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4 朱利安·巴吉尼
Julian Baggini

今天的你还是孩提时代的你吗?当然是,无论成年的你与过去如何不同,你的DNA不会改变,你仍然是“你”。但对于饱受阿尔茨海默病困扰的人,或是有脑部创伤的人呢?如果他们的记忆不再存在,或者他们不再有强烈的时间感、空间感和对他人的感知,同样的自我是否仍然存在?“自我”的感觉从何而来?它是真实的吗?还是只是大脑和身体制造的错觉?

当代哲学家朱利安·巴吉尼在《自我欺骗》的开头,引用了大卫·休谟的一段话(选自《人性论》):

对我而言,当我进入最亲密的、称作自我的部分,我总会无意间发现一些特别的感知或其他感受,热或冷、明亮或阴暗、爱或恨、痛苦或愉悦、颜色或声音等等,我从来没有把自己和这种感受区分开。

休谟提出了著名的观点:没有统一、坚实的自我或灵魂,相反,我们的感知在不断变化。长久以来,我们感知事物的方式似乎证实了这一点。

“自我”与“人格”是当代哲学最关注的,而巴吉尼身为《哲学家杂志》的创办者,提出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揭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自我观点:一种是“珍珠理论”,一种则是休谟的“捆绑理论”。巴吉尼曾与许多非学者人士交流,他们都是具备特殊视角或观点的人,如藏传佛教的喇嘛、改变性别者、亲友患有失智症者。他提出的问题是:“我们是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持续存在依靠的是什么?”

自我意识

“自我珍珠观”认为,不论我们这一生如何改变,有些“自我”的本质不会改变,这些自我拥有自由意志,甚至可能在死后超越肉体存在。然而,经过许多研究,神经科学仍然没有发现这样的“珍珠”,也就是说,本质“自我”并不存在于大脑中的任何特定部位。相反,大脑中有很多系统一起运作,让我们有独特、自主的感觉。其他生物体,如蜥蜴,就没有像人类这种程度的自我意识,一直以来,正是这种自我意识,让我们与其他动物不同。我们有“自传式的自我”,可以根据经验创造丰富的细节及复杂的故事。

巴吉尼说:“年龄越大,我们越不能真正自信地认同过去的自己,我们的思想与行动就像陌生人一样难以捉摸。同时,每个人的‘自我’感觉似乎非常持久。”我们可能不同于30年前的那个自己,但是我们的自我意识会持续一生。在某种程度上,寻找我们是“什么”或我们的“真实身份”并不是重点。对巴吉尼来说,真正的奇迹是长期以来我们能够保持同一个自我。

他提到临床神经心理学家保罗·布罗克斯,他曾治疗过因车祸而大脑永久受损的患者,他观察到,建立于正常运作的大脑中的自我感觉其实是脆弱的。布罗克斯也说,即使大脑中的一个半球受损,影响记忆或其他功能,大多数人还是可以完整地感受到自我感觉。这项自我感觉的活动非常强烈,也有充分的理由:作为社交动物,我们必须将自己及他人的“自我”视为独立的自我。的确,如果“自我”只建立在大脑中的某一部分,只要轻微的损害就可能摧毁“自我”的感觉。然而,如果自我感觉由许多元素组成,或是由各个部位相互作用,那么遭受创伤或破坏后,自我感觉仍有可能留存下来。即使大脑受到较为严重的创伤,还是可以持续创造叙事的自我感觉。

当代哲学家德里克·帕菲特将自我定义为“心理联结及持续性”。巴吉尼解释道,“自我欺骗”是大脑及身体的创作品,“从现实一团混乱、破碎的经验及记忆中,创造出统一性、单一性的强烈感受”,正是因为大脑没有单一的控制中心,欺骗才会起作用。

我们是什么?

如果自我没有真正的中心,那么还能说人有“性格”吗?

