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东汉神奇家族
兄妹三人,让世人铭记两千年

建武三十年(54),正在洛阳求学的青年班固接到了一个噩耗:父亲班彪在望都(今属河北保定)任上逝世。

年仅23岁的班固很悲痛,深感自己从此失去了依靠,于是辞别洛阳太学,返回家乡为父亲服丧。

班固打开父亲留下的《续太史公书》,细细品读,在惊叹父亲穷尽半生精力所续写的汉史见解精辟之余,还发现书中不少地方仍不详尽。他决定钻研修史,子承父业,完成父亲班彪的愿望。

从这时起,他常闭门不出,沉迷读书。谁知,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有人给汉明帝刘庄递了个折子,告状说班固在家私自撰写汉朝历史。汉明帝一看,赶紧下诏给班固所在郡的郡守,命其将班固收捕到京兆狱中,并且把他家里的书稿全部没收。

班固一脸茫然地被关到大牢里。

此时,班固那个日后名震西域的弟弟班超还是个无名之辈。听到消息,班超吓得不轻,担心狱中的哥哥在严刑拷问之下,不懂得辩解而含冤受辱。于是,他急忙赶到京城,上书求见皇帝。汉明帝接见了他,班超详细地说明了哥哥班固修史的本意。而此时,郡守也送来了班固所写的书稿。

汉明帝一看:不得了,不得了。于是剧情来了个惊天大逆转。

汉明帝本人10岁便能通读《春秋》,连父亲光武帝刘秀都对他刮目相看。汉明帝师从博士桓荣,对《尚书》等典籍学习得十分透彻。登基之后,他治国有方,吏治清明,更是十分爱才。

听完班超的一番申诉,汉明帝对班固修史的宗旨深表认同。看过书稿后,他更是对班固的历史学识和文采水平十分赞赏。于是,汉明帝大手一挥,让班固去校书部报到,任命其为兰台令史,进行当朝历史的修撰工作。

在此期间,班固写成了《世祖本纪》《列传》《载记》(后被收入《东观汉记》)。汉明帝越看越喜欢,对班固的才华也已了然于心,遂下旨让他把之前在老家写的史书继续写下去。这便是日后流传千古的史学巨著、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班固,被章学诚评价为“整齐一代之书,文赡事详,要非后世史官所能及”。他能写成这部史学巨著,与其家族传承下来的史学、文学修养关系密切。

扶风班氏,从不缺文士才女,他们靠祖传的智商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在汉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

根据《汉书·叙传》记载,班固言其先祖为楚国令尹子文。关于这位老祖宗,《汉书》故事讲得颇为奇幻:子文生下来就被抛弃在野外,后被老虎哺育成人,因楚人称老虎为“班”,子文儿子便以班为号。秦灭楚后,班氏迁居到晋地、代地之间,从此以“班”为姓。

但据学者考证,按《春秋左传注·宣公四年》记载,子文儿子的“班”字似乎没有承袭下去,因此,这种说法极有可能只是一种伪托。

秦汉时期,伪托先祖之风盛行。如《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是“王氏虞帝之后也,出自帝喾”;《汉书·扬雄传》记载扬雄称“其先出自有周伯侨者,以支庶初食采于晋之扬,因氏焉”。诸如此类,为自己家族祖先作依托之言的,不胜枚举。

从班氏七世祖班壹到高祖班回生活的时期,是班氏家族逐渐富强和入仕的阶段。

从班壹开始,班氏迁居楼烦(今山西西北部),在泥阳(故城位于今甘肃宁县)建有祖庙。此时,班氏家族靠经营畜牧业发家,成为货殖高手,“以财雄边”。

班壹之子班孺任侠,是《史记》言及的游侠一类人物,由于四处行侠仗义,多被居民称颂。

班孺又生班长,自此,班氏一族开始步入仕途,官至上谷太守。班长之子班回,凭借着出众的才能,成为长子(今山西长治)县令。至此,班氏一族总算是摸清了入仕门道。

当班回之子班况生下四位子女,班氏家族开始留名于后世。

2

班氏一族的腾达,绕不开汉成帝刘骜的宠妃班婕妤。

当时班氏显赫到何种程度?连光禄大夫谷永都要在上疏中批判一通:“建始、河平之际,许、班之贵,顷动前朝,熏灼四方,赏赐无量,空虚内臧(藏),女宠至极,不可尚矣。”

