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2 设计的全球化与本土化观点

1.设计的全球化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设计也开始走向全球化,一方面是“中国制造”走向全球,另一方面是全球的设计和文化也大量输入中国,“全球”成为一个设计“战场”。李雅丽认为,设计要对“全球化的魔咒”和“危险关系”具有“清醒认识”,而“解咒”的关键就是本土文化与本土化设计 。李砚祖认为“全球化是一种趋势,又可以作为国家的、行业的、群体的一种策略、一种工具”,设计“面临的首先是建立全球化设计观、树立自身设计原则和形象的大课题”

季铁认为,“设计可以维持地方特色与全球化的平衡,也有助于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对于中国设计,全球化视野是应当具备的一种国际性眼光,全球化与本土化既是一对并生的矛盾,又是生态共生整体的两面,是统一与差异的辩证。全球化使全球资源移至地方,设计知识、设计传播、全球协作等对本土设计和本土文化既有促进,又有冲击。本土设计通过全球化从地方移至全球,既使设计面对更大的市场,也使本土文化在全球文化中得以凸显。因此,全球化应当成为中国设计的一种策略,而使全球化发挥良性作用的途径,则是本土化设计。

2.设计的本土化

“当代设计观念的变革、对设计的重新定义、设计的跨区域交流、本土化设计概念的提出,无一不与全球化这一趋势发生关联” 。全球化是一种“解域化” ,同时也促使“再域化”的产生。“再域化”是对全球化“解域”的抗衡,“以芒福德为代表的批判性地域主义就是一种对于全球化建筑的抗衡”。图1.1显示了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发展过程。

图1.1 批判性地域主义发展过程

设计的本土化,本质上是介入的手段而非目的。季铁提出了包含两个方面的本土设计战略:“全球本土化”(Globe Localization)——设计适应当地消费需求和文化偏好的本土化与“本土全球化”(Cosmopolitan Localism)——从本土的文化资源出发,创造既有民族文化特色和地方特色,又能够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设计,如图1.2所示

图1.2 本土设计对全球与本土之间的平衡作用

2013年10月北京举办了“首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北京峰会”,一批中外设计学者对设计发展战略和中国设计的问题进行讨论。许平教授基于峰会成果主编了《设计的大地》一书,他提出的“大地”可以说具有设计本土化的普适性和本元性的特征,因为“‘大地’的概念直接和今天的中国最为重要的‘乡村’命运相关”,“把中国的‘大地设计’把握准了,解决透了,就是对世界设计发展的贡献,对人类社会发展未来的贡献,也是中国奋起进入世界设计先进行列的唯一机会”

3.设计教育的多样化与本土化

我国设计行业现状与设计教育密不可分,不仅体现在教育对人才的输出,也体现在我国的设计学理论也主要由高校输出,同时高校通过产学研行动把知识、方法和观念向整个设计行业进行推广。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来看,未来的文化影响力是不可小觑的。

(1)设计教育观念的转变

我国设计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曲折的过程,袁熙旸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结合社会历史的特点阐述了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变化的4个时期:“滥觞期(晚清)”“萌发期(民国)”“探索阶段(新中国建立至改革开放前)”“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 。秦菊英的《二十世纪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史》把分期划分为近代化时期(1900—1937年)、“国痛期”的迂回发展(1937—1949年)、蹒跚前进期(1949—1976年)、现代化时期(1976年以后) 。《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的划分如下:启蒙阶段(清末民初—1949年)、创立阶段(1949—1966年)、停滞阶段(1966—1976年)、恢复与转型阶段(1976—1998年)、发展阶段(1999年至今) 。总体上,几种划分虽不完全吻合,但也并不矛盾,反映出了我国设计教育观念的几次转变。

1)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是第一次向西方学习的变革,从没有设计教育到学习西方而有了基础的设计教育活动,如“洋务运动”中工业技术学堂推动“实业救国”,使“近代艺术设计教育逐步走上了规范发展之路” 。另外,西方传教士开办的教会工艺传习所,在生产实践和商业发展上起了推动作用 。桂宇晖认为“现代中国设计艺术”起始于1919年 。这个时期的设计教育可归纳为“官、民、土、洋”的多样化道路

2)引入现代设计的工艺美术教育时期。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建立开始(1956年),我国的工艺美术高等教育迅速兴起,工艺美术教育理念和现代设计理念也成为两个大方向。具体体现为3种办学思想:一是传统的手工业模式;二是全盘接受西方设计的艺术与科学结合思想;三是继承民间装饰艺术,走民族化的艺术设计道路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包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内的院校开始设立工业设计专业或系科,1982年湖南大学设立了第一个工学领域的工业设计系。设计教育的观念明显从实用美术向工业美术和科学领域转变,“设计”“工业设计”与“工艺美术”“图案”成为充满争论的学科概念和课程概念,其本质是基于对设计的不同认识而导致的设计教育理念分歧,大量西方现代设计教学模式和课程(如著名的“三大构成”等)开始导入。

