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准自然

2019年初,魏颖的第二届“Hyundai Blue Prize”的“Creativity”奖获奖展“准自然:生物艺术、边界与实验室”(QUASI-NATURE:BIO ART,BORDERLINE AND LABORATORY)在798艺术区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开幕。她从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的“准客体”(quasi-object)概念出发,试图通过“准自然”这样一个主题提出打破主体与客体、社会与自然等诸多二元对立,出离人类中心主义、超越物种之间的边界,将人类置于万物对等之位的主张。她为这个展览选定的副主题“生物艺术、边界与实验室”分别对应了展览的三个部分:生物艺术史上的奠基性经典作品,亚洲年轻艺术家的多元思考与探索,以及“实验室作为惊奇发生器”项目。魏颖在展览的第一部分展出了三组重要作品:凯茨夫妇以及戴文·沃德(Devon Ward)通过细胞组织培养做出的半活体雕塑,包括《无受害者的皮革》《半活体解忧娃娃》(Semi-Living Worry Dolls)、《蒸汽肉》(Vapour Meat)和《无具形烹饪》(Disembodied Cuisine);卡茨最有名的转基因作品《绿色荧光蛋白兔》及其引发的一系列个人行动和社会讨论;玛尔塔·德·梅内泽斯(Marata de Menezes)通过基因编辑改造蝴蝶翅膀图案的《自然?》(Nature?),以及讨论基因突变和基因编辑哪个更接近自然的《真正的自然》(Truly Natural)。展览的第二部分与泛生物艺术和非西方领域有关,魏颖展出了六位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赵仁辉收集了五十五个被人类影响的生物图像,进而对其进行研究和亦真亦假的写作,最终以书和摄影的方式呈现,他的另一件作品则将与艺术家共处一室的昆虫进行了博物学式的陈列;任日与蜂群以及随机概率一起创作的蜂蜡雕塑,预示未来的创作主体不一定是人类,而很可能是一种混合身份;徐维静关注蚕与现代机器逻辑的融合,通过艺术将生物、技术和文化编织在一起;林沛莹以写作来讨论病毒对人类而言可能并非寄宿与致病的关系,而是共生的关系;刘娃借助脑电波技术将理智与情感这一对抽象概念通过主客体的并置呈现出来;塔尔·丹尼诺(Tal Danino)在高倍显微镜下发现了微生物的分裂与宇宙大爆炸之间图像的高度相似。展览的第三部分从刘张铂泷的摄影作品《实验室》(Laboratories)引入,介绍了三个设置了艺术家驻留项目的著名实验室: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塔拉科考船(TARA)和外星智慧搜寻计划(SETI),陆、海、空三个样本的展出旨在讨论作为“祛魅”的实验室如何能够成为想象力回归和“还自然之魅”的场所,以及预示未来的艺术创作不一定发生在艺术家工作室和公共领域,还可能发生在科学实验室中。

魏颖认为,相对而言“准自然:生物艺术、边界与实验室”这个展览面对的观众比较特殊,如果是在中央美术学院,面对的观众就是艺术师生,如果是在中国科学院,面对的观众就是科学专业人士,但是展览发生在国内人流量高达百万的798艺术区,那么面对的观众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和艺术爱好者。同时,展览不应该是一个科学普及展,而应该是一个当代艺术展,因此与展览有关的公共教育活动需要兼顾“深入”与“浅出”,兼顾艺术人文与科学技术的综合。 PcCxMSHFT2nLbyQ6zpbNOAyib4aCbB11RccTUSl6v3yb2xZDCctgHkIfvCp1/nA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