班婕妤的父亲班况,最初因孝廉被举荐为官,因政绩甚好升迁至上河农都尉。之后,大司农又多次上书称赞其功高,于是班况进入朝堂,任左曹越骑校尉。

班婕妤,真名已不可考,世人亦称之为班姬。初入宫时不过为地位较低的少使,但不久便因美貌和才情而受到汉成帝的赏识和宠爱。

热恋时期,汉成帝在出游时曾打算跟班婕妤同坐一车,但班婕妤推辞了,她说:“看自古以来的画像,圣明的君主身边坐的都是名臣,唯有夏、商、周三代亡国之君身边才会有受宠幸的女子。现在殿下想要与我同坐一辇,不就和那些亡国的君主很像吗?”

汉成帝听了以后直呼有道理,于是作罢。不久之后,这件事传到了太后王政君耳边,太后对她的做法大加赞赏,称“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这开了挂的后台,让班婕妤在宫中名气更甚。

然而,好景不长,帝王的钟情是有保质期的。随着赵飞燕姐妹入宫,班婕妤受召见的频率大大下降。这还不止,赵氏姐妹还要诬陷她“挟媚道,祝诅后宫”。

受盘问之时,班婕妤面无惧色,只是淡淡地说道:“我听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善良正直尚且不能得到福分,做这些邪佞之事又是想得到什么呢?假如鬼神无知,向他们祷告也没有用,所以我才不会做这种事。”

汉成帝再一次被她清晰的头脑和逻辑给说服了,不仅放了她,还赏赐了百两黄金加以抚慰。

班婕妤被释放后,知道赵氏姐妹骄横嫉妒,怕迟早还会再栽跟头,于是,她自动请求去长信宫侍奉太后,落个安宁。

长信宫中,无比清冷。郁闷无处释放,班婕妤只好动笔写写东西,留下了著名的汉赋《自悼赋》和五言诗《怨歌行》。

惟人生兮一世,忽一过兮若浮。

已独享兮高明,处生民兮极休。

勉虞精兮极乐,与福禄兮无期。

——班婕妤《自悼赋》(节选)

一笔写尽深宫被弃女子的悲惨遭遇和哀伤。

班婕妤的抒情短赋和五言诗风格别开生面,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革新意义。班氏一族也是由她开始,在经学、文学、史学方面都取得卓越成就,可以说班氏家学由此发展,她对后辈有着重大影响。尤其是班婕妤的“写实主义”精神,对整个班氏家族的行事作风都有影响。

班婕妤还有三位兄弟:班伯、班斿(同“游”)和班稚,也都是个顶个的人才。其中,班稚便是班固的祖父。

这班伯和班斿因才识出众而仕途通达,但遗憾的是,他们都英年早逝。班伯在打击地方豪强方面胆识过人,政绩显要。而班斿则曾同刘向一起典校中秘藏书。由于班斿常奏请校书之事,得以受诏入宫,在天子面前念书。除此以外,天子还将中秘之书的副本赏赐给他。

这赏赐可不得了,要知道,在当时,这些书不是谁都有资格看的。秦时焚书坑儒,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时对书籍的管控十分严格。这次赏赐为日后班彪得以博览群书、积累学问创造了重要条件。

班氏最小的弟弟班稚,即班彪之父,年少后进,也担任了一官半职。求学年间,他曾与王莽关系很好,“王莽少与稚兄弟同列友善,兄事斿而弟畜稚”。

可天下哪有不散之筵席?不到10岁的汉平帝刘衎继位后,野心勃勃的王莽把持朝政。当时,谶纬之学盛行,一般就是假托神仙圣人,预决吉凶,告人政事。朝堂内外如临大敌,大家不过是利用吉凶之兆为自己的政治野心站台罢了。

王莽派遣使者到各地访查风俗,采集颂歌,但班稚这人与班婕妤一样不喜欢这些虚妄之事。他反对谶纬之学,同时也鄙夷谄媚,便没有献上颂歌。王莽一党对此很是不满,就以“疾害圣政”的罪名弹劾班稚。原本官至广平相的班稚主动归还相印,决定远离波涛汹涌的政治中心。

被贬斥后的班稚,对西汉末年的政治倍感失望,于是放弃了政治活动,闭户闲居。这种仕途观念后续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儿子班彪,令其“佛系”入仕,一心修史。

