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1 汉娜·阿伦特
Hannah Arendt

在德国出生的汉娜·阿伦特是20世纪美国首屈一指的思想家,因为《极权主义的起源》而声名显赫。后著有《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以纳粹德国的刽子手阿道夫·艾希曼为主轴,阐述了“平庸的恶”的观点。

《人的境况》完整地表达了阿伦特庞大的哲学思想,尽管充满学者风格(毕竟她是一名研究古罗马、古希腊的学者),相当艰涩,但精确地传达了阿伦特的思想架构。这本书可作为讨论政治哲学的文本,其关于人类潜能的思想,非常激发人心。

出生与行动的奇迹

自然是有周期性的。阿伦特说,生与死都是永无止境且不可抵制的过程,人类终有一死。但通过行动能力,人类可以找到出路,人类的自由行动可以开创新事物,打破不可违逆的死亡定律。“虽然人类终有一死,但人类的诞生并非为了死亡,而是为了崭新的开始。”

这就是阿伦特的“新生”概念,受启发于圣奥古斯丁名言:“创造一个起始,人类随之诞生。”阿伦特写道:

起始是很自然的,但不能通过已发生过的事获得新事物,一个新事物必须在胜出统计学概率的情况下出现,虽然它被广泛地运用在日常之中,每天的目标都在讲求准确性,而新事物总是以奇迹的形式出现。人有行为能力意味着人们可以期待那些意料之外的事物,也就是说,人能够展现无限不可能的事情。这又是可能的,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伴随着每一个生命诞生都有一些独特的事情来到这个世界。

出生本身就是奇迹,更值得骄傲的是,我们能通过话语和行动确立身份。其他动物只能靠既定的生存本能和欲望行动,但人类可以超越生理需求,创造有益于社会及大众的新事物(就像苏格拉底选择喝下毒芹汁,或有些人选择为他人奉献生命,这些都证明我们可以超越本能行动),正因为有能力做出完全自由的选择,我们的行为才如此难以预料。对于行动,阿伦特说:“就像一套自动流程,世界的进程似乎已成定局,但看起来就像一个奇迹。”我们的生活是“有规律地发生无限不可能”,在其他著作中,阿伦特也写道,法西斯政权的本质是他们否定了天性或个体可能性,而这正是他们可憎的原因。

宽恕与承诺

阿伦特想起拿撒勒 以耶稣为例强调行动的重要性,也就是历史中非常重要的宽恕,因为耶稣具有宽恕的能力,也让我们有权力摆脱过去的行为。耶稣将此权力下放在物质奇迹的层面,赋予它改变世间境况的能力。阿伦特说:

只有彼此不断地相互解放,人才能保持自由。只有不断地愿意改变自己的想法,并重新开始,人才能被强大的力量所信任,重新开展新的事情。

报复是自动的欲望,并且是可预期的行为,宽恕反而像违背自然反应,是永远无法预测的。宽恕经过深思熟虑且具备真实的特质,就这一点来说,比起报复的动物性反应,宽恕充满人性化,它使宽恕者和被宽恕者都得到解放,宽恕是人类从出生到死亡期间,唯一能阻止无意义事物的方式。

对于信守承诺,阿伦特同意尼采的观点,人类与其他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有能力做出承诺并信守自己的承诺。我们为自由付出代价,这也是造成人类不可靠的因素,但人类具备实践承诺的能力,从社会风俗到法律契约皆证明了人类实践承诺的特质。宽恕与承诺行为能救赎人类,并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水平;它们也是确认人类独特性、创造力的行为,因为“不管过去、现在、未来,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劳动、工作、行动

阿伦特将人类基本活动分为三种:劳动、工作、行动。

劳动是生活、成长所必需及最终衰败的活动,所有人都必须经历这个基本且赖以维生的行为。阿伦特说,“人类劳动的条件是生命存在本身”。

工作是人类在自然世界中不自然的活动,工作及其衍生物可以超越自然世界,意思是“一种永恒和持久性”,以弥补人们无意义的生活和时间的短暂。

所有活动中唯一不需要依托事物或物质的就是行动,这也是人类的本质。行动超越了自然世界,因为“人类并非独自生活,而是以群体形式生存于世界之中”。阿伦特的意思是人类属于社群、政治性动物,他们为寻求别人的认同而努力行动。

荣耀再现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在公共领域所做的每件事都很重要。穷人和没有政治权利的人(包括奴隶及女人),他们的生活及对未来的想法基本在家里就可以实现,但无论在私人领域有多大的好处,都无法扩大影响力或带来实际行动的好处。相反,男人不需要为了活下来或是日常琐事而劳动,他们可以登上公共舞台,只需采取行动来改善或促进整个社会。

