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屏蔽力是一个人顶级的能力

面对同一件事,有人“具有屏蔽力”,有人“没有屏蔽力”。也就是说,即便身处同样的环境,屏蔽力不同的人,感受到的幸福也会不同。

懂得屏蔽的和不懂屏蔽的人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在于将生活的视角放在哪里。“生活的视角放在哪里”会不知不觉地让人形成一种习惯。生活的视角主要有3个:

过去。

现在。

未来。

当然,每个人都是看着未来、过去、现在而生活的。只是,人们的重点有所不同,具体来说,就是不同的人,对哪一部分的思考消耗的时间不同。

凡事都担心、不懂屏蔽的人,主要是在看未来。说到看未来,听起来像是好事,但这类人大部分是在考虑“可能会发生的坏事”,所以会陷入无穷无尽的不安中。

另外,也有只看过去的人,就是总在后悔的人。“明明能做得更××的”,“做得更××一点就好了”。

这两类人活得绝对不轻松。

那么,“具有屏蔽力的人”看的是哪里呢?是“现在”。他们只会在意当下的问题并进行应对。如果当下没有问题,就不会在意任何事情,而是充分享受现在的时光。

散步时,便享受温暖的阳光、鸟儿的鸣叫、拂面的清风;和朋友一起吃饭时,便沉浸于菜肴的美味和愉快的交谈中。这是能把当下的时间和空间剪辑出来进行品味的人,也可以说是一个能乐享当下的人。

也就是说,即使是在同一环境下度过的人生,因为当事人专注点不同,时间的质量,也就是幸福度会截然不同。

我们假设有这样一个人,一名30多岁的男性,是公司的正式员工,业务很熟练。虽然还没有结婚,但是有一个交往了2年的恋人。

如果他是一个关注未来的人,他可能会这样想:

“现在的工作,我做得还行吗?下一个项目一点儿也不适合我,不会轮到我头上吧。虽然公司现在经营状况不错,但毕竟是夕阳产业,整个行业消失了怎么办?我觉得现在结婚还有点儿早,但女朋友是怎么想的呢?如果商量时吵起来就不好了。啊,话说今天是发工资的日子,工资有没有到账呢?……”

如果他是一个关注过去的人,他可能会这样想:

“选这个公司是对的吗?虽然干得凑合,但并不开心。入职时还纠结要不要选另一家公司呢。现在的女朋友真的好吗?之前也有人给介绍相亲对象,虽然被我推掉了,但或许该答应去见一见的吧……”

那么,关注现在的人是怎样想的呢?

“现在并没有什么问题。”

一句话就结束了。

是啊,现在这个时间点没有任何问题。正因屏蔽掉了对未来的担心和对过去的遗憾,才能把能量用到别处,才能感受到幸福。

你的关注点又在哪里呢?

练习专注于当下。

怎样才能把焦点放在“现在”呢?虽然我们会下意识地想改变思维方式,但在这之前,我建议你采用“行动起来”这一方法。

仔细想想,当你“在意”时,往往身体并没有在做任何事情。“在意”往往在稍微有点空闲的时候,或者无意识/发呆的时候跳出来。用我的话来说,就是“头脑闲下来”的状态。闲下来的大脑会去寻找令人不安和担心的事情。如此一来,即使在等待在意之事平息的过程中,在意之事也会无穷无尽地涌上心头。所以,无论何时都不能投入到其他事情中。

把“在意之事”屏蔽掉,先行动起来吧。为了便于理解,下面我举几个具体的例子。

事例1

尽管是休息日,但还是会不自主地想起工作中与一个“有个性”的客户发生的事情。

不会屏蔽的人

客户的事情一直萦绕在脑海里挥之不去,心情烦闷,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致。待在家里,在无所事事、郁郁寡欢中,一天就这样结束了。睡觉前仍旧无法释怀,难以入睡。

会屏蔽的人

特别是在休息期间,即使脑子里装满了事情,也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天气这么好,干脆停止思考。可以去趟附近的购物中心,买各种各样的生活必需品,或者去书店、在咖啡店喝杯咖啡,这样不知不觉,心情就会放松下来,度过充实的一天。

事例2

和住在老家的母亲关系不好,她最近经常打来电话托我办事。今天母亲跟我说,“有客人要来,可能会拜托你去接送”,因此我很在意手机什么时候会响。

不会屏蔽的人

把手机放在身边,时刻留意着,以便能立马接起电话。

会屏蔽的人

如果没注意到,那也没办法。把手机收起来,做自己本来要做的事情。

事例3

最近我因为一点小事,给社交网络上的朋友发了一条信息,但感觉他近来变得不爱回消息了。我在等他的回复。

不会屏蔽的人

会不自觉地去翻看消息列表,始终静不下来。他为什么最近都不回我的消息了呢?他最近是不是变冷淡了?我是不是干了什么错事?……就这样不自觉地考虑一些不着边际的事情。

会屏蔽的人

反正不会马上收到回复,于是动身去健身房锻炼。回来后查看手机,发现已经收到了回复。

大概就是这样的感觉。那么,看了这些案例,你有没有察觉到什么呢?

