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读

吴冬月

《简·爱》自问世以来,受到历代读者的喜欢,确立了它作为英国经典名著的地位,在中国更是广大文学爱好者了解英国文学的启蒙读物。这本书的魅力究竟在哪里?我想,首先是它的“真”。这与其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是分不开的,给读者一种讲真事、吐真情的阅读感受,当然归根到底还是基于作者本人经历的真事和流露的真情,也就是《简·爱》的自传性质。

一、自传性质

夏洛蒂·勃朗特出生于1816年,是家里的第三个女儿,幼年丧母,父亲是接受过剑桥大学教育的约克郡牧师,上头的两个姐姐早早夭折,迫使她承担起照顾下面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的职责。四个孩子相依为命,在父亲的熏陶下读书、学习、交流,他们相处的情景在简·爱与两位表姐在沼地庄的生活中加以呈现,他们熟悉的约克郡的荒原风光和对荒原深沉的爱,也体现在对沼地庄周边风光的细腻描写中,同时也在妹妹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中得到平行的反映。夏洛蒂儿时曾在一所宗教性质的慈善学校中有过一段不愉快的上学经历,她的两个姐姐也是那里的学生。那里条件极差,校规非常严厉,孩子们终年无饱食之日,又要受体罚,每逢周日,还得冒着严寒或者酷暑步行几英里去教堂做礼拜。由于条件恶劣,第二年学校里就流行斑疹伤寒,不少学生还染上了肺结核。她的两个姐姐都染上肺病,被送回家后没几天都痛苦地死了。这之后,父亲赶紧把夏洛蒂接回家,但学校里的一切已在她的心灵深处留下可怕的印象,这在《简·爱》中有关洛伍德学校的章节里得到了忠实的呈现,以致当小说匿名出版时,许多约克郡的读者都能认出里面提到的几位老师:那位“黑色大理石般的牧师”就是学校的创办人,“海伦·彭斯”就是受苦的姐姐玛丽亚·勃朗特。夏洛蒂成年后曾做几次过家庭教师,可惜都不是很愉快,虽然简·爱在桑菲尔德府担任家庭教师还算舒心,小阿黛拉是理想的乖巧学生,上头也没有刁难的女主人,然而家庭教师的真实待遇却在英格朗姆小姐少爷们的刻薄调侃中透露出来,在他们嘴里,家庭教师都是“烦人精”“老木头”,可以想见,现实中的家庭教师确实是要蒙受一些被轻视的屈辱的。

二、简·爱的人格魅力

《简·爱》的“真”突出体现在它塑造了一个真实而可信的女性形象。夏洛蒂把简·爱塑造得“和她自己一样既平凡又瘦小”,以此证明一个女主人公即使长得不漂亮,也会很有意思。事实上,岂止很有意思,她让我们看到一个心智健全的女性具有怎样的人格特质。简·爱健全的人格首先体现在她的自信上,她的自信很打动人,因为人要做到真正的自信是很难的。她面对身份地位远在她之上的罗切斯特先生不卑不亢,她那段著名的质问响彻数个世纪,其勇气即使放到现在,也甚为可敬。“我现在不是通过习俗、传统,甚至不是通过凡胎肉身跟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在跟你的灵魂对话,就好像我们穿过坟墓,站到了上帝的面前,彼此平等——回归我们原本平等的状态!”在某种程度上,简·爱能够看破世俗附加到人身上的种种标签,看清人的灵魂的平等,跟她追求精神生活是紧密相关的。她在跟心思深沉的圣约翰打交道时,由开始的被动转为主动出击,因为她“跟强大、审慎、高雅的心灵交流时”,总要寻求精神层面的交流的突破,笃信心灵平等的自信使她认识到“坚忍克己的人外表再严厉,可毕竟也是人,怀着勇气和善意‘闯’进他们心灵的‘沉默之海’,往往是能给予他们的最好的恩惠”。她对精神的看重使她能够更加冷静客观地看待物质,当她得知自己继承了叔叔的两万英镑遗产,瞬间从贫穷变得富有时,尽管她承认“是一桩美事”,但她也认为“生命中还有其他机运远比这更叫人激动狂喜,而这是实实在在的,是现实世界的俗务,毫无理想色彩,与它发生关联的一切都是具体而清醒的,它的所有表现也都是如此”。