阿伦特观察到,在我们这个时代,家庭已成为焦点,人们已沦为对政治漠不关心的消费者。我们放弃自己可以改变世界、造福群众的特权,转而寻求个人幸福,古代追求荣耀之心对我们而言相当陌生,甚至是反感。当我们仅仅是家庭主人时,我们就舍弃了真正自主行动的生活的能力(她称此为行动生活)。

人与动物的差别在于,只有持续证明自己是最好的,“在平凡中追求不朽”才是真正的人类。满足于自然带给他们快乐的其他人,则如动物般生活、死去。

通过爱彰显荣耀

人类可以了解与自然世界或物质世界有关的一切,却总是不够了解自己(阿伦特称为“当局者迷”)。虽然我们拥有自己的身体,但我们是谁,取决于话语和行为。要认识一个人不是通过支持或反对他,只需花时间和他相处,一段时间后这个人就会原形毕露。因此,人们生活在一起不单单是为了情感或物质支持,看到别人真实的样貌也是一种乐趣。对我们而言,行动最有趣的不是行动本身,而是展现行动的行为者,一个人最好的行动方式就是“彰显荣耀”。

然而,我们总是无法了解自己,只能通过别人看清自己的全貌。

爱是生命中难能可贵的事。爱确实拥有非同凡响的能力以表露自我,有着非同凡响的清晰目光以窥视他人。爱,不在意所爱的人是否完美无缺,他的优点与缺点不会被成就、失败或过错掩盖。爱,由于激情,能摧毁人和人的关系,并使我们分开。

行动能力赋予人生新的起点,给予人们合理的希望与信念。为什么要有信念?如果我们知道人类可以行动,人是可以改变的,那我们不仅对他们有信心,而且对我们所爱的人和整个人类也会抱有信心。

阿伦特留下美丽的悖论:只有通过爱(它的本质是超脱世俗的、私密的、非政治性的),我们才能在公众生活中产生真正的影响力。

总评

近30年,生物学家及社会学家的结论是,大脑结构、基因和环境对人的影响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这似乎给阿伦特的行动理论泼了一盆冷水。

从历史观点来看,如果说人类的故事是必然的(如黑格尔和马克思所说),那就大错特错了。作为影响阿伦特的人,海德格尔直言个体是很重要的。阿伦特认为,历史是超乎预期的编年史,人类经常做出惊人之举,即使他们原本不打算这么做。

在《人的境况》最后几页,阿伦特承认“为公众服务者”的存在,是我们默许人们放弃自我的独特性,企图将人简化为只是一个“功能”,而非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或用自我的身份认真地思考和行动。在这个环境中,人被简化为一个进化的动物,只能被动反应,而非真实、有知觉、有决定性的人类。阿伦特认为,想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就要认识到人并不是有着各种生存欲望的动物,也不只是有“品位”和“偏好”的消费者,人的出生完全是崭新的起点,是前所未有的机会。

要理解阿伦特所区分的劳动、工作与行动,需要一点时间,你可能要研读两三次才能真正理解她的思想。《人的境况》相信人类有行动的力量及意想不到的权力,是一部真正振奋人心的著作。

汉娜·阿伦特

阿伦特1906年出生于德国汉诺威,在柯尼斯堡(今指加里宁格勒)的犹太家庭长大。父亲在她7岁时死于梅毒感染,母亲则是活跃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党员。阿伦特在马尔堡大学研读神学,海德格尔是她的导师之一。阿伦特和海德格尔曾有过一段师生恋(当时海德格尔已婚),之后她前往海德堡大学,在卡尔·雅斯贝尔的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主题是关于中世纪天主教经院哲学家圣奥古斯丁思想中爱的概念。

1930年阿伦特与第一任丈夫结婚,当时纳粹势力崛起,身为犹太人,她无法在德国大学任教,于1933年开始为犹太复国组织工作,被盖世太保逮捕释放后,被迫潜逃至巴黎,致力于救助流落在奥地利及捷克斯洛伐克的犹太儿童。1937年阿伦特与第一任丈夫离婚,于1940年和第二任丈夫海因里希·布吕赫结婚,几个月后两人被纳粹关进南法的德国集中营,后幸运逃出并拿到美国签证,于1951年正式成为美国公民。20世纪50年代,阿伦特活跃于纽约的知识分子圈,并担任编辑,之后出版了《极权主义的起源》。

阿伦特是普林斯顿大学首位女性政治学教授,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卫斯理大学,在纽约的社会研究新学院教学。1975年阿伦特逝世,之后其著作《精神生活·思维》及《康德政治哲学讲稿》出版。她的学生伊丽莎白·扬-布鲁尔于1982年出版阿伦特传记《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传》。 o9k2C4qP0viy8Jk/9xj6sWrdVkJkMaUMq2btRg6t65Iem1AqK76B95lc8i7kOmn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