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从杭州到北京

2012年,麻剑锋回国,10月初到北京考察了一下,感觉北京挺自由,年轻人挺多,穷也没问题,还能聊艺术,跟柏林有一点点像,月底就开车来了北京。2013年,家人觉得他应该找个学校,这样可以一边当老师,一边做创作。尽管开始比较拒绝,他后来还是去了浙江农林大学,在风景与园林学院当老师,开了一门二百多人的创作课。与美院不同,真正进入那个系统之后,麻剑锋发现跟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脑子转不过来,焦虑与日俱增,每次去学校之前都要做很长时间的心理建设,好让自己稍微平静一点儿,而且任务完成马上开车往回赶,不带一点儿思考。他想过在杭州安个家,放弃北京的工作室,而且当时连续接到了东画廊的个展邀约和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的驻留项目邀约,画廊和艺术中心都在上海,离杭州不远,算是一切顺风顺水。但是随着个展和驻留项目的推进,学校开始布置更多的任务,他觉得可能要做一个选择了。麻剑锋告诉我,他始终理解不了为什么要开会这件事,他甚至有过一次因为无法忍受开会,中间去卫生间抽了根烟就开车逃回工作室的经历,同时个展“墙”(WALL)和驻留项目“上海LADY”(SHANG HAI LADY)都比较圆满,作品销售也挺可观,这两方面都让他坚定了辞职的决心,虽然他知道艺术家的路会非常难走。

2014年初,做满一个学期的老师之后,麻剑锋辞职回到北京开始了艺术家的工作和生活。曾一起在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做驻留项目的陈天灼告诉麻剑锋,北京的朋友刚刚把应空间做起来,如果有兴趣,可以联系一下。事情进行得非常顺利,很快毕昕就在应空间策划了麻剑锋和王不可的双个展“深层的今天”(PROFOND AUJOURD' HUI)。当时正好赶上麻剑锋的工作室从宋庄搬到黑桥,他一边搬家一边布展,把一部分作品搬到了展厅。展览开幕很热闹,他觉得那时候大家心态都挺积极,尽管最终没有很好的销量,但是作为新人能做个展、露个脸也挺高兴。那次双个展之后,麻剑锋的创作开始从平面变成立体,从墙面上延伸到空间中。一个有趣的契机是他有一次在黑桥偶遇了大学同学。大学同学是做园林的,车上有很多绿萝纸箱,听说他收集包装纸箱做创作立刻送给他一大堆。他在工作室把包装纸箱立起来,组成各种形态,开始了更加直接的切割和拼贴。从2014年到2016年,麻剑锋在大量创作中逐渐找到了一种“空间政治学”。

2015年,在群展“气旋栖息者”(PERCHED IN THE EYE OF A TORNADO)上,麻剑锋展出了《石头公园》(Stone Park),这组作品由两条涂抹了橙色颜料的塑料布和一组版画原版、木板绘画组成,极具视觉张力。如果说《石头公园》还保持了一种墙面形态,那么2016年应空间的个展“MA”和艺术仓库的三人展“奶头错觉”(NIPPLE CONFUSION)中的《Happy Hour》就变成了一种空间形态,尽管二者一个是打散的,一个是聚集的。关于这个时期空间作品中出现的某种政治性,甚至脏话标语,麻剑锋认为自己对权力关系的重新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与当时在黑桥的各种遭遇有关。对他来说,黑桥的遭遇就像电击一样深深地刺激了他,把他的全部认知打翻。那个阶段麻剑锋酒喝得很厉害,似乎只有依赖酒精的麻醉才能不想或者少想那些事情。个展“MA”利用两个空间将展览分成两个部分,在第一个小空间中展出了绿萝纸箱那批相对独立的作品,在第二个大空间中展出了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创作的更加综合的作品。对他而言,每次布展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原来摆放在工作室的作品一旦进入展厅就发现完全不对,需要重新摆放。在这次个展中,麻剑锋最后干脆去掉大空间的中心,让全部作品散落在空间中,以至于有些观众觉得那真的是一个库房,看完绿萝纸箱那部分作品就认为展览结束了,这种情况让他觉得多多少少有些尴尬。 4WmlvaAQR4rcC+lk2YIVhR6IXIf6XhGT2gAIrYZ+CjZOsqD6uiEIqEz1Ehn4g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