巴吉尼引用了一系列心理研究,说明我们对性格的自信理解是错误的,环境对行为有很大影响。其中一个例子是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知名的“权力服从”实验:即使知道会造成伤害,人们还是会电击他人,只为了取悦执行实验者,受试者原本都是正常、体贴的人,但事实证明,寻求认同远比同情他人更为重要。同样著名的是斯坦福监狱实验: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模拟了一个监狱的环境,实验仅仅执行了5天,原本温和的大学生开始对假扮囚犯者做出可怕的行为。津巴多告诉巴吉尼:“人类的大脑给了我们能够在任何时间扮演任何角色的模板或潜力。”人类与生俱来的自尊与性格只是迷思。

约翰·桃乐丝在《缺乏个性》中写道:“情境因素比个人因素更能预测行为。”巴吉尼认为,生活在第三帝国下的德国人,如果没有置身于诱发“邪恶自我”的环境中,也不会导致这么多无辜的生命死去。同理,“很多人之所以能过上良好、有道德的生活,是因为不曾遭受环境的考验”。

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指出,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交环境的影响,家庭、朋友塑造了我们,与他人一起生活会受到其世界观的影响,他们也会受到我们观点的影响。詹姆斯还指出,衣服是自我认同的一部分,房子、车子及其他附属品也是。巴吉尼的一位哲学家同事曾好奇,智能手机拥有这么多关于我们的信息,是否它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为我们感知的一部分?“你”关注哪里,哪里的事物就开始围绕着你。巴吉尼说:“我们在世界中的地位定义了我们是谁,建构自我认同的是我们与他人的关系,而不是头脑中的思想与记忆。”我们是各种角色的综合体。

然而,巴吉尼观察到,我们不仅仅是各种角色的综合体,还有心理的自我感觉,不管我们在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它都存在。詹姆斯将自我视为“在主观‘意识流’中找到的连续感受”,不管经验或环境如何,如果我们有这种感受或思想的流动,那么我们就持续拥有“自我”。

创造自我

巴吉尼指出,佛教与当代哲学对自我的研究惊人地一致。释迦牟尼相信我们没有恒久不变的本质,相反,我们是身体经验、思想、感受的总和,这与休谟的捆绑理论很相似,只是佛教同时关注没有固定的自我中蕴含的巨大的正向潜力。在人的一生中,通过不断感知、思想、行为,我们能以一种有意识的方式创造自我,就像佛教经典《法句经》所说:

灌溉者引水,箭匠之矫箭,木匠之绳木,智者自调御。

巴吉尼承认,将自我视为一种结构是矛盾的,因为这表示其核心没有“真正”的自我意识,而我们认为真实的事物都是结构:一棵树是数十亿个原子的综合体,它形成一个系统;互联网也不是单独存在,它是整个网络。由此可见,由很多部分组成的合成物,并不会影响它的真实或强大。

总评

巴吉尼感兴趣的一个案例是布鲁克·马尼安蒂,这位女性既是学术研究者又是妓女,这些都被她写在“belle de Jour”博客中,不管各角色之间差异多么显著,马尼安蒂只是将这些角色视为自己不同的方面,并且从未出现过精神分裂。如巴吉尼所说:“我们确实不如所想的那么统一、一致、延续、恒久,但我们仍然是真实且独立的自我。”诗人沃尔特·惠特曼的表达更为诗意:

我辽阔博大,

我包罗万象。

后现代主义认为,人类本质上是由语言、社会化、权力关系塑造的结构,但巴吉尼的结论是,我们不仅仅是一种结构,我们有统一性及延续性,即使我们有永恒的本质及不朽的灵魂。他说:“自我显然存在,它并不是独立于组织以外的事物。”

矛盾的是,通过充分体验自我的方方面面,我们并没有迷失,反而可以过上有意义的人生。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同时拒绝接受我们拥有永恒本质或无形灵魂的观念,这无疑是成熟的标志。

朱利安·巴吉尼

朱利安·巴吉尼出生于1968年。在伦敦大学学院取得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的主题是个人认同。1997年,他与人合办了季刊《哲学家杂志》,并为很多报纸及杂志撰稿。

其他著作包括2012年与安东尼娅·麦卡洛合著的《当哲学家遇上心理医生》、2008年《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2007年与彼得·福斯合著的《伦理学工具箱》、2004年《生来彷徨:寻找人生意义的11堂哲学课》、2003年《无神论》。 rAjHBfpOufJfgcu7w2WfxR0TxG7cX8OV8xJNp9PDGaEfrI+juHALaW8Z1agzB03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