简·爱的健全人格还体现在她自重的人生态度,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这是她身上最打动读者的地方,因为人生选择的问题历来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人生难题。简·爱一生面临过几次重大选择,每次都在艰难地追求“do what is right”( 做对的事 )。在她和罗切斯特先生的婚礼上,罗切斯特先生已婚的事实被揭穿,简·爱陷入难堪的悲惨境地。罗切斯特先生不想失去她,对她做了炽烈的感情告白,苦苦哀求她留下来和他远走高飞。简·爱陷入天人交战,尽管那动摇她的心志的诱惑几乎要让她放弃反抗,“只要我愿意,这个房间里会有一个天堂向我敞开”,但她还是把握住了自己,选择离开桑菲尔德,离开罗切斯特先生。我们从前文中越能读出她对罗切斯特先生的爱是多么与日俱增地达到忘我的投入程度,就越能感受到她做出这个决定有多么艰难,也就越能感受到她强大的内心力量。而她最终也因为这种“做对的事”的坚持得到了福报,回到罗切斯特先生身边与他长相厮守。“罗切斯特先生,倘若我这辈子曾经做过一件好事——起过一个善念——念过一段真诚无邪的祷告——许过一个正当的愿望,——我现在就得到了酬报。成为你的妻子,对我来说,就是我在世上最幸福的事情。”简·爱的这几句告白非常动人,她对正确的生活的坚守最终苦尽甘来,她在“人应该如何活着”的永恒问题上始终选择正当地活着,为当代女性树立了典范。

简·爱的健全人格还体现在她具有自我提升和完善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核心是拥有自觉学习、充实心灵的内在驱动力。简·爱小小年纪只身一人来到洛伍德学校,在熟悉了学校的日程、经历了最初的风波后,就“下定决心克服一切困难,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刻苦勤奋,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收获”。六年的学生生涯中她“没有浑噩度日”,充分利用“获得良好教育的机会”,学有所成,最终被授予教师的职务。她在沼地庄与自己的两位表姐朝夕相处时,倾慕两位表姐的学识,跟着黛安娜学习德语;她在村校做老师时,兢兢业业地尽职工作,工作之余,做翻译、学习、画画,时间分配紧凑,生活节制规律,她克己勤奋的品质为圣约翰所看重、欣赏,以致让他生出招揽简·爱加入他的传教大业的顽固念头。简·爱的意志力、行动力和计划性堪称一流,这与她信奉的基督教教义的引导是分不开的,“记住,我们受到吩咐,要趁着白天去工作——受到警告,‘黑夜将到,就没有人能做工了’”。简·爱能够一步步地完善自己,还得益于她那善于反思的头脑,她无论处于任何境地都善于反思自己的人生。她做出离开桑菲尔德的决定,最终在村校落脚,对当下的人生状态和留在罗切斯特先生身边的可能境遇做了比较和权衡:“觉得自己选对了,坚持了原则和法律,藐视并粉碎了意乱情迷的一刻产生的种种疯狂冲动。上帝指引我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我衷心感谢上帝的指引!”

