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曲《蓝莲花》,我累死在318”,经常在弹幕评论里看到这句话。
我自己不骑车也不钓鱼,近两年却莫名其妙地喜欢上看各种穷游、骑行、钓鱼的自媒体视频。不是学习户外知识技巧,而是看作者一路吃住行的真人秀,看他们如何应对各种艰难险阻。往西藏骑的最多,去新疆、东北、海南的也不少。他们骑自行车还带着锅碗炉灶、帐篷睡袋,每天驻扎在不同的地方,第二天继续赶路继续拍。有整洁讲究一些的,也有完全落拓流浪的,沿各种线路和花式风格前往远方。
在二三十年前,要是听闻谁不上班,而是骑自行车环什么旅行,可能还会惊讶一场,如今情况早已不同,这是一个大大的群体,浩浩荡荡散落在野外。观众群体也巨大,一个新视频来了,几百上千甚至几万人同时在线观看。大概是自己身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也跟着用“云流浪”打发时间。每天看自己关心的人行进到哪儿了,跟我曾经去的地方慢慢重合,再拉开距离。
他们的视频通常从早上起床收拾帐篷开始,绑好行李,吃完早饭上路。骑行几十公里或上百公里,对抗着上坡、寒冷、缺氧,收集沿途有意思的素材或大美风景,傍晚找到适合扎营的地方。支起帐篷取出锅灶开始做晚饭,这时候似乎正片才算开始,有道是,户外的尽头是吃播。观众要看你今天的菜怎么搭配,放多少油盐,再看你吃掉,睡下。经常他们还不能睡觉,还得剪视频,在有信号的地方上传,不然明天大家就看不到今天的一切。
选住的地方需要运气和经验,也最令人关心。多数人喜欢住进废弃房、烂尾楼,或桥洞涵管,躲风避雨,易守难攻。最好离公路远一点,免得太吵影响睡眠。靠近村镇,这样安全一些,买东西也方便,但不能真的驻扎在村镇里,那样会被围观或被警惕的群众举报。我清楚出门人的辛苦可不是每天呈现给粉丝们的十几分钟,而是时时刻刻都在无依无靠的奔劳之中。
一段时间我关注得越来越多,看都看不过来。
骑行者在路上也被围观者无数次问起,你不上班只骑车,靠什么?老一辈说,“不打粮食的都是额外支出”。其实,边骑行边发视频是能打出粮食的,可以根据播放量跟平台分成提现。这就让流浪有了支撑,不至于坐吃山空。运气好的很快就可以自给自足,粉丝多播放量高的甚至能接广告带货。可以一路升级装备,甚至致富。许多人蓦然发现,此路可走,于是这个群体浩浩荡荡了。他们义无反顾的自行车轮能驶出压抑苦闷,奔向家乡和原单位之外的平行世界。其中有头脑机灵者,迅速掌握并发挥差异化竞争优势,打掉各路尊神,一骑绝尘。
我们的社会是慕强的,虽然都是壮举,但流量会飞速往当红者那边集中。有网友分析,雅不够雅,惨又不够惨的,着实难办。那段时间,骑行人马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骑行大业,已经卷向高原。
许巍当年肯定想不到,他的《蓝莲花》会成为流浪一族最爱的背景音乐。
他们在爬坡或推行的时候,“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准时响起,骑车镜头时间并不用长,蒙太奇拼接一些即可,然后是美景介绍,蓝天白云村庄,迎来弹幕万千,“美惨了”“泪目”的惊呼不断。上班摸鱼的人在弹幕上互相打着招呼,点赞投币转发,为自己投射的情感输血供能。仿佛作为自己灵魂的那一半在远方骑车,做饭,再骑车,再做饭,与坐在办公室里的这一半形成两端,遥相呼应,互为依托。
《蓝莲花》这歌有二十多年了吧,我当初也挺喜欢,“自由的世界”“清澈高远”,感召过我。那个时代跑出去拍照的人也很多,也是妥妥的现象级的,不同的是那时还没有发达的移动互联网,内心旁骛也少。
随机幸运,意义成谜。征讨或流亡,就是在被命运之手逐一拨弄,安放。
每一代人都会爱一遍自由。
二十多年后我隔着屏幕盯着他们,背景音乐成了两代人的最大公约数。那句美丽的口号,仍在为青春站岗。只可惜,生活的问题不是一成不变的,答案也是暂时性的,如今摄影早已经不边缘了,更不先锋。我曾满心欢喜以为自己找回来了答案,可发现问题已经变了。
自由的滋味我晓得,马路风景和野外厨艺对我也没有太大吸引力,那些反复看过的保命知识技能却一直也用不上。同质化的内容太多,也有一些人突然断更,结束旅程,风口之后,另谋他路。慢慢地,还有几个喜欢的骑行者可看,他们不着急赶路,注重沿途感受,与有趣的灵魂交流,更不为流量焦虑。他们对自由的使用是从容的,看不出厌倦和失态,他们是时代难得的深情人。听他们说说话,或许就能帮到未来的我。
在我又重新启动自由的时候,便再没多少时间看穷游视频了。今年6月的一个傍晚,我把车开上皖南繁忙的318国道,往西去湖北湖南。日暮途远,寂寞入怀。我忽而想到这条路遥远的那一头,在时间的进度条那端,可能还有许多年轻的道友在跋涉找寻,随着不同的背景音乐节奏蹬车推车,枕山栖谷,起锅烧油……
祈愿所有的飞行起落安妥。
有些晃眼,西阳的余烬洒在长长的路面上,像一条流星的拖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