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

人类之所求,其中哲学是最崇高也最烦琐的,既藏匿于缝隙之中,也打开了最宽阔的视野。有句俗谚曰:“哲学烤不出面包,却能使面包更加香甜。”然而哲学的态度却令人反感,它不停怀疑、不停挑战,充满诡辩及逻辑验证,剑锋直指普罗大众,我们无人能逃脱哲学对世界发出的强烈光芒。

——实用主义哲学家威廉·詹姆斯

“哲学”一词起源于希腊文philo(爱)及sophia(智慧),是一门学问,也指个人观点。哲学是关于思考、存在及行动的学问,能以更好的方式看待世界,获得真正的真理。

《牛津辞典》将哲学定义为“以理性及论证寻求真理和知识,特别是事物的原因与本质,以及支配存在、物质宇宙、对物理现象和人类行为的感知的原则。”换句话说,哲学是更高阶的思考,确立真相及真实是什么,为人类思想及知觉确定范围,以及探索人类行为背后的原因。

哲学探讨的内容相当多元,我们所知的只是其中最显著的特质。这门学科不停地提出假设性问题惹恼了许多人,甚至它的实践者,近代经验主义哲学家乔治·贝克莱说:“哲学家仅仅扬起一粒尘埃,却抱怨他们什么都看不到。”在我们的时代,极端性及不确定性似乎日渐增加,而哲学关注的只是我们能了解的事物。例如,经验主义思想家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黑天鹅》中提及,“这就是我们不知道的事,而往往都是不可预知的事改变了世界,无论个人或社会皆然”。

哲学中巨大的鸿沟也许根源于两种派别,一派相信我们接收的信息都来自感官(经验主义、唯物主义),另一派则相信通过抽象推理能得到真理(理性主义、唯心主义)。前者源自绵长的血统,从公元2世纪的希腊怀疑论者塞克斯都·恩披里柯,17世纪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及苏格兰启蒙运动代表人物大卫·休谟,到20世纪的“逻辑经验论”,代表人物如阿尔弗雷德·朱利斯·艾耶尔及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后者有大量的拥护者,包括柏拉图(他的非物质理论“形式”支撑了整个宇宙的存在),以及德国哲学家康德(他让“道德律”在近代哲学中复活)。本书的目的不在于告诉你谁是“对的”,而是向你展示各种不同的思想及理论,帮助你建构自己的想法。

正如威廉·詹姆斯在《实用主义》中观察到的,哲学家普遍相信他们正在建构公平且准确的系统,解释了人类行为及宇宙,但事实上,哲学只是表达个人偏见及观点。哲学家创造哲学,是不完美的人们在提供真理的版本,这就是有趣的地方。本书也只是叙述部分哲学理论的关键,试着给阐述这些理论的人一些想法,思考他们的想法单纯只是他们心中的构想,还是已经抵达宇宙的核心。

我非常肯定哲学弥补了其他领域的不足之处,毕竟哲学有经验方法。虽然许多人认为心理学是一门更踏实的学问,因为它直接探讨人类的问题,但奥地利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在其著作《哲学研究》中提到,科学研究有时隐藏着缺乏深度概念的疑虑,例如:什么是真实?对人类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而哲学是唯一“超越”物质世界的学问,尼采说人们借此学习全方位地思考。当然,也有人会说神学及灵性就是为这些问题设计的,但它们缺乏中立性,一门真正的学问必须保持公正。

我并不是说哲学是一门“科学”。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曾说,科学的责任是了解更多事实,而哲学的任务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概念及法律。不是科学覆盖哲学(物理学家霍金就如此相信),而是哲学能将未经检验的数据及科学方法放进更大的框架中。科学是一项人性化的工程,如果科学企图让理论合乎自然,首先必须与人性对抗,去了解我们看到什么,必须对所见之物保持警觉,就是我们如何看待世界的方式。举例来说,我们知道牛顿重视宇宙中的物质,不再和量子物理学家一起执着于奇怪的、流体的现实。哲学已经准备好面对这些不确定性,因为其关注的是客观性及意识本身。20世纪粒子物理学家戴维·玻姆曾不得不转向哲学以解释显微镜下电子移动现象,最后他说不能以思维看待物质的方式解析世界。当然,意识和电子如何在宇宙间运作同样重要,在本书中我会更深入地介绍这些迷人的事物。

