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佛跳墙”(VPN/VERY PRODUCTIVE NATION)的线索

“佛跳墙”关注的是互联网艺术和参与式艺术。关于“佛跳墙”项目的初衷,于瀛告诉我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他加入之前应空间原本就有的研究方向,包括毕昕策划的群展“生活博览会:一群‘局外人’走向公众的试验” ,韩馨逸和富源策划的群展“气旋栖息者”(PERCHED IN THE EYE OF TORNADO) ,加西亚·弗兰科夫斯基(Garcia Frankowski)策划的群展“超恋物”(SUPER FETISH) ,还有阿斯巴甜(Aspartime)的个展“壳”(ké) 和“布朗库西·甜的模型店”(BRANCUSI· T'S MODEL SHOP) ;另一方面是他认为自己的艺术实践和画廊原有的关注方向是一致的,比如他之前的个展“一场错过的斗争”和“黑桥选择之歌”等。他2017年底加入应空间之后,索性就将这种研究和关注的方向在画廊展览计划中作为一个长期常设项目明确、固定下来。

第一次使用“佛跳墙”这个名字做展览是在2016年底,当时于瀛关注了一批不在中国本土生活、工作,但在中文语境中进行创作和从事其他实践工作的中国人。这些人中有些是非常成熟的艺术家。比如倪军,他有一段早年在纽约办双语艺术报纸的经历。有些甚至不是艺术家。比如先在普林斯顿大学从事建筑研究工作,后入职谷歌(Google)的王飞,他对中国的淘宝村很感兴趣,经过实地调研做了一系列的城市规划,但当他想把这些想法落地时却发现没有合适的机会,于是干脆把这个项目做成了一个永远无限深入、又永远无法落地的设计实验《我的甲方千千万:淘宝又一村》;又比如“媒体骇客”朱沈昊辰,他在纽约有一个公关公司“做做”,为各种创业公司提供广告和融资中介等服务,但他的工作方式相当另类,比如通过特殊的方式运作其成员之一刘沁敏接受了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采访,他把这种非常“行为”的工作方式总结为“三步上头条”理论。于瀛认为王飞和朱沈昊辰的工作都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艺术创作,尽管他们在工作中并不身处其中并参考回应着艺术系统的界面。还有今天主要以艺术家身份工作的李维伊,时隔三年回溯“佛跳墙”展览,那时她主要以设计师身份进行实践。比如她设计字体,就让文字看起来像密码一样几乎不可识别;又比如她设计名片,就让名片看起来像是一次性和廉价易抛的,她的设计一方面以观念艺术的典型形态呈现(令人联想起达达主义早年那些图像诗传统),另一方面又可以被视为对“被甲方剥削的设计师”(设计产业工人)工作的一种反叛。更为意味深长的是,她把自己的“产品”最终整合到自己虚构的几个机构中,像“再版社”“大坏画廊”和“现供应”,呈现出明确的自雇色彩。于瀛在“佛跳墙”第一次展览中的切入点是互联网文化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潮,同时希望选择的九位面对中国观众、提出中国问题的实践个体都有一点儿身处异国但在中文互联网下工作的经验和思考的经验,成为中国当下创业潮的一面镜子。

“佛跳墙”第一次展览之后,于瀛得到了北京好在科技有限公司一个180cm×60cm的工位。他在这个有限的“公共空间”上,做了一个名为“工位:劳动万岁”的项目,包括一个定期更换展品的群展和一个个人行为表演,其中的群展部分就是“佛跳墙”项目的第二次展览。 7sr4cPnKZT1Ov1NCPlaPT2/Flozs0zKr7fbVWVo/Qo7w7wOOyBiIo4q0hcddTup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