。

1975年4月,美国科普作家马丁·加德纳在《科学美国人》杂志的专栏中声称,数学家发现数字 是一个整数。

当然,这只是一个愚人节玩笑,但是这个数字确实非常接近一个整数:

其小数点后有12个9。而且可以证明,把163换成任何其他自然数都不会使结果更接近整数。与这个结论直接相关的问题叫作“高斯类数问题”,这个问题的历史十分悠久。在以下介绍中,因为很多问题的细节比较复杂,无法详细解说,所以读者关注主要脉络即可。

1772年,欧拉发现以下多项式能产生非常多的质数:

,在 时,都是质数。稍微分析一下这种形式的多项式: ,如果这个多项式的值等于某个合数,那似乎意味着这个多项式可以做某种因式分解:

这又像是说方程 有两个解。如果把它视作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话,则它的判别式是:

此处,你把 用41代入,会发现值恰为-163。所以这里的41是与163有关联的,并且在这个多项式中,把 的值换成任何其他整数,都不能比41产生更多的质数。当然,这些都是很多年后才证明的。

后来,高斯考虑了以上问题的一般化问题,用以下形式的二次多项式可以表示怎样的整数:

其中 都是正整数。

高斯发现, 的数值决定了以上多项式表示整数的性质,他称其为“判别式”。

在现代符号中,人们习惯用以下形式的二次多项式:

对应的判别式相应变为: (确实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一模一样,请体会它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这个判别式通常用字母“ ”表示。

高斯发现,根据不同的 值,可以决定以上多项式可以变换的(不等价)形式的种类数,记作 ,称为“类数”。

对类数的一种直观理解是它决定了在二次域 中的整数的因子分解情况。那么什么是域 ?简单来说,它就是在有理数集合 Q 中,添加元素 后,得到的另一个对加法和乘法封闭的运算系统。

比如,在有理数中添加 ,我们就得到了一个集合,集合中的元素可以写作 都是有理数。可以验证,在这样一个集合中,进行加法和乘法运算,你跳不出这个集合,即这个集合对加法和乘法是“封闭”的。与此类似,可以添加任何的 ,利用加法和乘法,在保持封闭性的前提下,扩大集合,术语称为“扩域”。注意,因为这里的 是在一个根号内,所以以下默认所有的 都是“无平方数”,即在 的因子分解中,不含有任何质数的2(或以上)次方,比如 不等于 等,因为在这些情况下,扩域都等价于另一个域。

在这些扩域中,我们还需要先定义整数,然后才能考虑其中的质因数分解问题。在数学中,这些域中的整数称为“代数整数”,它们必须是如下形式的方程的根: ,其中 为整数。

因为这个方程的最高次项的系数为1,所以被称为“首一整系数二次多项式”。高斯整数就是 域中的整数,因为 是方程 的根。

看上去似乎域 中的整数应该是 ,其中 为整数”的那些数,但有一点儿小小的例外。比如,在 中, 是如下整系数方程的根(带推导过程)。考虑多项式:

所以, 是方程 的根,从而 是一个代数整数。从以上推导过程可以看出,当且仅当 除以4余1时, 形式的数是代数整数。所以,代数整数在不同的 值的情况下,其中的“整数”的形式为:

不管怎样,高斯发现类数 决定 中的“整数”。是否具有唯一因子分解定理?当且仅当 时,唯一因子分解定理成立,否则不成立。比如, ,所以在 中,不具有唯一因子分解性质。比如:

但是,根据D计算和证明 的值是十分困难的。高斯在1801年出版的数论巨著《算术研究》中,提出了关于类数 的一系列猜想。

在这本书里有一个神奇的表格,高斯把自然数按(猜想的)类数分类,用的是当时刚出现的生物学分类方法。他用了“纲”和“属”两个词,而且“属”的级别比“纲”高,“属”和“纲”中的对象都是自然数:

高斯书中出现的类数表格

要注意的是,由于之前提到过的,高斯的类数定义与现代定义略有区别,所以上表中的数值与现代的类数数值是不同的。如果用现代定义,关于类数,高斯主要提出了以下几个猜想:

时,存在无穷多个 ,使得

这个猜想现在被称为“实数二次域上的类数1问题”,因为 时,这个数域里都是实数。这个猜想非常难,到现在也没有被证明。

时, 趋向负无穷大, 的值趋向无穷大。

这个问题被称为“虚数二次域上的类数问题”,因为当 时,数域里会含有虚数。这个猜想至今没有被完全证明。

高斯还给出了关于特定类数值的猜想,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是“高斯的1类数问题”,当 时,只有有限多个 可以使 ,它们是以下9个数:

高斯没有给出他是如何找出这些数字的,只在书中说:“证明这些结论似乎非常困难。”很多年后,他的这个猜想终于被证明了。

此后,关于类数问题的第一个突破是在1918年,德国数学家艾里希·赫克证明,如果黎曼假设成立,则高斯的第二个猜想成立,也就是 趋向负无穷大,类数趋向无穷大。到了1934年,英国数学家莫代尔和德国数学家汉斯·海尔布隆证明如果黎曼假设不成立,则高斯的第二个猜想成立。

这下出现了一种神奇的情况,不管黎曼假设成不成立,高斯的猜想都成立,所以,高斯的第二个猜想就被证明了,现在它被称为“艾里希赫克-莫代尔-海尔布隆定理”。这大概是重要数学证明中绝无仅有的一种情况,证明方式为:

如果A成立,则B成立;如果A不成立,则B也成立;所以B总是成立,但我们还是不知道A成不成立。

以上结论运用到以上第三个猜想上,意味着当 时,类数趋向无穷大,所以我们知道只能有有限多个负整数 ,使得类数为1。而海尔布隆和数学家林福特在1934年证明了最多只能有10个负整数 ,使得类数为1。而且,他们确定高斯猜想的那9个数值都是对的。

此时的问题就变成,是否还有第十个负整数,使得类数是1?这其中有一个戏剧化的故事。1952年,一位60岁的德国电气工程师库特·黑格纳发表了一篇论文,宣称证明了不存在第10个整数 ,也就是说,以上9个整数就是全部使类数为1的负整数,这就等于解决了虚数域上的类数1问题。但是,由于他的本职工作是电气工程师,所以他的论文不太被重视。一些数学家看了他的论文后,又发现有一些明显的漏洞,所以数学家认为他的证明不成立。

又过了14年,1967年,英国的艾伦·贝克和美国的哈罗德·史塔克完整地给出了一个类数1问题的证明。他们证明不存在第10个这样的整数,并且通过了同行评议。二人此后还因此获得了菲尔兹奖。

史塔克之后在审阅黑格纳的证明时,惊奇地发现黑格纳的证明整体思路是不错的,虽然里面有些漏洞,但都是可以填补的,而且他的证明思路跟自己的证明很像。1968年和1969年,另一位数学家和史塔克先后给出了对黑格纳证明的“修补”,使它成为一个无漏洞的证明。

1969年,黑格纳已经去世四年,人们为了纪念他,把类数1问题的证明称为“史塔克-黑格纳定理”,并且把那9个使得唯一因子分解定理在虚数域上继续有效的数(取绝对值后)称为“黑格纳数”:

1,2,3,7,11,19,43,67,163

所以,163就是最大的黑格纳数。史塔克说,一个人的荣誉死后才能得到,是很让人遗憾的事。但好在数学界最终还是给了“业余数学家”黑格纳一些补偿。

那么,163这个数字的特殊含义至此应该是清楚了,即在所有 的数域中,满足类数 ,且 的情况下, 是最小的那个。这也意味着在 中,唯一因子分解定理仍然成立。

满足 的那些 有一个好玩的性质就是,可以使得 非常接近整数(当然,以下式子里,744这个数字的出现也是有含义的,但我无暇细说):

这个特性,其实最早是1859年数学家赫米特发现的。但人们觉得这个数字的风格太像印度传奇数学家拉马努金的风格了,所以就叫它“拉马努金常数”。

虚数域上的类数问题的进展是:1971年,史塔克和贝克分别独立证明,有18个负整数 ,使得 。1985年,奥斯达利解决了 的问题。2004年,沃特金斯解决了所有 ≤100的情形。

相比之下,实数域上的类数问题研究更为缓慢。目前还不知道,是否存在无穷多个正整数 D ,使得 。当然,还有三次、四次域上的类数问题等,数论领域实在是深不可测。

思考题

既然 时, ,所以 中,有唯一因子分解定理。但:

问题出在哪里? Iq7SeDA8POt6qocsVq78ncNchr+JBCuBMR9CnhRTymWNP2P2agDuznAAbV19WH6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