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秦东门的地理位置

朐县,属今江苏连云港。连云港境内山峰自西南向东北依次为锦屏山、南云台山(又称前云台山)、中云台山、北云台山(又称后云台山)和东西连岛。锦屏山在清康熙十三年(1674)前称朐山。云台山古称郁州、郁州山、苍梧山,明嘉靖以后始称云台山。此外,锦屏山东北部还有一座孤立小山——孔望山。孔望山唐宋时期名龙兴山,南宋以后名古城山,又名巡望山,明代始称孔望山(图4-1)。

图4-1 江苏连云港地形示意图

一种观点认为,秦东门在朐山马耳峰。隆庆《海州志》载:

去州城南四里,二峰如削,俗呼为马耳峰……始皇曾立石其上,以为秦东门。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也有相同记载。 凌廷堪《秦东门铭》又载:“海州南四里朐山上,有双峰如削,俗呼马耳峰。志地者咸以是为秦东门之遗址。”凌廷堪曾到此游玩,《秦东门铭》载:“乾隆戊戌岁,余游其地,凭眺遗址,徘徊故墟。”又说秦东门“历千百载,厥迹尚存”

支持这一观点的较早文献又有上引《说苑·反质》:“(秦始皇)立石阙东海上朐山界中,以为秦东门。”但此条引文存在值得商讨之处。若秦东门立在朐山上,则此句当作“立石阙东海上朐山中”,不加“界”字。可见,《说苑》的“朐山”当指朐山县。但据《汉书·地理志上》和《续汉书·郡国志三》,秦汉时代连云港地区称朐县,不称朐山县。《隋书·地理志下》载:“朐山旧曰朐,置琅邪郡。后周改县曰朐山,郡曰朐山。” 可见朐山县之称始自北周,《说苑》称“朐山”,疑误。

另一种观点认为,秦东门应当在海岸线近旁的云台山,不在朐山马耳峰。乾隆《江南通志》说:“或谓秦立石朐山之上,误。” 道光《云台新志》的说法更为详细:

《史记》言“立石东海上朐界中”,明非立石朐山也。班固亦只言立石海上。刘昭注《郡国志》“朐”下,一引《山海经》,明指为郁州;一引《博物记》,以为县东北海边。考郁州本在汉朐县东北,则始皇立石东海上,当为今之云台无疑。

然而,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清代海州地区的海岸线是明代以来才形成的。明代黄河改由淮河入海,导致海州湾迅速淤积,海岸线也随之东移。至清代时,云台山系才与大陆相连为一体。秦汉时代的云台山系(郁州)还是海中群岛。 上引《博物记》载,秦始皇在“(朐)县东北海边植石”,可见秦东门当在大陆的海岸线上,不在海岛中。另外,《太平寰宇记》载,秦东门附近的东海庙“在(朐山)县北四里” 。据现探查宋代朐山县故城位置,秦东门不可能远至云台山(见下文)。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秦东门在汉代东海庙附近。汉代曾在秦东门附近修建东海庙,并立碑记颂。《隶释》卷二有《东海庙碑》残文,中有“□阙倚倾,于铄桓君,是缮是修”之句。其后又载:

阙者,秦始皇所立,名之秦东门阙,事在《史记》。

洪适据碑文考论说:

右《东海庙碑》,灵帝熹平元年立。在海州。永寿元年东海相南阳(桓)君,崇饰殿宇,起三楼作两传。其掾属何俊、左荣欲为镌石,而南阳(桓)君止之。厥后山阳满君踵其武,嘉叹勋绩,为作碑颂,而二君名皆沦灭矣。别有数句载秦东门事,乃颂所谓倚倾之阙者。《碑录》:“朐山有秦始皇碑,云汉东海相任恭修祠,刻于碑阴”,似是此也。任君当又在满君之后。南阳之役更十八年后,人犹颂其美,则规模决非苟然者。

洪适所考大致可信,南阳桓君、山阳满君、任恭三任东海相曾先后修葺东海庙和秦东门。《碑录》即《天下碑录》,著者已不可考,洪适曾引其汉碑目录于《隶释》卷二七:

《汉秦始皇碑》东海相任恭修理祠,于碑背刻,在朐山。

《汉东海祠碑》永寿元年东海相桓君。

从这一记载看,所谓的《汉秦始皇碑》刻于某碑之碑阴,但是否是《汉东海祠碑》的碑阴却不能肯定,洪适“似是此也”的用语,也表现出他的谨慎态度。

乐史《太平寰宇记》将东海庙称作“植石庙”:

植石庙,在(朐山)县北四里。《史记》曰:“始皇三十五年,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今门石犹存,顷倒为数段,在庙北百步许,今尚可识,其文曰:“汉桓帝永寿元年,东海相任恭修理此庙。”

“植石庙”的得名,应本自上引《博物志》“县东北海边植石”的说法。辛德勇和胡海帆指出,永寿元年(155)修整东海庙的是东海相桓君而非任恭。任恭修整东海庙的时间还要在熹平元年(172)的山阳满君之后。因此,“汉桓帝永寿元年,东海相任恭修理此庙”的刻辞是存在问题的。 此外,刻辞出现“汉桓帝”谥号,说明刻辞绝不可能是在桓帝时所刻。如果刻辞是任恭修祠时刊刻,任恭不会将时间错记为“永寿元年”,并且也不可能采用“某帝+年号+某年”的格式,而是与《东海庙碑》的“熹平元年”一样,径刻为“年号+某年”。因此,此段刻辞只能是后人追述前事时补刻于秦东门残石之上的,并将任恭修祠的时间误记为“永寿元年”。乐史在撰写《太平寰宇记》时并未觉察,将秦东门状况与其上刻辞一并录之。而“阙者,秦始皇所立,名之秦东门阙,事在《史记》”十七字当为《天下碑录》所载任恭所立《汉秦始皇碑》中的内容,刻于《东海庙碑》碑阴。

《太平寰宇记》所载虽有疏误,但其中明确说秦东门“门石犹存”,“在庙北百许步”,为我们提供了秦东门具体位置的宝贵信息。看来,只要明确了东海庙的方位,就可以大致推测秦东门的位置。遗憾的是,《隶释》说:“予官京口日,将士往来朐山者,云海庙一椽不存。”

《水经注·淮水》载:“(游水)又径朐山西。山侧有朐县故城。” 《后汉书·桓帝纪》李贤注:“朐,山名也,在今海州朐山县南。” 又《太平寰宇记》载:“朐山在(朐山)县南二里。” 今锦屏山(朐山)正在连云港海州区的海州故城之南1千米左右,以此推知,唐宋朐山县故城当在今海州故城附近。

《中国文物地图集·江苏分册》认为,海州城始筑于秦,名“朐”城,汉沿用。以后历代相继修葺并不断扩大。南宋宝祐三年(1255)又加筑,分东西二城。现存海州城遗址,即明初所建之砖城。今海州鼓楼以东台地为秦、汉朐县故城。 然这一说法尚需进一步讨论。《后汉书·庞萌传》李贤注说:“今海州朐山县西有故朐城。” 《通典》也说:“汉朐县故城在今县西南。” 可见秦汉时期的朐县故城应当在今海州故城的西南方向上(图4-2)。 对于《中国文物地图集·江苏分册》所说今海州鼓楼以东台地遗址的性质,当需要做进一步的考古工作。

结合《博物记》所载汉东海庙在“(朐)县东北海边”和《太平寰宇记》中“(朐山)县北四里”的记载可知,汉东海庙当在秦汉朐县故城的东北方向上。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东海庙在连云港孔望山南麓的摩崖造像群之前的台地上,并将孔望山摩崖造像群和附近石碑座、象石、蟾蜍石等遗物都认定为东海庙遗物。《孔望山摩崖造像的年代考察》一文说:

连云港市博物馆的丁义珍同志已考出山脚下的石碣形碑座原来是《金石录》和《隶释》卷二著录的东汉熹平元年(172)《东海庙碑》之座。碑座周围正有汉代绳纹瓦片和云纹瓦当出土,可知孔望山摩崖造像和山脚下的大象、蟾蜍,原是桓灵时期的东海庙内之物。