3

班彪年幼之时,跟随父亲游学于长安。他敏而好学,热衷于读史。在这一时期,托伯父、姑母和父亲的交际,班彪与许多大儒都有接触往来,如刘向、刘歆、扬雄和桓谭等,这些学者对他的学术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十多岁的班彪,也曾是个热血少年。其时,三辅大乱,班彪打算离开长安,到天水投奔当时割据一方的隗嚣。

余遭世之颠覆兮,罹填塞之阨灾。

旧室灭以丘墟兮,曾不得乎少留。

遂奋袂以北征兮,超绝迹而远游。

——班彪《北征赋》(节选)

班彪初离长安时写下的《北征赋》,表达了自己想要摆脱旧境,在外开辟新天地,创一番事业的远大理想。

隗嚣对他也很看重,经常与他论事,但两人的分歧很快就出现了:隗嚣割据一方,势力很大,野心也很大,想要自立为王,而班彪则不以为然。站在外戚立场,他更支持汉室复兴统一天下。

在争论中,两人谁也没有说服谁。而后班彪写下《王命论》企图规劝隗嚣,依旧没有起到作用。班彪意识到二人终归殊途,为免让自己落入险境,他再次选择了离开。

一路奔波,班彪来到了河西,遇见了张掖属国都尉窦融。老乡见老乡,同为外戚倍亲切,班彪倍受礼遇。

当时,河西一带在窦融的治理下,可以说是大乱汉室下的一片净土。百姓安居,各方势力都也想要争取他的支持。窦融与班彪可谓一拍即合,二人有一致的战略方向——与后来的光武帝刘秀合作。窦融与光武帝密切往来的章奏,处处留有班彪的思想痕迹。因此,后来光武帝业成,问起窦融以往写的奏章有谁参与其中,窦融答曰:“皆从事班彪所为。”

光武帝赏识班彪才能,推举其为茂才,令其出任徐县令,但班彪干了一两年就“以病免”。这是为何?因为他在北征时期,周旋于隗嚣、窦融和光武帝等政治家之间,见识到了高层人物的阴谋权术,统一后的东汉也不是他心中所想的理想政权。班彪越想越没意思,觉得当官不如写书。后来也有人多次招揽其任职,但他都不愿参与,极力摆脱官场应酬,一心只想研究历史典籍。

班彪发现,司马迁所著《太史公书》(东汉灵帝《东海庙碑》后始称《史记》)记事仅到汉武帝刘彻,后面发生的事虽有好事之人续作,但其水平低下,不足以继承太史公之书。于是班彪决定继续搜集前史遗事,续写《太史公书》。

他花费了约十年时间写成《续太史公书》(《史记后传》)。《续太史公书》虽已散佚,但后来班固所著的《汉书》正是在父亲班彪文稿的基础上写成的,班彪的史学思想、行文风格仍散见于其中。时人对该书评价甚高,比如,班彪父子头号粉丝王充就评价道:“班叔皮(班彪)续《太史公书》百篇以上,记事详悉,义浅理备。观读之者以为甲,而太史公乙。”

对班彪所作有如此高的评价,主要是因为班彪叙事能够反映历史之真实,对善恶均直书无讳。他对前史的评价更是鞭辟入里,不少史学后辈都继承和发扬了他的见解。

4

班固从小读书天赋极高,年仅9岁就可诵读诗文,书写篇章。13岁那年,作为班彪学生的王充在洛阳一见到他,就开启了夸夸模式:“此儿必记汉事。”长大后,班固读书依旧十分认真,博览古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班固的才学比起他的父亲班彪更胜一筹。

前文提到,他因父亲去世而回乡潜心修史,后被举报,却因祸得福。皇帝下旨让他修史,《汉书》也从私家著述摇身一变成为官方认证的史书。

班固在任期间,深得皇帝赏识。如汉章帝刘炟因喜好文辞,多次诏令班固入宫读书,有时候还让他日夜陪伴。每次出外巡行,班固都会呈上赋颂。朝廷有大事商议时,天子让他诘难诸位公卿,让他时时在朝堂前论辩,对他的赏赐也十分优厚。

尽管如此,他还是免不了遭遇谗言,有人讥讽他没有功劳在身。于是班固写了篇文章回应了这种无聊的讥笑:

斯所谓见势利之华,暗道德之实,守穾奥之荧烛,未卬(仰)天庭而睹白日也……仆亦不任厕技于彼列,故密尔自娱于斯文。

——班固《答宾戏》(节选)

意思是,我就自娱自乐了又怎么样?你们这种人眼光太短浅了,看不到我在伟大功业背后的低调努力。

不过,夜深人静之时,班固确实又觉得自己好像如东方朔、扬雄感慨所言,没有生在好时代,才能还没能施展。他在思考自己该如何建功立业。

不久,他因母亲病逝辞官。汉和帝刘肇在位的永元初年(89),他跟随大将军窦宪跑去西域,任职中护军,参与军务谋划。

这时候的班固已经58岁了,他为什么要突然远走西域呢?

班固对西域事业的关注,源于父亲班彪,弟弟班超亦同理。班氏一族“家本北边”,由于曾居住于边境多年,班彪及两位儿子对于边境的情况也比较熟悉。在如何对待和防备周边少数民族的问题上,班彪有着深刻见解。他曾参与过朝廷数次与边境事宜有关的讨论,还曾上言复置护羌校尉[建武九年(33)]、谈论北匈奴乞和亲之事[建武二十八年(52)]等。

班固跟随窦宪打了几场仗,在此期间写下了《封燕然山铭》《窦将军北征颂》,对窦宪北征匈奴的功绩大加歌颂。窦宪班师回朝后,仍改不了飞扬跋扈的作风。作为外戚,窦氏兄弟行事太过高调,引起很多人不满。后来,或许是因为密谋叛乱,又或许是被汉和帝刘肇设局“捕杀”,窦宪被革职,后来自杀。班固既是宪窦的世交,又是他的幕僚,受到株连,也被免职。

班固这个人,也许是忙于修史和打匈奴,对门下诸人的管教比较疏忽,因此他家里的人多不遵守法度,时不时在外惹祸,这些也都给他埋下了祸根。

洛阳令种兢就是隐患之一。某日,班固的家奴侵犯了种兢的车骑,官吏捶打并喝令他离开,谁知道这家奴牛得很,借酒力发疯,大骂在场的所有人。种兢气得半死,却碍于当时窦宪风头大盛,不敢发作。但他对此事一直怀恨在心。当班固的靠山窦宪倒台,种兢便抓住机会报仇,把班固关起来严刑拷打。一代良史因此死于狱中,时年61岁。

皇帝知道后大怒,谴责了种兢。由此可知,历代天子对班固其实十分看重和赞许。班固的结局本不应该如此,只不过他时运不好,最终被仇家报复致死。

班固除了史学成就极高,在文学上也有着极高的贡献,尤其是汉赋。他为后世留下的《幽通赋》《两都赋》《终南山赋》等作品,可以说是当时的鸿篇巨制。班固乃当之无愧的文史大家。

班固作史,更倾向于“史以致用”,即在记载前人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总结一代之经验和规律,待后人借鉴。这样的修史思想让中国史书的编撰又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求实且务实,依旧是班氏一族的本色。

5

无名小辈班超,当年救兄心切,大胆上书。果不其然,这等情义和胆识引起了汉明帝刘庄的注意。

永平五年(62)某日,汉明帝问班固:“哎,你弟现在人在哪儿,在忙什么?”班固答道:“替官府抄写文书,以此奉养我们的老母亲。”汉明帝一听,这不是大材小用吗,于是把班超提拔为兰台令史。

又是兰台令史。

虽然班超才学也不差,但文字工作似乎对他没有很大的吸引力,他反而是以开发西域立功封侯的张骞、傅介为偶像。他志不在文书,不久后便“坐事免官”。

永平十六年(73),窦固受汉明帝重用,出征北匈奴。当时班超42岁,受好友窦固提拔,为假(副贰)司马,随窦固出征北匈奴,胜利而归。班超投笔从戎,由此开启了作为西域都护传奇的一生。他兢兢业业镇守西域31年,为汉室的稳定统治做出了极大贡献。

西域,尽管自汉宣帝刘询起已设立都护府,但仍时不时被匈奴侵扰。在拉扯之中,汉朝渐渐失去对西域的控制,商路受阻。西域诸国虽摇摆不定,其实也渴望和平,希望得到有力的庇护。