三、女性写作视角

简·爱受到历代女性读者的青睐,原因还在于夏洛蒂塑造的这个人物真实可信,她的真情实感,能与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产生深深的共鸣。夏洛蒂封闭的童年生活充分激发了她的想象力,这种敏感的特质投射到了简·爱身上,全书的大量笔墨都在描写简·爱的直觉性的感受,“I feel”( 我觉得 )的表述贯穿始终,把女性整个成长历程中的细腻心理写得入木三分。简·爱幼时在盖茨黑德府受尽冷遇,被罚关在红房间,被臆想的鬼魂吓破胆,晕厥之后苏醒过来,她身心俱疲,了无生趣,她站在凄冷的庭院里,痛苦自问该怎么办……这种种可怜相,无不触动读者的心肠,也许会与读者自身的某些儿时记忆重合起来。简·爱神经易感,每当她的人生翻开新的篇章,无论是她离开盖茨黑德去往洛伍德,还是离开洛伍德前往桑菲尔德,她那种兴奋激动得难以成眠的劲头都让人感同身受。简·爱还如圣约翰所说的那般“多情”,渴求爱和被爱,在洛伍德受到布洛克尔赫斯特先生的示众惩罚后,感到自己失去所有人的欢心,简直不想活了。她初次邂逅罗切斯特先生时,表现得落落大方,“他要是一个英俊潇洒的年轻绅士”,她就不敢这么主动,“我在理论上对美丽、优雅、殷勤、魅力怀有尊崇和敬意,但是如果我邂逅具体体现在男性身上的这些品质,我会本能地知道它们跟我身上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相似之处,就会对它们避之不及,如同躲开火、闪电或者任何其他明亮却相斥的东西”。这番话写尽了相貌平凡的女孩面对出色异性时羞怯自卑的心理。简·爱逐渐爱上罗切斯特先生,每个阶段的感情状态和心理挣扎描写得都很真切动人,虽然和他心心相印,却被迫离开他,自我放逐,落脚到村校当老师,梦里“总是在某个激动人心的关头,一次又一次地遇见罗切斯特先生”,委婉地写出成熟女性追求爱情和性的渴望。简·爱从女孩成长为女人的过程中袒露的合乎人性的真情,使她成为英国文学史上不朽的女主人公。

简·爱的魅力除了上述种种之外,还在于夏洛蒂透过她为女性的欲望正名,揭示自谋生计的女性的社会地位,简·爱由此被视作女性主义先驱人物的典范。简·爱在洛伍德待了八年之后,随着精神伴侣坦普尔小姐的离开,“才恍然记起还有一个无比广阔的真实世界,那片天地充满了形形色色的希望和恐惧、激动和兴奋,正等待着那些甘冒风险寻找人生真谛的勇士去闯荡”。她跳出习惯的洛伍德的“舒适区”,登出求职广告,勇敢迈出踏进社会的一步。她来到桑菲尔德府担任家庭教师,在适应了单调的新生活后,经常爬到屋顶上极目眺望,“渴望获得一种可以超越那个界限的视力,见识一下繁华的世界”。可是,现实的束缚使她只能通过幻想聊以自慰,可能还要被很多人指责贪心不足。夏洛蒂在此借简·爱之口发表了一大段议论,这段掷地有声的女性宣言正面主张女性合理且正当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女人一般被认为是极其安静的,但是女人也跟男人有一样的感觉。她们和她们的兄弟一样,需要施展能力的机会和努力拼搏的舞台。太过严格的限制和太过绝对的停滞会令她们受苦,换作男人一样如此。”同时,那些受到良好教育但必须在社会上讨生活的女性的生存处境和社会地位,也是夏洛蒂结合自身经历,通过简·爱这个人物展现的社会面貌。简·爱接受在村校当老师,一个重要考虑是“跟在有钱人家做家庭教师相比,好歹不用看人眼色”,而她的两个表姐当家庭教师,“那些高高在上的有钱雇主只把她们看作是卑微的寄生虫,既不了解也不探求她们内在的美德,仅仅像欣赏他们厨子的手艺或者侍女的品味一样,欣赏她们苦学的一身才华”。女性即使一身才华,在社会上谋生也是很难的,勃朗特亲身体验并揭示了这一点。

四、对人性的揭露

除了简·爱这个绝对的女主人公,她的身边还先后出现了两个重要的男性人物,一个是她深爱的罗切斯特先生,一个是要求她嫁给自己的圣约翰。夏洛蒂在他们身上挖掘复杂的人性,他们都是有着深重欲望并深陷其中苦苦挣扎的人,都是有着人性弱点的活生生的人。罗切斯特先生性格暴躁易怒,错酿的人生苦酒令他受尽折磨,“活着就像是站在火山口上,说不准哪天脚下的地壳就裂开喷火”。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令他不惜铤而走险,瞒着已婚的事实执意与简·爱成婚,事情暴露后苦留爱人却不得,从此陷入黑暗的深渊。圣约翰身为牧师,劝诫他人要安于卑微的命运,自己却难获内心的平静,“绝不能安于住在这里,被沼泽埋没,被群山封闭——上帝赋予我的天性遭到违背,老天恩赐的天赋无从施展——沦为无用之人”。他野心勃勃,立志要当传教士,为了这个最大的欲望,他不惜断情绝爱,甚至自私地要占有简·爱的人生,为他的大业服务。这些与其像很多评论说的那样,揭示了教士的虚伪无情,不如说反映了具有弱点和深陷挣扎的真实复杂的人性。圣约翰的形象很难不让人想到澳大利亚当代作家考琳·麦卡洛的小说《荆棘鸟》中,同样为了野心陷入欲望旋涡的拉尔夫神父。

