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以上的说明,我们明白了炼气的三个基本元件——材料、部位、呼吸的要领之后,就可以开始练功了,但是练功的正确步骤到底为何呢?
《正统道藏》是中国道书的总汇集,是历经唐、宋、金、明四代帝王组织编纂起来的,可谓卷帙浩繁,工程巨大。但在这5482卷的道书里面,似乎没有任何修道家对“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这个道家炼气公式提出异议,顶多有人主张从前半段修起,有人主张从后半段修起罢了。
既然修道家都认同这个公式,那么,现代人在练习气功时,是否都依照公式的步骤进行呢?未必,为什么?现在我们就先来检验这个公式:一般练气功都是从呼吸吐纳着手,也就是做吸气、吐气的动作,那么,练“气”应该是功法的第一步,但是这个公式第一个步骤就是“炼精化气”,不免令人感到非常纳闷——“精”是什么?“炼精”该怎么个练法?一开始就令人如堕五里雾中,有些人读了很多道书,还是无法明白这个问题。中国的道书有一个通病,就是故意不提入门功法,不知道是不是害怕大家都来修道,士农工商就要开天窗了。
其实,现代人所练的气功,包括导引、瑜伽、静坐在内,所用的呼吸吐纳方法,都还不包括在“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这个公式的范围之内,因为我们连“精”这个材料都还没有得到,如何一开始就炼精?
要分析道家的炼气公式,必须先认识“精”是什么,必先弄清楚基本材料的性质,才有办法了解其炼化机制。《素问·金匮真言论篇》说:“夫精者,身之本也。”《内经》指出精是构成身体的基本元素,我们身体状况好的时候说是“精力充沛”,身体状况差的时候说是“精疲力竭”,表示“精”可增可减,是一种可补充也会消耗的元素,“精力”成为一个常用的词,表示精足才有力,力是由精供应的。
我们平常吃的动植物,除了含有一般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之外,我们也会吸收存在动植物之中的一些能量,这叫作“食补”;当我们生病、身体虚弱时,常选择用特定的药材来补充我们的元气和体力,这些药材含有的能量比一般食物强,能给我们的身体较大的帮助,这叫作“药补”。动植物以及药材的能量,应该就是我们所说的“生物能”,人体本身也有生物能,人体的生物能减耗时,可以依靠吸收动植物、药材的生物能来增强,恢复我们的体力和精神。依此判断,“精”的成分应该最接近生物能,也就是《内经》所谓的营卫之气。
《素问·经脉别论》说:“食入于胃……淫精于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我们将食物吃进消化系统之后,动植物的精气(亦即生物能)可以进入我们的经脉中游动,能补养我们的脏腑和经络。由于生物能会流失,所以食物越新鲜越好,经过长途运送或过度烹调的食品,能量已所剩无几,现代流行的生机饮食其作用即在避免食物能量的耗减。
此外,人在年轻时,吸收食物精气的功能较强,随着年纪增长,细胞逐渐老化,吸收功能越来越差。《悟真篇》说:“竹破须将竹补。”补益精气的最好的材料,不是食补也不是药补,而是经由我们自身炼化出来的精气,因为这是纯粹同类之物,补起来效果最好,因此经常锻炼精气补充精气,才能维持年轻健康。
如果精是生物能,那么,“炼精化气”中的“气”到底又是什么呢?如果我们把气定义为空气的“气”,炼精之后“精”会产生变化,那么,再怎么变也不可能又变回我们最初吸进来的“气”吧?比方说,麦子是原材料,加工之后会变成面粉,将面粉加工之后会做成面包,但是面粉、面包加工后绝不会再变回原来的麦子。同样的道理,炼气由呼吸后天气开始,“气”就等于麦子,是我们采自体外的原材料,炼“精”之后它又变回原来空气中的气,焉有此理?因此,炼精化气的“气”,在用字上有疑义。
既然呼吸吐纳是将体外的空气吸进丹田,因此练功的第一个步骤应该是“炼气”才对,正确的炼气步骤应该是:吸气到丹田之后,先把它炼成“精”,精足之后,再把它炼成先天气,然后进一步将先天气练成神,神最后与天相应而返回宇宙本体,也叫作还虚。修炼的整个过程,其材料成分的变化是后天气→精→先天气→神。唐代崔希范《入药镜》云:“先天炁,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先天气应该写作“炁”,后天气才写作“气”,也唯有如此才能辨别后天气与先天气的不同。
“炁”这个字在古代与“气”通用,而且同音,也许自古以来有许多人都把它混淆了。因此,正确的道家炼气公式应该是“炼气化精,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性命圭旨》明确地写着“炼精化炁”,龙门派代代相传的心法文字也都写着“炼精化炁,炼炁化神”。以往在道书上看到的都是从“炼精化炁”开始,我进入梅花门练功之后,才知道前面还有一句“炼气化精”。此外,一般的偈都有四句,原先道家公式为“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惯常在“炼神还虚”后面还接上一句“练虚合道”,我认为这是后人狗尾续貂之作,因为“虚”即是无生无灭、无古无今的宇宙本体,宇宙本体即是道,换言之,虚即是道,“练虚合道”这四个字语义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