3)工艺美术“让位”的艺术设计教育时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两种观念的分歧在教育领域做出了最终的“决定”:1998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工艺美术”的名称消失,转变为“艺术设计” ,这不仅仅是名称的替换,而且意味着现代设计教育观念成为主导,原先的传统工艺美术领域的课程除了少量院校仍在坚持,大部分院校都全盘接受了以西方现代设计为特征的现代模式。第二次大规模地向西方学习,几乎改造了所有的工艺美术教育。

4)专业统合与回归。设计的概念开始走向统一和包容。2011年,设计专业目录出现了又一次的变化,艺术学提升为学科门类,设计学提升为一级学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发布,不再使用“艺术设计”的名称,而“工艺美术”作为专业在设计学中重新出现。这一变化不仅仅是“设计学”的学科上位,最重要的是标志着“工艺美术”的重新被承认和重视。另一个标志是“艺术与科技”作为特设专业的出现,或许带有一种对工艺美术带着传统文化回归的一种现代科技文化互补的意味。

与艺术设计教育中工艺美术的“缺席”相反的是,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并没有中断,而是体现出传统手工艺设计与现代设计的相互借鉴与融合趋势。工艺美术在产业中也占有很高的比例。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政府的重视下,传统工艺美术生产逐渐恢复,在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到20世纪90年代后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工艺美术行业的一些数据 也说明了这种发展成果。“传统手工艺与大工业生产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的互补关系” ,许平称之为“文化活力的补充”。

专业统合还意味着中国设计教育观念当中,关于西方化与中国化、艺术与科技、传统与现代、手工艺与工业化等对立概念的相容,“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之间不存在隔阂,完全可能同步进入现代生活” 。同时,设计的文化价值也成为统合的关键,“设计的终极目标是创造生活”,如李立新提出“为设计制订一个文化契约” ,其意义就在于,在设计“全球化”的语境中,文化价值的多样化需要设计加以关注。

(2)设计教育多元化

中国设计教育多元化发展有历史及现实的必然性。

首先,设计是范围广阔的文化领域,艺术与科学不仅是构成设计的两大要素,而且在不同类型的设计中,艺术与科学的成分或者比重也有差异,如与艺术更为接近的日用产品、家居设计等,对科技更为依赖的重工业产品、工程装备、工业环境设计等,还有与信息技术关系紧密的数字媒体设计。各类型设计领域知识结构的不同要求设计教育的多样性,仅工科高校和艺术类高校就形成了两大门类。同类高校中也有各自的专攻方向,比如工科院校有以电子科技见长的,有以航空航天为主的,也有以重工业为特色的;艺术类院校也有专攻商业设计方向的,也有以地方民族文化特色见长的等。同时,设计教育规模正在迅速地扩大,不仅门类增多,而且招生规模扩大,我国在向“设计教育大国”发展,仅四年制本科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在2015年就超过40万人,在校生超过130万人 ,如此大规模的设计人才“制造”,如果缺少多样化的教育模式,后果将是难以想象的。设计教育“大国”向“强国”转变应当成为重点。

第二,工艺美术作为设计领域的一大组成,不仅手工艺设计的特征决定了教育的多样性特征,而且与传统手工艺直接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也纳入了设计教育的领域。2015年文化部(现文化与旅游部)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依托于各地的设计类高校,首批确定了57所高校。在这样的情况下,如同费孝通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我国设计教育也应当是一种“多元一体”的格局。但与之极不相称的是设计教育和教学的同一化,如许平的诘问:“为什么舆论的反应与我们真实的努力有如此大的反差,而我们自己是否真正澄清了设计教育的理念与方向?”

设计教学的多样化和创新一直是学界的研究热点,有关的讨论很多,但仍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趋同化”、脑(创意)与手(实践)的不平衡、与社会脱节等情况仍然普遍 。何晓佑的《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中国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教育现状研究》 从中国工业设计行业存在的问题入手,研究了工业设计教育的现状与问题,认为“教育模式的多元化是我国工业设计教育发展的方向”,并通过国内外大量设计类高校的对比研究,分析了多种教育模式的价值和特征。侯立平的《文化转型与中国当今设计学学科本科教育课程设计的变革》 认为,我国当今设计学课程由于历史的根源和现实的诱因产生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形成了课程变革的内在动力,对此应从培养目标设计、课程内容设计、课程结构设计和课程实施等多方面来设计变革方案。此外,还有许多从地域特点、社会实践经验、专业与产业特点等方面进行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研究的论著,如《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例》《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及现状研究》《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及教学模式研究》《艺术教育综合改革的一般性研究》《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包豪斯与中国设计艺术的关系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湖南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研究》《中国当代艺术设计学科实验教学体系研究》《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创意人才培养研究》等。

