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紧锣密鼓

1981年4月20日,T-10S试验机安静地停在飞行研究院机场跑道上,首席试飞员伊留申坐进驾驶舱,在简短而又庄重的放飞仪式后,T-10S由苏-22飞机伴飞,矫健地冲上蓝天。按照惯例,一般情况下,首次飞行试验为了安全起见不收起飞机起落架,以利于如果发现问题可随时着陆,T-10S也一样。飞行中为了安全稳妥起见,电传操纵系统保持在起飞着陆状态,前缘机动襟翼始终放下,后缘襟副翼收起。首飞进行了31分钟后圆满成功,安全降落。从试飞反馈信息来看,起落架放下状态飞行时没有出现T-10-1那样剧烈地抖动现象,迎角提高后飞行也较柔和,原型机出现的问题没有出现在T-10S飞机上,顽疾可以说在T-10S飞机上基本解决。试飞员伊留申后来回忆说:“T-10-1飞机抖动只相当于最低水平,而T-10S飞机操纵相当柔和,如果说T-10-1是奇迹的话,那么T-10S就是奇迹中的奇迹。”

T-10S首飞目的是为评估飞机表现、发动机和机载设备运行情况、空速管校准。6月17日的一次飞行中出现了一个新情况。根据飞行任务单要求,试飞员应当在飞行中急速推、拉驾驶杆,给平尾脉冲输入,验证飞机的稳定性和操纵性,伊留申这样描述当时发生的情况:

飞机电传系统控制律应当完全可以胜任上述操作,但试验主管工程师告诉我:在高度3000m、速度600km/h的时候需要拉满杆。我飞行了两次,但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这个动作,就好像有人在暗示我不要这样做,到了要拉满杆的时候,我的手臂就会自动停下来。后来,试验主管工程师强烈要求我完成这个动作,我这才决定,无论如何要完成这个动作。我做到了,但发誓再也不会这样干了。我拉满杆后,飞机急剧向上升,我在一瞬间又将驾驶杆推到底,但飞机悬在大迎角状态,一点儿响应都没有,对我的操纵不反应。我停下来,深吸一口气,用脚蹬严格控制住飞机的侧滑趋势。过了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对我来说就像是永恒一样),我事后看了飞行参数记录仪,记录结果显示,这段时间超过了20s!然后,飞机从几乎不声不响的状态逐渐加速,开始低头,增加速度,恢复平飞。一切都结束了,我长舒了一口气,赶紧转弯返航、着陆。在飞行讲评会上,所有人对这一现象都感到惊讶,不能理解,也无法解释。因为在正常情况下,任何时候都不会出现这种状况!

要解释所发生的现象很困难,但处理完飞行记录仪所记录的数据后,专家验证了飞行员所描述的一切,这些都是真实发生的,这件事让空气动力学专家变得有些不自信:他们开始怀疑,所得到的试飞结果是否有问题。空气动力学专家利西岑这样回忆这件事:

发生这些事的时候,负责重量的专业人员都没有参与。有人告诉我,总设计师直接问:飞机飞行时的重心位置是多少?第2设计室主任谢欣闪烁其词地回答:“原则上,应该是根据称重结果计算的,但应当再仔细研究这个问题。”只有第2设计室的设计师兼工程师卡里巴布楚克坚持认为:“飞机飞行时的重心位置肯定与重量组给出的重心变化曲线不符。”

整个7月,设计局都在继续飞机深化完善工作,并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工作。8月底,T-10-8飞机完成了机身静力试验。根据T-10-8飞机的试验结果,设计局结构室的工程师们对飞机的机头、1号油箱、机翼等处进行了整改。整改后的方案发放至共青城航空厂。当然,完全使用T-10-8飞机的试验数据还是不够,这时设计局又向军方申请调来了T-10-16飞机作为第二架静力试验飞机进行试验。

在苏联提出设计新型远景歼击机计划之后,苏霍伊设计局在总设计师苏霍伊本人亲自领导下,设计局全体科研人员努力于1977年将原型试验机T-10-1成功首飞。又经型号总设计师西蒙诺夫不懈奔走努力,仅仅4年时间整体改造了T-10S并首飞,这不得不说是个令人钦佩的成绩。苏霍伊设计局打破常规、积极进取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在已经制造、飞行了若干架原型试验机后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大胆改进,为了苏联歼击机能够与对手抗衡甚至更加优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和伟大的工作。

而事物总是有两面性,首先T-10-1飞机一直以美国F-15飞机为榜样和目标研发,在F-15已经进入部队服役的情况下T-10-1还没有起飞,原型试验机飞行测试后得到的结果又差强人意,这也体现了当时苏联航空工业及整体科技、工业水平与美国还有不小差距。西蒙诺夫在原型机基础上的改进措施又向美国YF-16飞机看齐,是YF-16给了西蒙诺夫更多地思考和方向,进而操刀对原型机进行脱胎换骨般的重新设计改造工程。这里面不乏苏联科技人员高超的技术水平与创新精神,但更多的还是美苏工业水平差距的现实。正如西蒙诺夫描述的那样,美国YF-16是苏-27需要改进最重大的影响因素。也可以这么说,没有美国YF-16的问世,苏-27也许依然在低谷中举步维艰地徘徊,苏联新式远景歼击机更有可能还要走很长的改进道路,没有后来那么辉煌庞大的新苏-27家族。虽然不能简单归结于苏-27“抄袭”YF-16,但对于YF-16的借鉴问题也是不容回避。西蒙诺夫本人对此看法也很明确,世界各国军事装备都不会仅仅局限于本国产品,向国外同行学习也是很正常的事。但学习不是抄袭,每架飞机的总体设计还是有相当大的不同,不能武断地直接说是谁抄袭了谁。思路可以参考借鉴,但实际效果还需要本国科技研发人员经过大量数据计算验证才行。

T-10S飞机 Rvym277C+XZbJnpg78dxcCe7y2c08nJ5XCjps2Gbp42dXhZXkYq/NSj1b3uk3eO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