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2 问题意识

1.设计与生态危机

地球生态危机的出现,从根源上说,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人类对自然的过度改造 。生态危机的出现反过来迫使人类的活动甚至文化做出改变,人类自我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与自然生态已经显示出明显的对立,因此可以说生态危机就是某种程度上的文化危机。

设计对生态危机的产生起了直接的助推作用。设计所创造的巨大需求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消耗。工厂日复一日地生产设计师们的作品,消耗自然资源,而设计的更新又加速产品的淘汰,造成更大的消耗,如最为明显的是消费主义的“有计划的废止制”,还有“奢侈设计”和“高档设计”曾经使用大量的象牙、毛皮、名贵木材等自然材料,直接造成珍稀动植物的骤减甚至灭绝。“绿色设计”和“生态设计”的出现就是对这种生态消耗型设计的纠偏,但这也只是暂时减少对自然的消耗,减缓生态危机的恶化,本质上还是在促进设计的进一步扩张。只要设计活动仍在继续,对自然的破坏就不会停止。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下,我国设计应有怎样的走向?设计局限于自身内部的研究已经不能解决问题,需要一种学科综合性、交叉性的研究,而目前的情况却是“交叉学科研究现在正处于一种‘雷声大、雨点小’的状况”

以文化生态观 来看,设计造成的生态危机还不止在自然生态方面,现代化进程中对传统文化的破坏,现代设计难辞其咎。尤其在我国,一方面,设计学习西方工业技术和现代设计观念,造成了环境的“千城一面”、传统手工艺的消失;另一方面,由于具有传统文化本质的现代中国设计的缺席,虽然“中国制造”在国际上崛起,但消耗了资源,破坏了生态,在设计市场上,“中国创造”还在路上,中国设计处在一个“为”与“不为”的尴尬境地,设计教育也站在为难的选择位置。

以云南为例,从产品到室内装修,从广告到房地产开发,不断地创造着替代民族特色和传统样式的西方式设计,“朴实”的乡镇居民们乐于接受这些“洋气”“高档”的景象,政府和企业们更是欢迎那些截取自西方“大都市”片段的先进幻象。对此,设计者和教育者都负有责任。随着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和自觉,以及一些成功文化产业的示范效应,许多地方也开始把目光转向“本土风格”,但本土化的设计体系和整体的中国设计文化却仍然缺位。最该重视的是,虽然设计开始对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加以重视——这从市场上热销的文创产品中就可以看出,但大多仍然是由市场趣味驱动的,而不是设计行业的主动行为。这就导致了一些对文化元素的“浅化”运用甚至是“误用”。设计史揭示了从“自发设计”到“自觉设计”的进步过程,设计创造出了自己的领域文化,那么面对文化生态问题,设计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文化“自觉”。

2.设计的文化生态危机

如果说要求设计处理生态问题是一个外部技术层面的问题,那么设计所面对的文化生态问题则是一个关乎自身存亡的内部问题,也就是设计文化的自身危机。因为,生态问题可以被明确地定位,对生态的保护也可以准确地定义和硬性地规范,比如对水、土地、大气、动植物、能源等自然资源,各国都在不断地制定和完善立法。对此,设计完全可以游刃有余地处理好这些“限制”,甚至这些“限制”反过来还为设计创造了更多的发挥空间,比如“新能源”“环保材料”“节能产品”等,促进了新技术的产生,也促进了设计的销售。但很多时候,这些无非是给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商业化发展空间。相比之下,文化生态的失衡则会带来设计难以解决的自身危机,比如西方现代设计的引入在几十年中使得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淡出设计的视野,甚至成为现代设计的对立面。我国设计界曾一度有许多人认为传统的样式、图案是“落后的”“过时的”,而“现代感”“现代性”才是设计应该追求的。市场和消费者也存在对“现代”“先进”的推崇,产品名牌、标签使用“洋名”,甚至刻意不出现中文,以此来使设计显得高档。这实际上是对我国设计的否定,是对中国文化的不自信。这样的观念持续下去,会对设计文化生态造成负面的影响,会使我国设计文化环境出现异化,最终将使得中国文化在设计中走向消亡,把设计推向文化的对立面。对这样的危机不可能通过立法应对,而只能依靠我国设计自身的强大,依靠设计者的自身强大和文化自觉。

设计自身危机的表象还可以举出很多,根本原因是由于社会所追求的价值观受到了技术理性的控制。人类的历史一直被看作“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的过程,美术和造型的价值只是不断被附加于产品之上” 。设计迎合社会需求的过程也是一个对技术理性迎合的过程,设计同样受技术理性控制,使得工具理性的倾向明显。对于我国来说,技术理性随着西方“技术迁移”带来的问题更为复杂,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积极吸收西方技术,在全球化市场中,西方技术通过商品的传播不仅带来技术迁移,而且带来西方价值观的迁移,同时“在这个技术的迁移过程中,社会还必须付出其他代价,比如在文化领域失去自主权” 。因此,站在中国文化立场上的思考者认为:“设计的民族文化身份,是中国设计走向未来、走向辉煌的基础和保证” 。但是,“文化身份”和价值取向却不是一回事,我国设计即使有了“民族文化身份”,也可能仅仅是表面的“辉煌”。那么“未来”又是什么?这不仅是我国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

设计的自身危机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同时也是整个设计世界在不断寻求答案的问题。从世界设计自觉和自省的历史过程就可看出,设计成为独立行业之初,需要从艺术和技术中找到自身的主体性。因而设计家们不断探索设计风格、设计美学、设计的意义等,从满足人的功能需求和审美需求上实现自身的价值。而逐渐走向消费主义和奢侈主义设计的同时,设计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和被忽略的“另外的90%” ,开始出现更多的“反思性设计”“批判性设计”。同时生态问题的加剧、生态法规的出现,迫使设计关注环境和节能,走向“绿色”。全球化发展使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价值受到关注,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使传统文化资源体现出资本价值。设计敏感地关注到吸收和运用文化元素的市场契机,许多设计者研究提取文化“基因”“符号”的方法,用于设计而获得成功。总体上,设计体现了社会责任的觉醒,如从“用户中心主义”走向“社会性设计”。设计也出现了“文化自觉”,从国际化设计走向本土设计。文化生态的失衡使设计不得不面对自身危机,这将需要设计超越消费创造的本能,甚至放弃市场追逐的本性,以对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对文化本性的自觉来重新定义自身,并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和责任。

知识革命使人类对知识和文化的消费空前发展,市场既要求数量的多,也要求速度的快。知识产品和物质产品被快速地提供,快速地消费,其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也迅速地传播。设计作为一种“价值观的携带者” ,其携带的文化观念对于社会的文化生态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设计在对市场需求快速做出反应的同时,是否应当把重点放在文化责任上,创造足够多的产品来承载本土文化?对设计知识的直接传播者——设计教育而言,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史不缺少危机意识,如工艺美术教育时代,是社会缺少设计艺术人才与现代设计的危机。艺术设计转型时代,是工业化落后,传统手工艺面对工业化大生产,传统设计观落后于西方现代设计的危机。今天,是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面临消亡,民族性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存在危机,是文化生态危机。 YfBla/A9FUFCeGjw7eil/7pAm5McvzTxVFyngxYWzzUiI9eW2d4sLeKcmjXggU2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