除了以上提到的重要意义,《牛津辞典》将哲学定义为“一种个人的生活规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哲学,塑造出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看待世界的视野通常来自最感兴趣及最重要的事,如威廉·詹姆斯在《实用主义》中表达的“或多或少感觉出人生真实且深沉的意义”,这绝非地位崇高的教授特权。个人哲学是实用的,人活着不可能没有自己的哲学。英国作家G.K.切斯特顿曾写道:

房东选择房客,首先要了解他的收入状况,更重要的是知道他的人生哲学。……将军面对敌军,首先要了解敌军的数量,更重要的是知道敌军的用兵哲学。……问题不在于宇宙理论是否可以影响事物,而是究竟还有什么能影响事物。

作为原则,这就是个人哲学与哲学之间的差异。本书希望成为这两者的桥梁,本书不是说明特定某一派哲学说了什么名言或思想,而是它们可能对你我产生的影响,或许可以提高人生的质量,为我们指明方向,在茫茫宇宙中照亮我们身处之地。

亚里士多德和伊壁鸠鲁为幸福、快乐的人生提供途径,柏拉图描绘出理想社会的样貌,这些古代思想家的思想至今依然鲜明活跃,证明了2000多年来人类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哲学之所以复苏,是因为重大的议题尚未解决,而哲学提供现成的概念来处理这些议题。虽然缺乏判断力,但强烈的哲学光芒仍然向世界传递强大的能量,帮助我们重新检阅事物。

哲学不仅给予了解知识的概念,在个人且令人雀跃的层面中,哲学还给予我们崭新、自由的方式去思考、存在、行动与感知。

思考 我们所知的极限与自我感知

哲学的首要之务就是思考,考量到人类惯性犯错,我们必须不停地提问。笛卡尔努力证明思想非常容易受感官误导,于是我们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存在?从极端怀疑的立场,笛卡尔取得了突破:如果他有能力在他的思考中受骗,就证明有一个“我”正在经历受骗的过程。他说:

由此得出结论,我是一个实体,通过思考组成我的本质。因此,我不需要依靠任何物质存在。

即使我们持续被公认的事实欺骗,仍然不能怀疑我们感知到的事物。因为回到原点,我们就是“会思考的物质”,本质由意识组成,我们意识到的就是自己正在思考什么、做什么、下一步要做什么、知道些什么,就是笛卡尔说的“我思,故我在”。

大卫·休谟及约翰·洛克认为我们唯一能相信的就是感知到的事物。而休谟更进一步提出,人类只是一个个想法、印象、感官捆绑在一起的组合物,并且随时都有身为“我”的感觉,只是这个身份没有坚实的核心,不同于不朽灵魂,更像是一场不断经验与感知的盛宴,所以确定性和知识是难以捉摸的。当代哲学家朱利安·巴吉尼支持休谟的因果论,认为如果从神经科学角度来证明自我知觉,会发现它并不存在。大脑或任何神经系统中,自我意识是通过许多部位共同合作创造出的自主系统,是拥有自我意志的自我,可能是一场大规模“自我欺骗”或是错觉,但它能使生活变得可控。

哲学与自我认识相关,但爱尔兰哲学家艾瑞斯·梅铎则对此提出疑问,认为我们有责任去揭示那些永恒的核心。她在《至善的主权》中写道:

自我认识是一种马上能了解自我机制的方法,而我认为,除非是极为简单的层面,否则几乎通常是错觉。自我很难被客观地看透,略有清晰的画面浮现,会发现自我只是相对渺小且无趣的对象罢了。

梅铎说,另一方面,缺乏坚实的自我不该成为我们努力改善自己的借口,变得更好是我们的天性及权利,即使先天缺乏自我感知的能力和改变的勇气。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德·蒙田在其著作《随笔集》中以自己的偏见与弱点为主题,对自我做了检验,结论是自我仍是一团谜:人类知识受限于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太少,更别说世界了。我们持续地思考,以为自己是合理的存在,事实上,我们只是一群充满偏见、怪异、虚荣的存在罢了。

人类容易犯错的弱点是有迹可循的,有许多文章为此提出独特的观点。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专注于研究人们日常思考中的偏见及错误,在《思考,快与慢》中,他提出人类是“急于得出结论的机器”,生存下去及对抗威胁比准确认知更为重要。经验主义思想家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也认为,人类了解万物的程度远比自己知道的更少,我们经常误解事件发生的意义,自行编造故事,高估事实,自行定义并统计结果,预测未来让我们感到踏实,无预期事件凸显了一切都在掌握之中是多么美妙的事。但是,如果对达成目标有明确的时间表,我们就不会尝试去做。由此可知,犯错并不是人类的先天缺陷,反而值得骄傲。的确,如卡尼曼所说:“关注人类的错误并非诋毁人类智慧,如同关注疾病的医学文献并非否认健康是好事。大多数人都很健康,如同我们的判断力和行为大多是恰当的。”

