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单纯与复杂

王拓在美国期间的一系列创作延续了他赴美前的《敬佛请上三炷香》(Paying Homage to Buddha for Three Incenses)和赴美后的《三位一体》(The Trinity)中行为的线索,比如2015年的《一个年轻艺术家的肖像》(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和《波西米亚人》(La Bohème)、2016年的《角色扮演》(Roleplay)和《赋格》(Captive Tuning)、2017年的《中毒》(Addicted)。这些作品与他回国之后的作品之间有连续性,但又不太一样。在他看来,做作品必须跟自己身处的环境有点儿关系才行。在美国的中国人为了获得更多展览机会经常需要面对在西方的华裔或跨文化的中国之类的议题。王拓觉得挺没意思,他想去讨论的是一些自己作为旁观者能够在美国看到但是美国人又不太好意思或不太有立场去讨论的全球化议题。面对这种议题,以西方为中心的西方人反而没有一种可以去讨论的角度。当有些美国策展人建议王拓可以做些关于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生活的作品时,他的回应是如果做就一定要回中国做。比如《共谋失忆症》中的作家和妻子的生活就是中国中产阶级的生活,物质条件在那里,历史也在那里,而且二者之间有一种矛盾和纠缠,那不是一种简单的生活状态描述就可以说得清楚的东西。王拓认为,自己在美国期间的创作其实都是纯粹的行为作品,而影像则是行为的记录,尽管特别清楚怎么做一个全方位的作品,但是那时候创作的恰恰都是单一元素作品。他举例说,自己大学时代就玩儿音乐,容易被音乐感动,知道怎么把音乐变成作品的一部分,但是同时觉得这是一个捷径,所以“虚空画——人类戏剧研究”和《角色扮演》都只有纯粹的语言和行为,一个纯粹的结构,在某种程度上说,更单纯、更实验。

对王拓来说,因为在美国期间面对的创作成本很高,所以不能想怎么玩儿就怎么玩儿,只能逼着自己去做一些更单纯、更实验的东西。回国后,他可以随心所欲地把自己擅长的东西放到作品里。王拓告诉我,在美国如果拍一个片子就必须一两天拍完,多一天都承担不起那个费用,而在国内则可以一个片子拍几个月,一点一点地拍,直到完全满意为止,有时候花一个月的时间只是为了拍一个镜头,把想象的极限实现出来。从“东北四部曲”开始,他计划花四年时间去做一件事,在自己的内部持续生长并与真实的生活产生联系,最后呈现出一个极其复杂、庞大的结构。王拓回国后创作发生变化的另一个原因是创作对象发生了变化。因为回国后面对的创作对象太复杂了,所以只能通过作品相似或接近的复杂程度替代对象的复杂程度,对王拓而言,这种结构的复杂和庞大不能产生任何结论,只能引导观众走到作品面前并因此产生观看的不确定性或者乐趣。 QI8BMKDcdCXHnwQZhbGCr0cQ4EBa28B/udoEuQlNVxmaB7cVrQzLdzf6YRgxyE7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