五、艺术表现手法

《简·爱》人物塑造得很成功,叙事手法也可圈可点。有些西方评论家如亨利·詹姆士等指责本书结构松散,笔法随意。然而,全书通读下来,可以清晰地以简·爱的成长串起她在盖茨黑德、洛伍德、桑菲尔德和沼地庄的成长轨迹。夏洛蒂并未特意发展多条线索的复杂情节,而是专心讲好单线发展的故事,善于设悬念,埋伏笔,环环相扣,且手法多样。既有在一章的结尾设置悬念戛然而止,在下一章中解开悬疑,也有同一个悬疑反复出现,哥特式的恐怖氛围不断累积,攀升至高潮,然后终于真相大白。夏洛蒂还擅长对照的手法,如简·爱幼时在盖茨黑德,写府里上上下下几乎都不待见她,使读者的心越发偏向同情这个可怜的孩子。又如写海伦·彭斯之死,春天的蓬勃生机与笼罩在洛伍德的死亡阴影对比强烈,更令读者为逝去的年轻生命痛惜。《简·爱》还浸润着浓厚的《圣经》元素,罗切斯特先生迷恋简·爱的状态以《圣经》中参孙迷恋大利拉的模式为原型。罗切斯特先生更明显地以参孙为人物原型,他失足深重,付出双目失明的代价,最后得到救赎,皈依信仰,这与参孙的经历高度重合。简·爱逃离桑菲尔德流浪到荒原的路途上,受苦受难,被逼至绝境,最后追逐着一点烛火寻到生机,透出《圣经》中上帝的重重试炼的浓厚意味。

《简·爱》中对人物肖像和自然景色的描写别具审美意韵,托赖夏洛蒂在描写中融入绘画的技法。简·爱最擅绘画,书中专门花了一页多的篇幅详细描述她的三幅被罗切斯特先生选出的画作,它们是她在洛伍德期间创作出来的,间接反映她那个时期的心境。简·爱看人看景,习惯以绘画的眼光加以描绘,如罗切斯特先生的外貌描写在书中几次出现,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的侧重表现,呈现从整体到细节的递进,如同在绘制一幅精细入微的工笔画。简·爱热爱自然,眼中的自然美景给我们呈现出一幅幅赏心悦目的风景画,从群山环绕的洛伍德,到小山环抱的桑菲尔德,到石楠丛生的荒原上的沼地庄,再到让人联想到中世纪浪漫传奇的森林庄舍,风情万种的英伦风貌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乔治·艾略特书写的英国乡村风光“弥漫着奶牛的气息和草地的清香”,夏洛蒂·勃朗特在这方面也毫不逊色。夏洛蒂不只单纯地描写景色,还把景色的季节变换与人物的境遇联系起来:简·爱在盖茨黑德处境悲惨,正值隆冬季节;离开洛伍德前往桑菲尔德,充满希望的春天来临;等简·爱坠入爱河时,又到了火热的夏天。此外,夏洛蒂还善于采用自然意象,如月亮、海洋、遭雷劈的七叶树等,它们都被赋予了象征意义。

《简·爱》的某些方面还可做平行的比较,书中的语言在发表议论或者描述人物内心独白和倾诉心迹的地方,颇有莎士比亚的戏剧人物滔滔不绝地讲台词的味道。如罗切斯特先生已婚的事实暴露之后,他向简·爱表白心迹的语言酣畅淋漓,文采斐然。