该文又引相关文献考论东海庙当即“东海君”之庙,是一处道教庙宇。 但现在所见的《东海庙碑》碑文中并未提到“东海君”,该庙是否与道教有关也并不明确。赵明诚《金石录》说《东海庙碑》“大略记修饬祠宇事,而其铭诗有云:‘浩浩仓海,百川之宗。’知其为海庙碑也” 。从残存的“经落八极,潢(缺二字)洪波,润(下缺)物,云雨出焉”,以及“凡尊灵祗,敬鬼神,寔为黔黎祈福”,“齐肃致力,四时奉祠”,“敬恭明神”等词句来看,赵明诚的推断大致无误,东海庙当为祭祀东海神的祠庙,与道教神仙“东海君”无关。

所谓“石碣形碑座”,位于孔望山南麓,当地俗称“馒头石”,丁义珍的考证见于《汉东海庙今地考》:

巨石顶部有一隶刻“光”字,东西长28、上下宽15厘米……据“光”字的写法,巨石应是汉碑之座。碑座周围有汉代绳纹瓦片和云纹瓦当出土,也为认识碑座时代提供了旁证。据历代金石书籍所录海州汉碑,只有熹平元年的东海庙碑,所以,它只能是《东海庙碑》之座。

可以看出,此说并没有确切证据证明该石就是《东海庙碑》的碑座。该石顶部确有一长方形凹槽,可能是碑座的榫槽,但在2008年出版的《中国文物地图集·江苏分册》和2010年出版的《连云港孔望山》考古报告中,都没有提及巨石顶部有“光”字,从《连云港孔望山》所录巨石照片看,其顶部也未见有文字痕迹。 退一步讲,即使该字是整理者疏误漏收,也不能仅据此字就判定此石碑座为《东海庙碑》之座。

丁义珍又说,石碑座所在的孔望山南麓附近台地上,曾发现一些汉代绳纹瓦片和云纹瓦当碎块,足证其附近有汉代建筑遗迹,该建筑就是汉东海庙,但该建筑基址可能在唐代被破坏。 据2000—2003年的考古发掘可知,该台地的地层堆积主要属于近现代和隋唐两个时期,其中出土的古代遗物绝大多数属于隋唐时期,少量属于汉魏时期,也有零星宋代遗物。出土的少量汉魏时期遗物主要为残瓦,夹杂在隋唐时期地层之中。而本次发掘的1号台基属于隋唐时期,2、3号台基叠压于1号台基之下,年代上限不明。1号台基之上的房址,极可能是隋唐时期的寺院类宗教建筑基址。据2号台基叠压的基岩石缝中出土的一枚东汉铜钱推断,2号台基的年代可能为东汉时期。比较来看,《连云港孔望山》一书的结论更为严谨:

本次发掘未发现早于隋唐时期的文化层,但出土的大量建筑材料中,有少量属于汉代的云纹瓦当和绳纹筒瓦以及汉代的石研和五铢钱等,隋唐建筑基址中的部分石材也发现有早期使用的痕迹,推测此地或附近应该有早于隋唐时期的建筑。未见早期建筑遗迹的原因,一方面由于此区域是附近唯一的平坦开阔地带,不同时期的建筑在此反复修建导致早期建筑基址被破坏;另一个方面,也是为保护最上层基址的完整,未做进一步揭露清理。

孔望山的地望与文献记载的东海庙位置基本相符。不过,从目前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并没有切实证据证明汉东海庙就在孔望山南麓的台地。关于东海庙的位置,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古调查和发掘。

比较以上三种观点,秦东门在汉东海庙附近说最为可靠,但东海庙的具体位置尚需更加明确的证据予以确认。

图4-2 孔望山、锦屏山、海州故城位置关系示意图

第二章中笔者曾讨论过《三辅旧事》与《三辅黄图》中提及的黄河秦东门。那么该如何解释为何会存在两座秦东门呢?有学者以为,“始皇表河以为秦东门”的说法,可能是起初的规划。 不过,我们并不知道黄河秦东门修筑的具体时间,因此并不能确定朐县秦东门的修建一定晚于黄河秦东门。如果我们把黄河秦东门视作秦帝国中心宫殿区的东方界标,那么朐县的秦东门则可以视作秦帝国的面向东方海洋的国门。 9zBNumEU9Gk3Gs4JDvgY0C+kNdnHqQN1whYhWHp4GlLOgciZu7Jai12lfNg8489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