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师生

2008年空间关闭之后,之前建议他们做空间的一位版画系同学建议麻剑锋不要着急去做艺术家或去德国留学,可以试试中国美术学院和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合作培养美术学硕士研究生的项目。在准备作品集的过程中,麻剑锋发现以前在学院里可以画模特、画风景,但是如果没有参照,都不知道该画什么,而且好像自己在象山的学习和版画系哥们儿在南山的学习有很大的距离。他开始在白卡纸上涂涂抹抹,像小孩子一样“瞎画”。这期间麻剑锋迷上写毛笔字,还认识了一个写毛笔字的哥们儿,外号叫“禽兽”。俩人聊起写毛笔字,“禽兽”建议麻剑锋可以用写铅笔、钢笔字的姿势写毛笔字,这样一写果然就不一样了。经过提交作品集、命题创作和面试,麻剑锋顺利入学。他入学前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学了两个月的德语,然后正式开学,上午继续上德语课,下午上专业课。开始创作的时候,德国教授不会给方向,只能逼着自己去想、去做。他画了一幅表现下过雨后水泥地的画和老师聊,老师竟然只聊画面也能聊得很深,他觉得自己的认知范围不断地被更新。那段时间,麻剑锋延续自己之前的线索画了很多画,大部分是用丙烯和彩铅画在卡纸上,偶尔也用水粉画在布面上,总之比较回避那种传统强大的“油画”。他记得学校图书馆里有一本装帧精美的巴塞利兹(Georg Baselitz)画册让他很受启发,他从中体会到了一种中国书法和水墨里的笔法。自那批画起,他开始在画上写字,尝试在各种材料上画画,包括包装纸箱。麻剑锋最初的一个想法是画框有尺寸限制,而包装纸箱则可以无限延展,比如拉开就可以拼成一个十米长的柱子,而且可以借助建筑的夹角做一些延展。慢慢地,麻剑锋感觉自己越画越像那么回事了,当时的一个思路就是做一些有大面积拼贴的东西。他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画什么,因此虽然创作主题性不强,但是很快积累了一大堆作品。

本来研究生读完就完了,但是麻剑锋的毕业创作引起了布克哈特·黑尔德(Burkhard Held)教授的注意,因此有了后来去柏林读“大师生”的机会。麻剑锋告诉我,黑尔德原来是柏林艺术大学美术学院院长,这位教授挺不德国的,像个老嬉皮,喜欢打乒乓球、开派对、喝酒、烧火,与他一直私交很好。在柏林艺术大学的工作室,麻剑锋发现以前可能有些小方向,现在反而没有方向了,画画颜色越来越灰,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有一天,他找了一些纸板画窗户,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就把窗户部分切了下来,然后把剩下的部分挂到墙上,一下子就舒服了。他觉得就像切掉了一个包袱,然后开始在墙上尝试各种拼贴,同时切割变成了一个重要手段,纸板、画布、木头,只要不顺眼就切、就割,这样自己的状态一下就被调动了起来,接着他开始做版画。他在买来的木板上画画,根据画出的画切割出各种线条,然后把一大块木板放在大版画机上直接印刷。这样创作的两幅大版画在工作室展出,加上逛柏林的美术馆时看到类似的作品,麻剑锋相信切割的工作方法可以进行下去。那段时间,他也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切割主体拼贴组合的方式也容易让自己的创作没有主线。 8FgfMXj0FiFR/ff0yITWzZNTGUN+gNmTTeypjA3zR1VYGHrCdzvAClRZyt0lY5p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