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去碑营”(STÈLES)的来源

“去碑营”项目关注、研究和思考的是当代绘画实践。这个项目的启动比“佛跳墙”晚了将近一年。于瀛正式加入应空间之后,在团队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整个当代艺术的展览系统,无论画廊、美术馆还是展览评论,高频、集中关注的实践大都聚焦于新媒介、互联网文化和参与式艺术上,绘画在当代艺术的展示系统中已经非常边缘,几乎到了失语的地步;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在艺术市场和拍卖新闻中,绘画又是最受瞩目的。他认为绘画这样一种同时被忽视和被关注的尴尬处境其实是有问题的,它体现了一个行业的两种割裂,这是一个来源。另一个来源是邸小伟创办的微信公众号“绘画艺术坏蛋店”,他每天都在公众号上发艺术家的绘画创作,源源不断、无穷无尽。于瀛很好奇,一方面,他特别想去这个微信公众号中他感兴趣的画家工作室看看原作;另一方面,他感觉这个微信公众号已经慢慢形成一股力量,一种类似画家自治工会的政治共同体。这种仅仅依靠编辑趣味和一键发布,就使得卷入其中的画家带有“临时的政治结盟”意味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启发了“去碑营”项目。

这个项目最初的名字是带有戏谑意味的“画家专题研究”或者更朴实一点儿的“库房”。因为当时应空间在黑桥的库房正在遭遇被拆迁,需要一个新库房,大车运输司机任玉国师傅就建议去北京郊区的去碑营村找找。在去找新库房的路上,于瀛一直在和画廊助理陈君君讨论新项目的名字,两人都没有思路,就在几乎要敲定“库房”这个名字时,任师傅说:“其实叫‘去碑营’就挺好。”于瀛瞬间感觉这个名字很棒,于是就定下来了。于瀛认为,“去”有来去皆可的意思,一语双关,“碑”有一种精神归属的符号性,“营”有一种工会或阵地的感觉。于瀛笑称,自己后来在百度贴吧看到去碑营村村民对于展览的反应——他们在抱怨关于展览的宣传太多,因此搜不到村子的信息——他们困惑“去碑营”展览和去碑营村到底有什么关系。于瀛告诉我,后来研究“碑学运动”、策划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项目空间·青年策展实验室”项目“新碑学3:公羊传统与现代写实”(NEW STELE SCHOOL 3:CONFUCIANISM & REALISM) 展览的王基宇曾向他提出对“去碑营”这个名字的疑问。王基宇误认为这个名字有反“新碑学”的意思,并对“碑”字的使用有着不同的见解。尽管这是一场误会,但是出于友谊的考虑,于瀛不再强调这个项目的总称,而是主要使用每一回展览的独立名称。“去碑营”项目到目前为止一共做了五次,分别是“北平之春”(LE PRINTEMPS DE PEKIN)、“自我作古”(VIVRE SANS TEMPS MORT)、“金陵冬季学院II:地域画家”(NANKING WINTER COLLEGE II:THEY HAD THE POWER OF TALKING IN TONGUES,AND ACTING LIKE PROPHETS)、“密度符阵”(DENSITY TALISMAN ARRY)和“画的诞生”(VIVE LE TRAVAIL)。 JmdM5z4kN1Z6TGGWr1RmNhYU3kgJZo+KEhLvAeHWK2Gsk89n34Qe7iopVEj39Zn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