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同样不相信感官,并提出极为严格的标准来接纳科学真理,认为将可能支配宇宙的规律理论化是人类的职责和特权。大多时候,我们可能迫于天生构造而经常犯错,但我们拥有模糊的逻辑思考方式——理性(更古老的术语),使我们在动物世界独一无二。

存在 寻求幸福、充实生活、自由意志及自主权

自古以来,哲学家就认为幸福始于远离自我,把自己投入事业或工作之中,或者寄情大自然、通过爱或修行来放下自我的种种束缚。

伊壁鸠鲁认为美德造就快乐的人生,因为做正确的事能让心灵平静。我们不再为自己的不良行为而感到痛苦不堪,我们更应该享受与好友、哲学相伴,以及大自然、生活带来的快乐。

亚里士多德相信幸福来自长期理性地选择对我们有益的事物,比如社会服务。自然界的所有事物都是有目的地建构而成,人类的特别之处就是可以根据自己的理性和先天美德来行动,一个快乐的人就是通过修养美德拥有稳定的内心,变幻莫测的命运不会再对他造成影响。亚里士多德说:“与美德相一致的行动影响着幸福。”因此,幸福不是快乐,而是有意义的生活带来的附属品,意义往往来自努力和自律。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幸福之路》中也写过类似的话。他说,努力远比实际的成功更重要,也是构成幸福的要素。无须努力就能满足所有欲望的人,不会觉得满足欲望能带来幸福,而过于专注于自我也是不快乐的原因之一。当我们走出自我,投入生活之中,才会得到快乐。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最完美的世界”,他的观点引来法国哲学家伏尔泰的嘲讽,但他的意思并非字面上那么简单。人类受自身利益左右,而没有意识到美好的事正在发生,我们习惯从因果角度看待事物,对它们之间关系的理解自然是有限的。莱布尼茨认为,只有至高的存在才能看出事物的联结,我们的职责就是去相信善的意图,相信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最完美的世界,即使包裹着极端的邪恶,那也是因为“不完美是为了极端完美而存在”。

你是否和存在主义一样相信宇宙万物都是没有目的、没有意义的呢?法国哲学家萨特要你“真实地”生活,选择自己的命运,而不是盲目接受社会规则或所谓“道德法律”。萨特说“人命定是自由”,一旦被丢进这个世界,就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起责任。在这个毫无希望的前提下,萨特发展出一套自由且无关上帝的哲学,激发了一代人渴望以自己的方式去生活。

我们被认为是自主的存在,并且拥有自由意志,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哲学家斯宾诺莎、叔本华、蒙田等认为人是最主要的因素,拥有强大的力量却不自知。哲学家萨姆·哈里斯在其著作《自由意志》中告诉我们,自由意志只是个幻觉,我们的行为是大脑状态下的产物,是大脑种下的前因导致的结果,是宇宙循序渐进的安排,而我们只能任其摆布。感觉到我们拥有自由意志只是大脑天生的快乐幻觉,这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哈里斯说不管幻觉从何而来,我们仍有意识意图,人生的意义就是努力实现这些意图。从理性和科学的层面来看,这就是人生的“意义”。

海德格尔说重要的是我们不再寻找存在的意义。爱、行动、影响力都是自我存在的本质,除了这些,令人惊讶的事实是,我们拥有意识。为什么我们必须不断进步,而绵羊和石头却不用?海德格尔说,一个人在特定的地点、时间、状况下被“丢进”这个世界,并非由个人选择,而人生就是让这个“坠落物”在时间和空间里变得有意义。我们有责任充实自己的人生,幸运的是我们具备说话和行动的能力,这给我们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一个好的人生就是抓住机会,创造新事物,给予意识和环境丰富的素材,人生本来就是有意义的。

汉娜·阿伦特说,人类不可避免地有生与死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行动的能力找到出路。她在《人的境况》中写道:“虽然人类终有一死,但人类的诞生并非为了死亡,而是为了崭新的开始。其他动物只能按照既定的生存本能和欲望行事,但人类可以超越生理需求,创造对社会和大众有价值的新事物。人类的行为是不可预测的,每一个生命的到来都可能改变世界。总之,人类是至关重要的存在。”

