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在傅雷家乡读《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于1981年出版时共收录了118封信,其中有1封是傅雷夫人朱梅馥写给儿子傅聪的。后来的增补本第二版,收录了书信178封,其中朱梅馥写给傅聪的有16封。重新再读一次,感觉像读了一本新书,尤其是朱梅馥写给儿子傅聪的信,深切而温暖,字字句句展示着妈妈的牵挂,与傅雷颜氏家训式的风格大不相同。

1954年初,傅聪从上海到北京,准备赴波兰学习钢琴。2月24日朱梅馥给儿子的信里充满着不放心:“妈妈不能代你理东西,真是件遗憾的事。……维他命B一定要吃,以后生活一定要有规律,你现在懂事了,我也不再操心了。不过空下来老念着你,很高兴会常常梦见你,孩子,妈妈多疼你,只愿你多多来信,我们才感谢不尽呢!”同一时段傅雷给儿子的信里谈论焦点是艺术:“你近来忙得如何?乐理开始没有?希望你把练琴时间抽一部分出来研究理论。琴的问题一时急不来,而且技巧根本要改。”然而朱梅馥的信不仅仅是春风暖雨,也有责之切爱之深的严厉。在1954年7月15日的信中,她严肃训斥儿子太花心:“我有句话,久已在心里嘀咕:我觉得你的爱情不专,一个接着一个,在你现在的年龄上,不算少了。我是一个女子,对这方面很了解女人的心理,要是碰到你这样善变,见了真有些寒心。”但母亲的训斥终究是更深的爱。1960年,傅聪已经流亡海外多年,与美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梅纽因的小女儿相恋,朱梅馥欣喜之下,于8月29日写了一封语重心长的信,提醒儿子:“对终身伴侣的要求,正如对人生一切的要求一样不能太苛。事情总有正反两面:追得你太迫切了,你觉得负担重;追得不紧了,又觉得不够热烈。温柔的人有时会显得懦弱,刚强了又近乎专制。幻想多了未免不切实际,能干的管家太太又觉得俗气。只有长处没有短处的人在哪儿呢?……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本质的善良、天性的温厚、开阔的胸襟。有了这三样,其他都可以逐渐培养。”真是千叮万嘱,生怕儿子不幸福。

1958年4月,傅雷因为写了7000多字,给组织提意见,被划为“右派”。1961年,他被摘去“右派”帽子,但生活日渐困窘。1965年11月26日,朱梅馥给远在伦敦的儿子写信,心情十分忧愁:“爸爸为了将来生计,前途茫茫,不免焦急。……爸爸以前每年可译二十万字,最近一年来只有十万字光景,要依靠稿费过活,的确很难。……我们的房租五十五元,加上水电、电话、煤气等已经要花到九十余元,吃用还不在内,如今又加上一笔长期的医药费。……孩子,你深知你父母的为人,不到万不得已决(绝)不肯在这方面开口的。这种矛盾的心理,想必你很理解。”这封在经济上向儿子求援的信,写得太艰难,所提的要求也很柔性:“希望你冷静的(地)思考一下,不要单从感情出发,按照你的实际能力,每月酌汇多少。”傅聪夫妇看到信,决定每月给父母寄25英镑,大大缓解了傅雷夫妇的焦虑。这样的信傅雷绝不会写,母亲作为家庭的情感中枢,这时候起到了关键作用。

读《傅雷家书》,想到哲学家黑格尔和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的不同观点。黑格尔认为人和人的关系本来是“狼的关系”,但因为生存的“需要”而彼此连接起来。国家是“纯粹理性”的化身,引导与决定着市民社会的存在。马克思的看法完全相反,在他眼里,市民社会才是“国家存在的方式,家庭和市民社会本身把自己变成国家”。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观点差异,似乎仅仅是个理论问题,但只要放入历史中,就赫然浮现出无数人的命运。1966年9月2日深夜,傅雷夫妇自缢,告别了他们付出真诚却被无情打击的世界。当一个人远远地走在社会主流的前面、走在千百万人难以理解的追寻中,整个人生就变成一场灾难。这是多么痛苦的境遇!大多数人“把自己变成了国家”,这“大多数人”或许对或许错,但无论对错,都是强大的历史力量,是独立个体难以承受的绝对存在。 X2cuRvB0Ekxd5fGapghDcTpn7+dCMNoAr8jonVR/PNChkqBBSkvyR8/Oe+91Svm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