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刚刚开始,我们在一个周五的冬季午后,前往草场地艺术区采访了于瀛。于瀛现在是应空间的艺术总监,在这里他有两个长期常设项目,一个是始于2016年的“佛跳墙”,另一个是始于2017年的“去碑营”。他为我们详细导览了正在这里展出的展览“去碑营V:画的诞生”,之后在二层一个小小的会议室开始了我们的采访。
“佛跳墙”关注的是互联网艺术和参与式艺术。关于“佛跳墙”项目的初衷,于瀛告诉我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他加入之前应空间原本就有的研究方向,包括毕昕策划的群展“生活博览会:一群‘局外人’走向公众的试验”
,韩馨逸和富源策划的群展“气旋栖息者”(PERCHED IN THE EYE OF TORNADO)
,加西亚·弗兰科夫斯基(Garcia Frankowski)策划的群展“超恋物”(SUPER FETISH)
,还有阿斯巴甜(Aspartime)的个展“壳”(ké)
和“布朗库西·甜的模型店”(BRANCUSI· T'S MODEL SHOP)
;另一方面是他认为自己的艺术实践和画廊原有的关注方向是一致的,比如他之前的个展“一场错过的斗争”和“黑桥选择之歌”等。他2017年底加入应空间之后,索性就将这种研究和关注的方向在画廊展览计划中作为一个长期常设项目明确、固定下来。
第一次使用“佛跳墙”这个名字做展览是在2016年底,当时于瀛关注了一批不在中国本土生活、工作,但在中文语境中进行创作和从事其他实践工作的中国人。这些人中有些是非常成熟的艺术家。比如倪军,他有一段早年在纽约办双语艺术报纸的经历。有些甚至不是艺术家。比如先在普林斯顿大学从事建筑研究工作,后入职谷歌(Google)的王飞,他对中国的淘宝村很感兴趣,经过实地调研做了一系列的城市规划,但当他想把这些想法落地时却发现没有合适的机会,于是干脆把这个项目做成了一个永远无限深入、又永远无法落地的设计实验《我的甲方千千万:淘宝又一村》;又比如“媒体骇客”朱沈昊辰,他在纽约有一个公关公司“做做”,为各种创业公司提供广告和融资中介等服务,但他的工作方式相当另类,比如通过特殊的方式运作其成员之一刘沁敏接受了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采访,他把这种非常“行为”的工作方式总结为“三步上头条”理论。于瀛认为王飞和朱沈昊辰的工作都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艺术创作,尽管他们在工作中并不身处其中并参考回应着艺术系统的界面。还有今天主要以艺术家身份工作的李维伊,时隔三年回溯“佛跳墙”展览,那时她主要以设计师身份进行实践。比如她设计字体,就让文字看起来像密码一样几乎不可识别;又比如她设计名片,就让名片看起来像是一次性和廉价易抛的,她的设计一方面以观念艺术的典型形态呈现(令人联想起达达主义早年那些图像诗传统),另一方面又可以被视为对“被甲方剥削的设计师”(设计产业工人)工作的一种反叛。更为意味深长的是,她把自己的“产品”最终整合到自己虚构的几个机构中,像“再版社”“大坏画廊”和“现供应”,呈现出明确的自雇色彩。于瀛在“佛跳墙”第一次展览中的切入点是互联网文化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潮,同时希望选择的九位面对中国观众、提出中国问题的实践个体都有一点儿身处异国但在中文互联网下工作的经验和思考的经验,成为中国当下创业潮的一面镜子。
“佛跳墙”第一次展览之后,于瀛得到了北京好在科技有限公司一个180cm×60cm的工位。他在这个有限的“公共空间”上,做了一个名为“工位:劳动万岁”的项目,包括一个定期更换展品的群展和一个个人行为表演,其中的群展部分就是“佛跳墙”项目的第二次展览。
“去碑营”项目关注、研究和思考的是当代绘画实践。这个项目的启动比“佛跳墙”晚了将近一年。于瀛正式加入应空间之后,在团队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整个当代艺术的展览系统,无论画廊、美术馆还是展览评论,高频、集中关注的实践大都聚焦于新媒介、互联网文化和参与式艺术上,绘画在当代艺术的展示系统中已经非常边缘,几乎到了失语的地步;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在艺术市场和拍卖新闻中,绘画又是最受瞩目的。他认为绘画这样一种同时被忽视和被关注的尴尬处境其实是有问题的,它体现了一个行业的两种割裂,这是一个来源。另一个来源是邸小伟创办的微信公众号“绘画艺术坏蛋店”,他每天都在公众号上发艺术家的绘画创作,源源不断、无穷无尽。于瀛很好奇,一方面,他特别想去这个微信公众号中他感兴趣的画家工作室看看原作;另一方面,他感觉这个微信公众号已经慢慢形成一股力量,一种类似画家自治工会的政治共同体。这种仅仅依靠编辑趣味和一键发布,就使得卷入其中的画家带有“临时的政治结盟”意味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启发了“去碑营”项目。
这个项目最初的名字是带有戏谑意味的“画家专题研究”或者更朴实一点儿的“库房”。因为当时应空间在黑桥的库房正在遭遇被拆迁,需要一个新库房,大车运输司机任玉国师傅就建议去北京郊区的去碑营村找找。在去找新库房的路上,于瀛一直在和画廊助理陈君君讨论新项目的名字,两人都没有思路,就在几乎要敲定“库房”这个名字时,任师傅说:“其实叫‘去碑营’就挺好。”于瀛瞬间感觉这个名字很棒,于是就定下来了。于瀛认为,“去”有来去皆可的意思,一语双关,“碑”有一种精神归属的符号性,“营”有一种工会或阵地的感觉。于瀛笑称,自己后来在百度贴吧看到去碑营村村民对于展览的反应——他们在抱怨关于展览的宣传太多,因此搜不到村子的信息——他们困惑“去碑营”展览和去碑营村到底有什么关系。于瀛告诉我,后来研究“碑学运动”、策划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项目空间·青年策展实验室”项目“新碑学3:公羊传统与现代写实”(NEW STELE SCHOOL 3:CONFUCIANISM & REALISM)
展览的王基宇曾向他提出对“去碑营”这个名字的疑问。王基宇误认为这个名字有反“新碑学”的意思,并对“碑”字的使用有着不同的见解。尽管这是一场误会,但是出于友谊的考虑,于瀛不再强调这个项目的总称,而是主要使用每一回展览的独立名称。“去碑营”项目到目前为止一共做了五次,分别是“北平之春”(LE PRINTEMPS DE PEKIN)、“自我作古”(VIVRE SANS TEMPS MORT)、“金陵冬季学院II:地域画家”(NANKING WINTER COLLEGE II:THEY HAD THE POWER OF TALKING IN TONGUES,AND ACTING LIKE PROPHETS)、“密度符阵”(DENSITY TALISMAN ARRY)和“画的诞生”(VIVE LE TRAV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