行动 权力本身及权力运用,自由与正义,公平与伦理

只有按照这条格言行事,你才能同时使它成为一项普遍法律。

伊曼努尔·康德的“定言令式”说,判定个人行为的方式是我们是否愿意让社会上的每个人都采取同样的行为。人不应该被视为达到目的的手段,尽管世界上各个宗教都支持这个原则,康德则以另一种更理性、哲学式的思维表达出来。他认为,道德就像夜晚的星星一样永恒不变,若执意与它背道而驰,我们必定沮丧和不快乐。通过正确的行为,我们能为自己打造有秩序且和平的世界。

古罗马雄辩家西塞罗认为,每个人都是上帝发出的火花或碎片,因此对别人不好就是对自己不好。对他来说,这是普遍定律的基本事实,我们是群体动物,天生为他人存在,人生目标相当简单:“以良善的行为交流,相互给予及接受,有助于建构普遍的善;我们的技能、产业、天赋,能让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西塞罗的目的是希望打破这样的想法,为了权宜之计而牺牲做“正确的事”。他在《论责任》中写道,正确的行为就是功利行为。

柏拉图认为正义的行为本身就是奖赏,它可以让灵魂(理性、意志、欲望)达到和谐。正义的行为不是额外的选项,而是人类存在必须围绕的核心价值,缺乏良善意图的行为对生命将毫无意义。对个体而言,正义是绝对必要条件,也是理想国家的主要架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有详尽的叙述。

在25个世纪之前的中国,孔子也曾提出同样的想法。我们生而为人,必须以无私的方式履行在社会中各个身份角色须承担的责任。有智慧的人爱惜美德胜于一切,积极为社会中的他人寻找更好的结果,而不会为自己考虑。毕竟,我们只是过去延伸至未来的存在链中的一环。

在《你能拯救的生命》中,当代哲学家彼得·辛格引用了伊壁鸠鲁的名言:“如果没有理性、高尚、正义的生活,就不可能得到幸福的人生。”美好人生不仅仅是健康、财富、新车、假期,而让世界变得更正义的思考和行为更为重要。辛格为终结世界贫困提出的论述,提醒我们哲学能为真实世界带来多么强大的力量。

功利主义观点可以追溯至18世纪的杰里米·边沁,他终其一生都在宣扬“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他的愿望是通过立法实践幸福,这是相当激进的想法,在边沁所处的时代,英国的法律更注重保护现有的利益,而非为人类带来最大的幸福。即便边沁面临着非常艰难的挑战,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功利主义是能带来公平与文明社会的唯一希望。

约翰·罗尔斯在其最知名的著作《正义论》中,要我们想象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忘记自己的社会地位,然后设置一个新的社会,人人都有同样成功的机会。我们可能生来是乞丐或是国王,我们是否可以摆脱自己既定的命运,至少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成功机会?财富和社会地位不平等的状况,只能出现于有充足平等机会争取资源或奖励的地方,无须为了某些“更大的善”有所牺牲,如功利主义,只要人们知道自己或孩子有同等的机会达到自己的目标,他们就会接受财富和地位的状态。罗尔斯与卢梭的哲学信念相同,相信自由的社会造就人民,使其高尚,但也意味着责任,以及愿意为了全体人民的需要放弃一些个人自由。

斯图亚特·穆勒在他对个人自由的不朽论著《论自由》中提到确保自由“无损他人”的前提:“对文明社会的任何成员合法行使权力的唯一目的,就是防止他对别人造成伤害。”政府不该为了人民的“个人善”而实施一项法律,除非公民行为显然对他人有害,否则应该被禁止。穆勒提到,除非是受到监管和控制,否则必须警觉政府权力的提升及个人自由受到损害,但是这个事实以及政府形态改变的警告,并不意味着政府完全没有合法性。

那么,如何正确平衡对个人自由及政府权力的需求呢?穆勒说这是“未来的问题”,确实,我们至今仍与这个问题纠缠。就像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说,考虑到可能过着流放或没有法治的生活,我们应该对生活在有限制的自由中感到快乐,并接受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马基亚维利在《君主论》中近乎冷酷地指出这个问题:只是公民不懂得如何维护一个强大的国家,要继续过着有道德的生活,就必须仰赖统治者做出“肮脏”的决定。《君主论》长期被视为激励暴君的著作,其实它只是为行使权力提出合理的辩护:并不是统治者企图自我强化,而是为了强化国家;我们渴望国家强大,让人民追求个人成功和社会繁荣。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能合理化那些让人不愉快的手段。