答案是:时间的使用方法。不会屏蔽的人,因为不想用行动来转换“在意”的心情,所以“因为在意而无法平静,稀里糊涂地打发着时间”。这种不能集中精力做某件事的状态会进一步创造出“头脑空闲的状态”,因而越发“在意”,也就是说,会再次制造出“在意”的状态。

这些压力是因为你不会屏蔽才存在的。

问题太多?有时是你在自寻烦恼,所以才要学会屏蔽。

可以说,当你有所在意的时候,你的大脑是处于一种恐慌状态的,陷入“对什么都很担心,怎么办才好”的状态。但是大部分情况下,问题并不会接二连三地发生。

此时冷静下来,对“在意之事”进行整理是很重要的。想象一下,从装满了在意的事情的收纳箱里,不断地摒弃掉东西。或者,把存放“在意之事”的收纳箱缩放到很小,一开始就做好屏蔽,让盒子只能装下有意义的事。

具体来说,方法如下:

① 把当前脑海中“在意之事”全部写下来

当我因某事而苦恼时,我会写下来。写下来能够帮我整理问题要点,让我毫无遗漏地进行回忆。另外,通过书写这一行动,也会产生“不用一直思考那件事”的效果。

首先,请把占据头脑的“在意之事”按照想起的顺序一件一件地列出来。这一步做完,我们就进入下一步吧!

② 屏蔽掉你无能为力的事情

现在我们要对写出来的事情进行分类。那些让你在意的事情之中有一些是无可奈何的,也有一些是当下无能为力的。

干脆把这类事情屏蔽掉吧。我想,光是这个过程,都会令心情变得舒畅起来。

③ 其余的“在意之事”按照优先度从高到低排序

接下来,把“在意之事”按照优先度从高到低排序。梳理优先度时,你可能会发现“啊,虽然我很在意这件事,但与××相比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所谓冷静下来,正是如此。

④ 思考该如何应对

终于来到这一步,让我们看着筛选过的“在意之事”清单,思考该采取什么对策。这时候不用再考虑什么优先度了,从你能想到对策的事情开始解决就好。解决问题要“连根拔起”。假如冷静下来审视一番,也许有些事情会立马得到解决。

⑤ 把已采取对策的事情从清单中删除

已采取对策的事情也不再需要浪费精力,屏蔽掉吧。

重复③~⑤,在意之事会不断减少。这实在是太爽了。熟练后,即使不逐一写下来,也能在脑中完成这项工作。

如此一来,你就成了屏蔽管理大师。

无论你在意还是不在意,活着的时间是一样的。不要自寻烦恼!

当你脑海中有所“在意”时,就会一直思考这件事,然后变得不安起来。即便面对满眼美景,即便和心爱的人共享美食,即便和朋友在主题公园嬉闹,思绪还是会转向脑中的那件事。

属于自己的最宝贵的时间何其有限,却一直被“在意”支配着。这是多么令人惋惜、懊恼的事啊。

前文已讲过针对“在意”的实际屏蔽方法,但其实有比这更加重要的事情——不要徒增“在意”。你可以抱着“绝不徒增在意”的坚定心态全力面对。

具体来说,“在意”在成形之前其实是有预兆的,大概是“好像哪儿不对,是什么呢?啊,原来是这事儿”的感觉。

在感觉到“好像哪儿不对”的阶段,请尝试铆足劲儿全神贯注地去想其他的事情。没关系的,如果那真是件重要的事情,你理应更清晰地记起来的。

人生苦短,看透这一点就能远离消耗源。

人们之所以万事都往心里去,可能是因为没有真切地感受到人生的长度。上年纪后,人会变得不再因琐事而忧心。为什么呢?是因为明白了人生原来出乎意料的短暂,意识到时间已所剩无几。