六、现实反映与宗教文化

在反映现实方面,《简·爱》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的巨大变革有综合的呈现。工业革命带来城市面貌的变化,简·爱的父母葬在一个过度膨胀的制造业重镇一座煤烟熏黑的大教堂附近的大片墓地上;初到英国的阿黛拉落脚在“到处都烟蒙蒙的”伦敦;简·爱求职的桑菲尔德附近是大型工业城镇米尔考特,那里在她的想象中有“长长的烟囱和乌云似的烟雾”。近代工业的发展使社会阶层发生变化,产生新兴的产业资本家和工人阶级。简·爱在流亡路上来到一个小村庄,打听村里人的生计,不少人在奥利弗先生的制针厂和铸造厂里做工,后来简·爱在村校当老师,奥利弗先生还资助厂区的女孩子上学。奥利弗先生属于英国工业革命造就的资本家的行列。他的女儿罗莎蒙德在外地逗留期间,在舞会上遇到“动乱”发生后一直驻扎在那里的第××团的军官,这里的“动乱”指的是十九世纪初席卷英国北部的罢工运动,工人捣毁工厂机器,遭到当局的武装镇压。小说对早期的劳资矛盾和工人的反抗有所揭露。而英国传统的乡绅阶层走向了没落,圣约翰所属的里弗斯家族的日薄西山就是例证。工业革命也拉开了商业向外扩张的序幕,简·爱的叔叔就在马德拉做生意,攒下两万英镑的身家。工业革命带来英国社会财富的迅速膨胀,财富的积累牵涉财产继承、婚姻等社会方面。罗切斯特先生的不幸婚姻就是财产继承结出的苦果,他的父亲为了保住家族财产的完整,要把一切留给长子,这样次子就要沦为穷光蛋,于是为他物色了一个很有问题但有钱的新娘。讽刺的是,罗切斯特先生的兄长过世了,家族财产到底还是落到了罗切斯特先生身上,这下换作他成为上层社会的小姐们追逐的香饽饽,尤其是对因为英国贵族限定继承而无法继承财产的英格朗姆小姐而言。简·爱获得她的叔叔留给她的两万英镑遗产,将财产一分为四,助自己和两位表姐实现经济的独立,不用为了生计被迫去做可能要蒙受屈辱的家庭教师。金钱和地位成为婚姻现实考虑的两大因素。简·爱的母亲是富人的女儿,不管不顾嫁给穷牧师,遭到家族的无情抛弃;罗切斯特先生如果选择娶英格朗姆小姐,就是门当户对的联姻;奥利弗先生乐见圣约翰迎娶罗莎蒙德,是新兴资本家和落魄的旧贵族的联姻,是金钱和地位的互补。

《简·爱》全书渗透着浓厚的基督教文化,除前文提到的《圣经》原型,书中还有为数不少的《圣经》引文,布洛克尔赫斯特先生和圣约翰都是牧师,洛伍德是宗教性质的慈善学校,学习《圣经》和宗教仪式是学校的重要课程和日程安排。浸淫在宗教文化中成长的简·爱在人生的重要关口,总是坚持遵循上帝的指引,力图“做对的事”,对上帝充满感恩;在基督教教义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哲学思考,尤其对死亡的认知,对生命的感悟,对人与自然、上帝与造物的关系,都有自己的深刻体会。如简·爱在逃亡路上,第一晚露宿在荒原上,她仰望星空,感受到了上帝的无所不在和无所不能,有了宗教的体悟。

说一千,道一万,《简·爱》成功塑造了一个自立自强、自重自爱的女性形象,她出身长相都很平凡,然而却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学习劲头,不断修炼和提升内心的精神世界,坚持做对的选择,坚持过正当的生活,最终收获了爱情和家庭。这样的结局虽然不可否认地带有理想主义的浪漫色彩,但这正呼应了普通读者希冀的正当生活必有回报的朴素心愿。在女性生存状态备受关注的当下社会,重读《简·爱》仍不失其积极的启迪意义。

注:本译本依据英国企鹅出版社1985年版的企鹅经典系列《简·爱》(1986年重印本)版本译出。 E3o2WWJSTXJ+OPLmiucGdhy7VxTJYqMflra1pVLEdgldghEUnyFB3i2HONEwAdw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