窦固此次击败北匈奴,让汉廷看到了恢复对西域控制的希望。

皇帝派遣班超、郭恂出使西域,第一站是鄯善。班超以高速运转的头脑和干脆利落的作战计划,把首鼠两端的鄯善迅速拿下。其实这只是个临时任务,由于班超完成得十分出色,汉明帝刘庄大喜,提拔其为军司马。班超继续带着他的三十六人“外交天团”,在西域开展收归事业。

班超二次出使西域,目的地是于阗。原本于阗的巫师瞧不起汉廷这支队伍,想给他们一个下马威,刚开始就要牵走班超的马。班超手起刀落,巫师的头就没了。于阗王广德看到巫师的脑袋,又被班超一通责备后,知道来人不好惹,于是转而投靠汉廷。

班超两次出使西域,拿下了鄯善、于阗两个西域大国,西域南路基本上已重归汉廷。次年春,班超继续西行,招抚疏勒,自此,西域南路诸国已全部回归汉廷治下。

窦固在永平十七年(74)冬天再次率领大军出关讨伐匈奴,平定车师。为重建西域秩序,他又命陈睦为西域都护。不久之后,匈奴来了一次大反攻。陈睦、班超被围攻。这次反攻,让天子打算放弃西域,下令汉廷所有人员撤离,同时召回班超。

班超准备离开疏勒之时,疏勒全国上下惊慌,害怕龟兹报复。班超路经于阗国,有的人痛哭不已,抱着马脚请求班超别走。见此景象,班超也不甘就此放弃,于是他又返回疏勒。

在偌大的西域,汉廷势力只剩班超和三十六名随从,他们在蛰伏,等待时机。班超说服了疏勒、康居、于阗和拘弥等四国,一起攻打姑墨,杀敌七百余人。此一役让班超认为这是平定西域的好时机,于是他在建初五年(80),上奏汉章帝刘炟请兵,分析详备,汉章帝遂派兵援助。有了兵马以后,班超为兵长史,从此成为汉廷在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长官。

又经过若干年战争,永元三年(91),龟兹、姑墨、温宿等国终于投降,大局已定,朝廷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

永元七年(95),朝廷为了表彰班超平定西域的功勋,下诏封其为定远侯,食邑千户,后人称之为“班定远”。

永元十二年(100),久居西域的班超思念故土,于是上书汉和帝刘肇,请求返回故乡,他的妹妹班昭也上书请求召回班超。奏章送达后,汉和帝深受触动,于是召班超回朝。两年后,七十一岁的班超病逝,朝廷派人专门前往吊唁。

班超在西域共31年,在西域战况最危急的时候,他镇定、从容,凭借一支精锐的队伍力挽狂澜,最终让西域归于安定,为汉朝发展争取了稳定的环境,无愧初心。王夫之评价班超说:“古今未有奇智神勇而能此者。”

6

班固、班超两兄弟,文才武略皆有之,名留汉史。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他们还有一个小他们十多岁的妹妹,也是个大才女。

妹妹名为班昭,嫁给了同郡的曹寿,据《后汉书·烈女传》记载,其“博学高才”。不幸的是她丈夫死得早,但她一直恪守礼节,行事符合规矩。

她的哥哥班固著有《汉书》,班固被仇家所害,猝然而逝,书里的“八表”和“天文志”都还没写完。汉和帝想了想,知道班昭才学不输兄弟,于是召请她到东观藏书阁将《汉书》写完。换而言之,班昭也继承了父兄的事业——修史。

皇帝对班昭十分看重,多次召她入宫,要皇后和贵人们以待师之礼侍奉班昭,称其为“大家”。每次有奇珍异宝进贡,皇帝都要请班昭作赋赞颂。

邓太后掌管朝政时期,班昭更是进一步参与了朝廷政务。由于班昭在修史、议政上都颇有功劳,邓太后还特地封其儿子为关内侯,官至齐国之相。班昭逝世时,邓太后身穿白色丧服哀悼,派遣使者监护治丧之事。

观其一生,班昭名望甚高,是为班氏一族增光添彩之人。

扶风班氏,自汉朝班况起,人才济济,既为国修史,又平定边疆,是当之无愧的功臣之家。翻看中国历史,如此神奇的家族,实乃罕见。 0WYx6FKHacG9p+eMG/Bi0qfCxajXAeSjsN9aJGwFP/AtbMBHwDya2jnsG+lZ186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