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6 西蒙娜·德·波伏娃
Simone de Beauvoir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40岁时已成为备受欢迎的小说家,但更广为人知的是她与萨特的长期伴侣关系。随着《第二性》的出版,人们对她的印象发生了巨大改变。这本书问世后非常畅销,也使波伏娃成为法国颇具争议的女性。

考虑到她的社会地位,如教学生涯、大学学位、在巴黎知识圈的影响力等,波伏娃本人从未感受到不公平、不平等的待遇,但她渐渐发现人们只因她是女性,就将她视为萨特的次等附属品。当波伏娃开始动笔写下《第二性》时,她惊讶地发现了关于自己存在最基本的事实,那就是“我是女性”。

《第二性》不仅仅谈论女性在历史或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还有关于“女性”作为原型及哲学范畴,与“他者”的概念相互转换。这种哲学基础使《第二性》超越了其他女性主义的作品,阅读起来引人入胜。

这部巨作共两卷超过七百页,不容易总结概述。第一卷探讨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从青铜时代、中世纪到现代,以及分析了五位作家谈论的“女性神话”,包含亨利·德·蒙泰朗、戴维·赫伯特·劳伦斯、保罗·克洛代尔、安德烈·布勒东以及司汤达。第二卷讨论了当代女性的处境,从童年时期、性别意识、结婚到更年期,包括女性作为恋人、自恋者、神秘主义者所具有的性格,最后以乐观看待女性的独立结尾。

女性作为“他者”

《第二性》试图回答最基本的问题即“什么是女性”,通过一个原型或类别来讨论,而不是女性个体。纵观历史,男性总是根据自己的意见区分及定义女性,而不考虑女性自己的权利。单就“人”(man)这个字,一个人就是指男人,无须更多的解释,而提及女人时,就必须特别说明是女性。针对这种情况,波伏娃说这是因为“女性是附加的、无关紧要的、与必要性相反的存在。男性才是主体,男性是绝对的存在,而女性只是‘他者’”。

波伏娃说,“他者”一词可以广泛应用于任何不被视为主要的群体。举例来说,在西方文化中,白种男性是“必要的”“绝对的”,而其他像女性、黑色人种、犹太人,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被归类于“他者”。当一个群体被以这种方式归于次等,他们会因失去机会而成为劣势者,真正变为次等。

然而,男性并不觉得须为自己的客观认知辩解,他们因“非生为女性”而充满优越感。虽然结果陈词滥调,却很真实,女性必须付出比男性多两倍的努力,才能让自己被平等对待。波伏娃说,歧视女性对于那些受自卑感折磨的人是一种神奇的安慰。越是对男性气概感到焦虑不安的人,在女性面前越是傲慢、挑衅、轻蔑。时至今日,我们很清楚这个道理,但试想对于60年前法国资产阶级而言,这种说法包含多大的侮辱。

虽然女性占人类的一半,但她们仍备受歧视,波伏娃为此相当震惊。她观察了许多支持民主的男性,他们宣称平等对待女性(但或许对他们而言,民主就像是谎言),却仍在许多方面表现出相反的态度。

生物学命运

波伏娃回溯早期的生物学概念,分析科学是如何站在男性立场削弱女性的权利及潜力。以受孕为例,女性卵子的被动与男性精子的主动形成对比,后者被认为决定了新生儿的所有特征。波伏娃指出,无论男性或女性,雄配子和雌配子都不会优于对方,而受精后双方配子都不再是个体。

然而女性仍背负着延续生命的重担,为了维持生命所需的营养,女性的各种可能性被严格限制,因为“女性卵子的重要性远超其自身的需要”。从青春期到更年期,因生育的需求,女性都被身体各种变化支配,并且每个月被提醒自己具备生育功能。怀孕初期必须忍受孕吐及食欲不振,“呕吐是有入侵物种时生物体发出的信号”。许多女性疾病并非源自外在威胁,而是源自经常发生问题的生殖系统。此外,女性情绪多变也与内分泌有关。波伏娃说,很多特征都“建立于女性在物种上的附属关系”,相反,“男性非常具有优势,他的性生活与他身为人的存在并不相互影响或冲突,从生物学角度来说,他的性生活没有重重危机,通常也不会发生不幸”。虽然女性一般比男性长寿,但她们也较为不幸,无法拥有自己身体的掌控权,通常受身体掌控。更年期或许能解放女性,因为女性无须再因生育能力而被评判或审判。

女性的生理特征是了解女性生存处境的关键,因此波伏娃说:“我不认为这些特征会给女性带来一个固定、可预见的命运。”生物学并不足以成为男性和女性不平等的原因,也不足以使女性成为扮演“他者”的理由,女性的身体也不会让她处于从属地位。此外,动物可以被视为静态生物体来研究,但要评判男性或女性是很困难的,因为不能像其他动物一样,以性别来定义、区分人类。从身体条件来看,女性身体比男性更为柔弱,所以她的计划与前景是有限的。但是看看海德格尔、萨特、莫里斯·梅洛-庞蒂的说法,“身体不是物品,而是一种情况”,波伏娃认为以这样的观点,女性前景可能与男性不同,但也不会受到太多限制。更重要的是,很多女性的“弱点”是在男性为背景的前提下产生,例如,如果没有暴力事件或战争,这个弱点就毫无意义。如果社会转变,对身体物理属性的评价也会随之改变。