诺姆·乔姆斯基是西方自由主义阵营的眼中钉,他对权力持有同样负面的观点。乔姆斯基认为大多数的现代国家都想获得特定的权力利益,对于那些掌控权力的人来说,真正的敌人就是人民,大多数的战争都是为了转移国内局势而发动。虽然乔姆斯基着眼于美国,但他的真实想法是,权力腐败的本质是普遍存在的。但他也提出较为乐观的观点,现代要物化人民或是将人民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可没那么容易了(他说,不久前奴隶制还被视为好的制度),即使权力架构对自由、人权开出空头支票,至少也公认为理想状态。

在道德和权力方面,或许最后我们应该留给艾瑞斯·梅铎来诠释。她在《至善的主权》中写道,如果我们将善置于首位,其他珍贵的事物便会随之而来。相反,只追求强健的意志,最终也只会获得这些。诚如康德所说,良善的意志就是一切。

知识 柏拉图的洞穴论及真理,哲学在媒体世界中被视为一种语言问题

柏拉图的洞穴论是最知名的哲学论点之一,至今仍可引发共鸣,因为它大胆地论述大多数人一生追求的只是幻影以及事物的表象,所见都只是真理、正义、美、善的外在形式,只待我们一一认清。康德也是这么认为,作为存在于空间和时间的生物,由于感官的局限性,我们无法感知事物真实的样貌(他称之为“事物本身”)。然而在感知世界背后,确实有基本的、形而上的真理存在,只有通过理性,我们才能稍稍窥见一二。

当代哲学家排队来驳斥这种观念,说我们是有大脑的动物,以明确的方式感知并组织世界的现象,知识只会建立在我们的感官之上,而不是形而上学的视角,科学是增加客观性的关键。但是黑格尔说,客观分析只是一种错觉,因为事物不仅仅存在于观察者对它们的感知中,意识是科学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科学意图分析的客体世界。对黑格尔而言,科学的真实目的不是“挖掘宇宙”,而是挖掘我们的心智,也就是意识本身。历史、科学、哲学都只是意识如何随时间推移而觉醒的简单表达。

黑格尔关于人类“精神”或意识觉醒的整体思想,在哲学潮流中已经过时,因为世界大战及大萧条等事件,似乎与历史积极方向的概念相悖。确实,如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的论点,以及米歇尔·福柯也曾说,知识不是遵循规划整齐的路线发展,而是建立在另一个新的发现上。相反,每个时代都从全然不同的角度观察世界,只有以这个角度观察到的事物,才被认为是真实的。

不管谁的说法是正确的,我们能够准确了解世界的假设都必定牵涉语言。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承认,在早期著作《逻辑哲学论》中他说语言是描述世界的方式,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文字不仅仅用来命名事物,它们也经常传递复杂的信息,同样的文字有许多不同的意义。语言不是一种形式逻辑,而是一种游戏规则松散的社交游戏,会随着我们的发展改变规则。他说,当哲学家们认为最重要的是为某个思想或概念命名,就会出现哲学问题,因为真正重要的是语境。维特根斯坦最有名的一句话是,真正的哲学是以语言对抗学科“迷惑”的长期抗争。这是对哲学分析传统(其追随者包括伯特兰·罗素及A.J.艾耶尔)的讽刺,他们认为语言的滥用是一块走进无意义、形而上学的脚踏垫,但是好好地运用它,就能让我们更精确地看见真实的样貌。

在《命名与必然性》中,聪明的索尔·克里普克指出这个概念的谬误,他说事物的意义不在于我们对它的描述,而在于它的基本属性。举例来说,这个人就是他自己,没有任何精确的语言可以介入、移除或证明他的身份。黄金不是因我们的描述而被定义,例如“黄色、会发亮的金属”,而是基于它的基本属性,金的原子序数79。

从柏拉图到康德,从黑格尔到维特根斯坦,有个思想在哲学史中反复出现:这个世界不只是我们感知或描述的那样。无论形式、物自体、基本属性等词,其实都有潜在事实存在,可能无法被感官察觉。戴维·玻姆是理论物理学家出身,后来成为哲学家,在《整体性与隐缠序》中他对存在提出两种真实秩序:隐秩序及显秩序。后者是我们可以通过感官感知的“真实世界”,它揭露深层、“隐藏”的现实,掌握所有可能性。两者都是“整体动态”的一部分,是一个流动的现实整体,与赫拉克利特所说的宇宙整体非常相似,只有人类才会把事物分成部分和类别。

