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的缘起与基础

着眼于文化生态的设计研究是一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式:宏观体现为对设计系统与文化系统的关照;微观体现为设计项目的具体化与设计行为的点滴积累。云南艺术学院前院长吴卫民教授曾说:“艺术教育是我的宿命” 。设计教育则是笔者的一种“宿命”,笔者不仅是教师,同时又在设计学院中担任副院长,多年身兼教学和科研管理两职,这种“宿命”使本课题得到了两个难得的条件:一是云南艺术学院作为在西部民族地区的设计高校,既有为地区发展进行设计服务的职责,又有开展研究与实践的条件,能够从地区文化的特殊性出发研究设计的本土价值;二是本土设计为地区的服务是作用于文化与社会的全面性服务,需要与政府、企业、民众共同合作,具有与地方社会战略和文化战略密切联系的条件。

这两个条件使笔者对本土设计模式与系统性设计策略的研究产生了兴趣。“两个”条件并非两句话可以尽述,而是包含着长时间的、大容量的具体内容,因此有必要先简要列举如下。

1)笔者作为组织者和管理者之一,开展了13年的以服务地方为目标的设计项目,从2004年至2016年,每年一届、每年一地,举全院师生之力投入到地域文化研究与设计创新的结合上。以“创意云南”为总主题,共与云南省的多个地方政府进行了多方位的合作:2004“创意腾冲”、2005“创意喜洲”、2006“创意富民”、2007“创意峨山与香格里拉”、2008“创意石林”、2009“创意鹤庆”、2010“创意瑞丽”、2011“创意个旧”、2012“创意寻甸”、2013“美丽云南”,2014年和2015年,为配合学校的“2011计划——民族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同创新中心”工作,专门开展了两期与企业合作的设计创意活动。由于这一模式对合作地区的良好影响效应,云南多地的州、市政府主动提前预约新一轮的合作。从2009年起,地区合作形成较为稳定的模式,每年出版作品画册,并举办研讨会。笔者不仅负责活动的组织,也负责撰写活动总结、新闻稿件等,并参与作品集的编纂出版,因此对每一届活动从总体到细节都非常熟悉,活动过程本身和产生的设计作品都是本书的案例基础。

2)参与申报和建设了“2011计划——民族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同创新中心”与“云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于2012年获得云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证,2011年获得“云南省高校民族文化数字媒体与动漫创意设计工程研究中心”认证。笔者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进行建设工作,由此组建了协同创新研究团队。

3)研究团队把设计资源与合作政府、企业的资源进行整合,为项目实践与研究提供了条件。云南的文化环境给本土设计提供极大的实验机会和创造空间的同时也需要设计的积极参与。

4)笔者以我国传统设计思想研究(包括器物、环境的设计思想)、本土设计合作研究互为补充,完成了4个省级科研项目:“中国古代环境设计思想研究”(2011)、“以云南民间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艺术设计创新平台建设研究”(2013)、“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装饰的文化结构功能研究——以石屏县花腰彝为例”(2013)、“‘校地合作’艺术设计产学研创新成果转化研究”(2014)。另有两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研究项目正在进行:“艺术介入在云南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的策略与实践研究”(2017年度一般项目)、“基于云南民族与地域文化的设计文化生态系统策略研究”(2018年度重点项目)。

基于以上研究基础,笔者发现这些相当庞杂的内容需要通过整理、抽象才能成为有价值的理论,同时也需要进行理论总结和创新才具有推广和借鉴的可能性。因此,本书讨论“设计文化生态”,试图建立一种设计文化生态理论,用于设计文化的理论解释与本土设计实践的指导。 Z2IJUX/9/34xnisc830nRmFvebKUxRIl2hlf8PrTGikayrj/y2uMdUd47MJo/7F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