年轻时,总是担心这、担心那,是觉得未来的日子还很长,以为变老和死亡都是遥远得不可想象的未来的事情。

这里,我要浅谈一下“主观时间”。实际上,时间的流逝方式是大不相同的。我们所感知到的一天的长度并不总是相同的。

通常,年纪越大,就越会觉得时间的流逝急速加快,而且比你想象的要快得多。例如,对于3岁孩子,1年是他现有人生的1/3。而对于20岁的人来说,1年是人生的1/20;对于40岁的人来说,1年是人生的1/40。

单纯从计算上给人的感受是,40岁的1年是在以3岁时的约13倍、以20岁时的2倍的速度流逝。

如果时间流逝如此匆匆,我想我们应该远离消耗源,只在意那些真正重要的事物。难道你不这么认为吗?

“不必在意”,屏蔽力会让我们活得更加轻松自在。

这里我想要告诉大家的是,要把“在意”转化成“不必在意”。有时我们甚至会在意事事在意的自己,从而把自己逼到“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必须做出改变”的境地。双重在意的状态,只会让内耗加剧,最终把自己禁锢起来。

“在意”的人容易产生“我必须这样做”的想法,因此就有了更多“在意”的事情。也许对他们而言,很难形成“做自己就好”的观念。

绝对不是你想的那样。做原本的自己即可,至于世人的建议,“有选择地屏蔽”即可。首先在肯定自己的基础上,尝试着做认为适合自己的那部分,若不适合就叫停。

学会屏蔽,也可以理解成“试着灵活一点”。

首先要从接纳自己做起。

有所在意的可不止你一个人,谁都有在意的事儿。

越是不会屏蔽的人,越容易徒增“在意”。当你在意某件事,就会继续思考“只有我在意这件事吗”,然后就一步步陷入负面情绪的旋涡中。

但是,请放宽心,谁都有在意的事儿,因有所在意而苦恼的可不止你一个人。只是每个人在意的点各不相同,而且大家都会为了不过度陷入在意的状态中做各种各样的尝试。此外,有很多人,即便内心“在意”也不形于色。只是乍看之下似乎“只有我一个人在意吧”而已。

若是把“在意”这种情绪表露出来,情绪反而会更加强烈。明明无意去想,却因为控制不住而心生在意。“在意”的情绪一旦表露出来,即使极不情愿也无法屏蔽,会不自觉地意识到它的存在。

这时,哪怕只是劝自己一句,“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有所在意”,至少也能让自己从负面情绪的旋涡中稍微获得一些解脱。

屏蔽掉该屏蔽的,用“计划”去应对无须屏蔽的。

虽然“在意”让人苦恼,但并不是凡事都可以不去在意。人生总有些事是应该深思的,所以我们才会“在意”。只是,问题在于那些过度“在意”的情形。

为什么总把注意力放在没用的事情上呢?是因为那些人总是心怀“不安”,那是被称作“失败”的不安。担心明明好好准备了,却失败;因为没有做好万全的准备,最终失败;或者,虽然碰巧成功了,但倘若不是偶然注意到会导致错误的原因,可能就失败了;如果失败了会怎样呢;等等。

这种强烈害怕“失败”的心理与“在意”息息相关。即使那些会导致失败的形形色色的诱因都不存在,也会不由自主地去寻找:有没有遗漏细枝末节呢?这样就可以了吗?重要的是知道该屏蔽哪些事情,只把那些无论如何也应该在意的事情抓在手里,然后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

怎样应对才算“恰当”呢?关键就在于“计划”。对于那些无论如何也应该在意的事情,通过认真制订并实施计划,创造出不必在意的状态即可。

具体来说,请想象一下考试这个场景。考试的时候,大家都是先踏踏实实地答题,然后重新检查有没有错误。但是,最多检查一到两遍,应该没有多少人会检查五六遍吧。

因为根据经验来说,那些检查两三遍都没能发现的错误,即便再检查第五六遍也很难被发现(所剩时间不够的情况另当别论),所以才不用过于在意。

如果是可以中途退场的考试,也会有检查完就中途退场的考生。可以说,正是因为他已经按照计划顺利完成了考试,也进行了检查,所以不会再去担心原本应该在意的事情了。

请把这个场景代入日常生活中,以“计划”为武器,划定一条“做到这样就足够了”的目标线,并基于此采取行动。正面出击也很重要呢。 SGknN3Sq67s5t/pBWWVOGj0SP4C86AeXjgd1g6Ncolyn4zFvQV+lT5DLHsZkahG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