成为女人

《第二性》第二卷中写着波伏娃的名言:“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在儿童时期,没有太明显的性别差异。当男孩被灌输身为男性的优越感,以及准备踏上英雄之路时会遇到的困难,差异开始出现。当成年人向男孩灌输身为男性的骄傲时,女孩身为女性却没有受到同等尊重,就这样从小便开始塑造性别差异。拿小便来说,男孩就像玩游戏,女孩则是羞愧、不方便的过程。显而易见的性别特征能帮助男孩识别自己,成为另一个自我,而女孩即使没有“阴茎嫉妒” ,却只能通过洋娃娃来自我转变。波伏娃说,“母性本能”其实是不存在的,女孩通过玩洋娃娃,知道了如何照顾小孩,这个责任才落在母亲身上,“因此,她牢牢记住了她的职责所在”。

随着日渐长大,女孩发现身为母亲没有特权,男性掌控着世界,这使她了解到父亲有着“神秘的威望”。当性别意识崛起,男孩变得好斗、贪婪,女孩通常只能“等待”(她只能等待男人)。从远古时代起,女性就期盼男性带来满足及帮助她们停止等待,所以女性开始学习如何取悦男性,即使放弃自己的权利与独立。

波伏娃说,女性的角色是由其所处的环境塑造的,女性在社会上不是独立的,她们成为男性统治并定义的一部分群体,任何由男性创办的俱乐部或社会组织都是建立在男性的价值观上。波伏娃指出:“许多女性被指责的过错,包括平庸、怠惰、轻浮、奴性,都只是表明她们的眼界是封闭的。”

女性和神话

女性很少将自己视为主角,所以像希腊神话中海克力斯或普罗米修斯那样的女性神话并不多,女性的神话角色总是配角,而男人们的梦想似乎是全人类的梦想。男性创造的很多女性神话,都是不断地表明女性是次要的形象,否认他们是从女性子宫里出生的事实,也否认男性难逃死亡的命运。出生必定会迎接死亡到来,这样女性就可以把男性判定为有限的。

女性还被视为女巫或妖魔,可见男性对女性又惧又爱,他们喜欢只属于他们的女人,同时又畏惧身为“他者”的女人,他们希望让这个“他者”变成自己的。与男性一样,女性生来具备精神和思想,但“她属于自然,因此作为个人和宇宙间的媒介而出现”。基督教将女性灵性化,赋予女性美丽、温暖、亲切、有怜悯心又温柔的角色。她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她神秘的形象深入人心。女性是男性的缪斯女神,也是男性事业价值的判断者;她是一个奖品,一个包含其他所有梦想的梦想。从积极的一面来看,女性总是可以激励男性超越自己的极限。

总评

波伏娃会如何看待现在的性别问题?尤其是在越来越富裕、自由的国家,许多女性认为《第二性》已经过时了,因为平等已成为事实,或者至少平等的差距是可以忽略的,女性的未来和男性一样光明。但是,很多国家仍将厌恶女性、性别歧视的内容列入法律,同时在国家习俗中也会表现出来,所以波伏娃的书仍能揭示许多男性的真正动机。

这本书因逸闻和循环论证而受到批评,并被认为不是一部“适当”的哲学著作,但我们可视其为一种右脑型、追求系统化的男性哲学家对作者性别的微妙攻击。确实,波伏娃作为一名哲学家经常被忽视,因为最终书写历史的是男性——人们首先关注男性的贡献就不足为奇了。

波伏娃的许多主张已经被科学取代。事实上,我们生来就有男性或女性的行为倾向,但这不是事物的全貌,我们只能通过了解生物上的差异,减少对女性身份的限制。我们对自己的身体和大脑了解得越多,就越能抵抗注定的生物学命运。

如果你身为女性,阅读这本书能帮助你了解近60年来女性取得的进步;如果你身为男性,它能让你以更强的理解力看待世界。即使到了今天,女性所处的地位与男性仍不平等。

西蒙娜·德·波伏娃

波伏娃1908年出生于巴黎,她的父亲是一名律师,母亲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她被送到颇负盛名的修道院学校读书。童年时代,波伏娃非常虔诚,并想成为一名修女,但14岁以后她成为无神论者。

波伏娃在索邦大学学习哲学时,以研究莱布尼茨作为毕业论文主题。大学毕业后,她参加了大中学教师资格的哲学科考试,取得仅次于萨特的好成绩,也是史上通过考试的最年轻的人。而她与萨特的关系促使她写成第一本小说——《女宾》(1943年)。

波伏娃曾在鲁昂的高乃伊中学教授哲学,她的挚友、女性主义者科勒特·奥德里也在同一所学校教书。1947年波伏娃被法国政府派往美国,她在美国大学讲授当代法国文学,同年写下另一本重要著作《模糊性的道德》。波伏娃游历过许多国家,她的旅行日记提到了中国、意大利、美国。

波伏娃住在离萨特家不远的地方,萨特去世后她写了《再见萨特》一书,回顾与萨特最后几年相处的时光。波伏娃持续写作及参与社会活动,直到1986年逝世。 S6oKs+eFKmbkwvO0g+wAcDtQXdpLUsuwXpCHK7dEwfV9q4IxhN39456C2IeSmoG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