对多样性所进行的研究本身也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因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和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积极对设计学的学科体系和学位标准进行制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中国高等学校设计学学科教程》先后发布 。一面是设计教育需要多元化的发展,以应对社会的多样性需要和高校自身的发展;另一面是设计类高校建设状况不平衡,水平、条件参差不齐,需要制定“国家标准”以“促进设计学学科建设,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可见我国设计教育还有相当多的矛盾需要解决。许平认为设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人文水准”的确立与“多样化的教学发展”,多样化是细分“统一目标下各种不同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多样性”,一种重要的途径就是“总结地域性的文化生成经验,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适价值的方法与路径”

(3)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领域与任务

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是一个大领域,相关文献已经浩如烟海,使得我国成为一个“高等教育研究大国”。李均的博士论文《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将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划分为4个时期

1)前学科时期(清末—1977年)。

2)学科建立时期(1977—1984年)。

3)规模扩充时期(1985—1991年)。

4)稳步提高时期(1992年至今)。

4个历史阶段的研究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从清末开始,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在1978年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其研究成就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新学科的研究、解决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问题的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的制度化建设等,既使高等教育研究成为一个专门领域,也使其成为整个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对象,整体构成我国一项庞大的研究事业。

从高等教育研究的宏观层面来总结,主要有:

1)高等教育思想研究。

2)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研究。

3)高等教育体制研究。

4)高等教育结构研究。

5)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

潘懋元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历史与未来》一文把研究的任务概括为两点:“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对高教实践的服务功能”,前者为基本理论研究,后者为应用研究。这对研究工作提出了要求:“量”的增加,“质”的提升;“学与用”相统一,解决“理论脱离实际”和“实际脱离理论”两个主要问题;“古与今”互补为用,既要“鉴古知今”“古为今用”,也要“知今通古”;“土与洋”相结合,既要大胆借鉴,又要不断超越,勇于创新

(4)地方高校职能与教育地方化

地方高校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高校或由省辖市(地、州)管理的高校” ,是与部委属高校相区分的概念。之所以对地方高校进行研究,是由于高校的隶属关系的不同,决定了高校地位、条件和职能的差别,同时也使教育呈现地方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趋向就是大批部委属高校向地方高校转移,同时根据地方需要增办地方高校,使地方高校具有较大的比重。

宏观上,两种类型高校的使命有所不同,部委属高校代表国家整体利益,“着重解决我国经济、科技发展中带有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课题”,地方高校“为全面提升区域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消除地区发展不平衡” 。潘懋元认为高校地方化的意义在于: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服务,是地方文化科学中心 。可见,地方高校的职能是从地方特殊性出发的。郑亚鹃的《试从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来探讨地方高校的发展》提出了从4个方面——“地方投资、地方管理、办在地方、服务地方”出发来定义地方高校的职能 。孔凡莉、于云海的《浅析地方高校的社会职责及区域分工》提出了五大社会职责:

1)双重教育,提高区域劳动者素质。

2)技术创新,提高地区产业结构和产品质量档次。

3)科技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4)成为区域信息中心和科技中介机构。

5)成为政府的智囊团、企业的参谋

地方高校的特色既是由地方的特殊性决定的,也是由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决定的。因此,地方高校普遍把办学特色作为错位生存、提升优势的策略。王生钰、朗永的《地方高校特色的形成及发展》认为个性化办学就是特色的形成 。在策略上,一方面是打“地方牌”,即突出地方特点,利用区位优势,借助地方政府、社会、经济的资源;另一方面是“出新牌”,即发展新学科、新专业,弥补部委属高校没有的学科、专业、服务等 。杨柳的《地方院校办学特色研究——从生态位的视角出发》运用“生态位”的理论,提出地方高校应定位于地方、找准发展生态位,树立自我的品牌与特色 。谢凌凌的《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战略”的建构、运行与评价》提出了高校的“生态位战略”,从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角度研究高校的个性化、多元化,认为地方院校的生态位应当利用好自身特有的生存空间 。叶芃的《地方高校定位研究》专门研究了地方高校的特色与定位关系,认为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应体现在“地方性”——为地方发展服务的办学观;“大众性”——规模和服务的面向;“特色性”——新学科与新技术的独特性;“多样化”——体制、形式、模式等的多样。 hpdLGlMcWnL7dw4cTjcEnOq5K8s+oUIqgFdbQ/LZqdd0KAUTklgNVpCfCfNKDqm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