哲学的经典问题是“什么是真实?什么才是真的?”,有些评论家认为这是在试图转移焦点。让·鲍德里亚说,我们如今生存在被媒体包围的世界中,“真实”已经没有意义,在超现实的宇宙中,只有可以无止境被制造的东西才是真的,不可分享的单一事物必不存在。如今,一个人不再属于自我计划中,追求着“真实”事物,更像是一个持续消耗又复制思想和图像的机器。

鲍德里亚深受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影响,麦克卢汉说大众媒体及通信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在出现字母之前,人类的主要感知器官是耳朵,在那之后眼睛成为主导。字母让我们能一句句地思考,以线性方式思考,并与事实或概念的顺序联系。新媒体环境是多维的,如今媒体信息能大量且迅速地传播,我们却不能在大脑中进行恰当的分类和处理。现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不再只受父母和老师的影响,他们接触全世界,就像麦克卢汉所说:

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崭新的世界。“时间”已经停止,“空间”已经消失。我们生活在地球村中……这是同时发生的事情。

在崭新的媒体世界中,柏拉图的洞穴论是否还有意义?我们失去了感知真实的机会,这些对我们是否仍然重要?这些问题将带领哲学走向未来,而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我们不能继续将自己隔离于科技之外。“超人类主义”思想家认为,在我们的世界,人们不再单纯地运用科技,机械是我们的一部分,将成为我们身体的延伸;通过机械,我们能感知自己以及这个世界。

致读者的话

黑格尔有不平凡且宏大的哲学观,如《精神现象学》前言中所说,传统哲学家将他们的主题视为相互竞争的领域,只有一种体系能“取胜”,就是以意识形态视角为战场,而黑格尔却采取一种鸟瞰学科的方式:每种相互竞争的哲学都有其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碰撞也会不断推动探索真理。以植物学术语来说,当新芽绽放为花朵,枝材就被人们遗忘;当花朵变为果实,就展现了树的真理及目的。黑格尔希望将哲学从片面中解放出来,展现出整体的真理,看见哲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哲学是一门伟大的学科。神学家暨哲学家托马斯·阿奎纳在《论天地》中写道:

哲学研究之目的,并非了解人们被教导的知识,而是了解事物自身的真理。

这就是我们的目标。了解人们所知仍然能帮助自己,如果你对生活没有坚定的看法,阅读这本书能让你认识有力量的思想,或者挑战你现有的世界观。我们当然渴求确定性,但如果存在任何绝对的知识,它们不会因我们的质疑而改变。因此,阅读这些伟大的哲学著作,你不仅不会有损失,反而会受益无穷。

为什么选择本书?

本书介绍的50本经典并不是最具权威性,只是列出一些西方哲学中重要的著作,囊括古代及现代,还有一些东方思想,当然希望能涵盖世界各地、各个时期的哲学家,可惜篇幅有限,但本书至少能成为浩瀚的文学作品中的一部。在本书最后,附有另外50本经典哲学著作,如果我们有充足的版面,这些著作都会被纳入讨论。

导论或学术文本中,通常较少关注哲学的学派、时期、学说、主义的分类,所以这是一本哲学入门指南,你不是在接受训练,只是希望能对你有启发。说到这里,不同领域的哲学有专门的用语或术语,所以本书最后也有词汇表,希望对你有帮助。

作为一门正式学科,相对来说哲学并没有悠久的历史。伊壁鸠鲁在雅典的一座花园宅第开办学校,而今全世界有哲学团体会在俱乐部或家中一起讨论哲学。哲学是有生命的,它将持续是人类存在的核心问题。为此,除了一些毋庸置疑的伟大哲学著作,本书挑选的50本经典著作中,也包括一些当代著作,尽管还未成为真正的经典,也能给予另一种更贴近我们的观点。

就本书的架构而言,按照字母顺序和非时间排列似乎有违常理,但像这样呈现在你眼前,就不太可能使你保持对哲学的固有印象,你可以在思想、著作、年代、人物之间自由地创造自己的思想联结。你依照这样的顺序读完这本书后,可能就会知道这是一趟有更多启发的旅程,途中或许还会有意料之外的发现。 QDOCKVu6CS/Todl/aNAV0Y8l8T/JDZGM1fuD8bu7/U+jW3b/BEv4RU68UTNS+Yw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