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作业难在哪里?为什么作业变成了拦路虎

我一直觉得,我和作业有不解之缘。我做了很多年的家庭教育咨询工作,结识了许多家长,他们都知道,我从小就调皮、贪玩,不是个让人省心的孩子,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经常完不成作业,其中有两年,几乎不写作业。我最擅长的事情就是找借口,随便就能“安排”出一个星期不写作业的借口,还不重样:今天停电,明天来客人,后天肚子疼,大后天弟弟把作业本撕了……

出人意料的是,虽然我不爱写作业,但我很擅长管理其他孩子写作业。

我小时候是孩子王,每到寒暑假,我家就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亲戚都把孩子送到我家来写作业。推开我家房门一看,窗台边、炕上、沙发上、柜子边,都是以各种姿势写作业的小孩。

迄今为止,我从事家庭教育咨询工作已经有16年了,我发现,80%的咨询案例都涉及管理孩子写作业的烦恼。

你看我这前半生,多有层次感:从自己不写作业,到管理其他孩子写作业,再到指导家长管理孩子写作业。“写作业”几乎是我生命的主旋律。然而,这个主旋律实在是个巨大的痛点。有多痛呢?就像网上那些段子说的,“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我无数次听家长调侃:“哎,我太难了。”

我对写作业的观感,与很多家长的感受完全相反:自己写作业多难啊,管理别人写作业多简单啊。在本书中,我将从一个“患者”兼“医生”的视角,来分享一下管理孩子写作业的心得。

这些年,经常有家长问我:“你说管孩子写作业怎么这么难?让孩子写个作业,简直像要了他的命一样。”我说:“你说得没错,这事儿我有亲身体验,小时候,每天一写作业,我就觉得生无可恋,在一个不爱写作业的孩子眼里,作业就是一座大山,或者是一只让人望而却步的拦路虎。”

我跟作业打了这么多年交道,对于作业,我的心情可以说是五味杂陈。我一直在追问一个问题:作业这只拦路虎的本质是什么呢?在我看来,是家长和孩子同时失去了客观性。这个答案也许出乎你的意料,怎么会是客观性呢?作业,跟客观性相差十万八千里呀。

我们不要忘了,作业本来就是客观的。例如,这一天老师留了几项作业,是客观的;按照正常速度,大约多久能完成,也是客观的。然而,在孩子和家长想到作业的那一瞬间,作业就变成了主观的事情。对同样的作业,不同的孩子和家长,会产生完全不同的主观目标和主观感受。

在我看来,孩子对待作业的态度,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热爱型、平淡型、厌恶型。那么,这三种类型的孩子在想到作业的那一瞬间,他们的主观世界里分别发生了什么呢?

热爱型的孩子,他们的主观目标超越了作业对他们的要求,他们不仅能快速、高效、高质量地完成作业,还会主动给自己增加学习任务,或是查漏补缺,或是巩固提高。他们的主观感受是顺畅、愉快、有成就感。他们的家长基本不用为他们的学习操心。

平淡型的孩子,他们的主观目标与作业对他们的要求基本持平。他们对作业谈不上喜欢,但也能按时按量地完成。他们的主观感受大多是平淡的。他们的家长像个巡视员,偶尔过问一下就可以了。

厌恶型的孩子,他们的主观目标远远低于作业对他们的要求。他们厌恶作业,对作业采取逃避的态度。他们的主观感受是畏难、极度厌烦、内心躁动。他们的家长只能当贴身监工,全天候地督促他们,还未必奏效。

你会发现,这三种类型的孩子占比并不均匀,热爱型的孩子只是少数,厌恶型的孩子却占了大多数。曾经,我也是厌恶型孩子中的一员。直到今天,我对那种极度厌恶写作业的种种感受还记忆犹新。

我们假设,正常情况下,孩子大约要用2小时完成一天的作业。热爱型的孩子,可能1小时40分钟就完成了;平淡型的孩子,大部分用2小时;而厌恶型的孩子,用时就无法预估了,他们可能磨磨蹭蹭,耗时5小时。

很显然,前两种类型的孩子的主观目标与客观要求是相符的,对他们而言,作业不是拦路虎;而厌恶型孩子的主观目标与客观要求严重分离,而且写作业的过程令他们极度不愉快,作业对他们而言,是地地道道的拦路虎。

那么,我们会忍不住追问:这个主客观的分离,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其实,这个主客观的分离,并不是孩子到了一年级开始写作业时才发生的,而是在更早的时候在孩子的浑然不觉中累积起来的。

我们不妨举一个很常见的例子来说明。两三岁的孩子自己玩耍时头被桌角轻轻碰了一下。如果家长在场,这个互动就很微妙了。理想的状况,家长和孩子都很客观,本来也只是轻轻地磕碰了一下,并不太疼。孩子要么自己揉一下继续玩,要么找家长求个安慰,家长的反应也很淡定,平和地关心一下,或者给孩子一个拥抱。

然而,真实的互动,大部分都不是这种理想的状况。有些家长的反应很夸张:“哎呀,碰着头了,快让我看看,我给你揉揉,让你小心点儿,你就是不听。”孩子最初的反应很耐人寻味,他们会有个短暂的迟疑,那个小表情分明写着:“我也没磕太疼,你们却紧张兮兮的,有那么严重吗?”这时候,就出现了两种感觉,即孩子的感觉和家长的感觉。信谁的呢?孩子毕竟只有两三岁,他们的反应很快就会被家长带偏。有一种类型的孩子会放弃自己的感觉,完全相信大人的感觉,认为家长说的都是对的。这种类型的孩子对待作业的态度,谈不上热爱,但也不逃避。他们最常出现的状况是变得乖巧、懂事、没有主见、不够灵活,到了高年级,可能会出现动力不足、效率不高的问题,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死学”。

还有一种类型的孩子,会主动放大自己的感受,配合大人演戏。刚碰到头时,本能反应没让他哭,被家长这么一折腾,他居然哭起来了,还越哭越伤心。哭着哭着,孩子就悟出门道了——跟着家长的感觉走,能求来好几倍的安慰不说,还能顺势提点儿要求,比如看动画片、买零食,这时候一些家长往往格外豪爽,只要孩子不哭,一切好商量。

作为旁观者,你会眼睁睁看着一件小事情演化成大事件。孩子如果从一件事中获得了额外的好处,就会有意识地重复这件事。于是,孩子开始主动放大自己的感受。请注意,这是孩子不客观的起点。下次碰到头,哪怕不太疼,他也会马上捂着碰到的部位,四下环视,哭哭啼啼求安慰。如果家长在场,他会立刻扑到家长怀里,轻车熟路地重复之前的戏码,甚至享受掌控家长的快乐;如果家长不在场,他们哼唧着环视一周,立刻若无其事地继续玩耍。不瞒大家说,我小时候一直跟大人玩这种鬼把戏,对这种微妙的心理活动,可谓了如指掌。如果时光能倒流,我特别想回到过去,对着小不点儿的自己说:不要耍这种小聪明,否则,将来你会在写作业和成长上付出巨大的代价。

这样的小事,如果只发生一次,其实也没什么。然而,家庭环境通常是稳定的,放大孩子感受的家长会一直重复自己的做法,而孩子通过放大自己的感受获得利益的心理动力也一直存在,于是亲子间就形成了一种稳定的互动模式。

接下来,在类似玩积木、穿鞋、买零食、买玩具、看动画片这些生活小事上,亲子双方扮演的角色逐渐失衡。家长越来越像个“超级英雄”,放大孩子的感受,为孩子提供安慰、提供依靠;孩子则扮演无力者的角色,积木搭不好或穿不上鞋时哼唧着哭,以寻求家长的帮助,家长鼓励他们想办法,他们的口头禅通常是“我不会”。很显然,与想办法相比,求助更简单。在“靠自己还是靠别人”这道选择题面前,这类孩子选择了“靠别人”。为了求得帮助,他们哭鼻子、耍赖、纠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许多时候,家长被孩子“绑架了”,哪怕心怀怨气也不得不扮演“超级英雄”的角色。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没有重点发展自己的能力,没办法独立完成一件事情,遇到困难,容易产生强烈的挫败感。而他们的反应模式,会习惯性地进一步放大这些感受。于是,畏难情绪就这样日积月累。等到孩子上学了,开始每天写作业了,问题就集中爆发出来。

如果让这种类型的孩子写2小时的作业,那么他们既没办法客观地看待作业的数量和难度,也没有耐心独立地按时按量完成,他们会在心中形成不切实际的主观目标:或是期待用魔法瞬间完成,或是想找依靠。然而,写作业是孩子个人的事,家长和老师只能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没有了超级外援,这条路就走不下去了。

面对这样的状况,家长会变得更加不客观,恨不得一下子改变孩子的学习态度。这种目标上的不客观会导致情绪上的不客观,一旦不能立竿见影地改变孩子,家长就会“抓狂”。

回头去看,当孩子在幼年遇到磕磕碰碰这样的小事时,是家长放大了孩子的感受,相当于推倒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孩子会逐渐变得不客观,一心想着依靠别人,如果孩子自己对此没有觉察和修正,这种不客观带来的连锁反应,会一直影响到他成年,乃至一辈子。

我写这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家长和孩子都能够做到主客观合一,并且具备与成长阶段相应的做事能力。我真诚地希望所有孩子都能顺畅地完成作业,拥有对生活的掌控感。同时,我更希望他们活得客观、坦然、自在。

保持客观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 wVlxBtggGQNL3GXir29R1iCODaJjWro2em+8VIC1GW3aKjg/cUZxcB5C/z4JkJq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